《资治通鉴》作为我国古代编年体史书之典范,以其文笔之精审流畅,内容之丰富翔实,录事之求实考信,思想之博大精深而蜚声中外,倍受推崇。该书共二百九十四卷,计三百余万字;其记史也,上自周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止于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在这部史学巨著中,司马光着眼于为政之方略得失,前世之兴衰隆替,集兴邦之略,匡君之言,为臣之道,善治之规于一体;融语言的艺术性、生动性,思想的哲理性与深刻性于一炉,前承古人,后照来者。《资治通鉴》问世九百余年,已刊刻出版七十余次;一代伟人*,一生曾阅读此书十七遍,可见其影响之深远,受国人推崇之程度。《资治通鉴》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瑰宝,在世界史学上亦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本书编者在参考胡注本及其他多家注本的基础上,杂采众说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有神话色彩的古老的奇书。它涵盖了上古地理、天文、历史、神话、气象、动物、植物、矿藏、医药等方面的诸多内容,可以说是上古社会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 《山海经》中所保存的我国古代神话传说,更是在所有古代典籍中首屈一指。我们熟知的“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羿射九日”“刑天舞干戚”“鲧禹治水”“嫦娥奔月”“共工怒触不周山”“黄帝蚩尤之战”等神话传说,都可以在《山海经》找到渊源。《山海经》奇特的、高超的想象力,也是我国古代典籍之冠,还没有哪一部书,能像《山海经》那样,对于神、仙、鬼、怪,山、川、天、地做出如此精彩的、具有高度艺术魅力的想象和夸张,它可以说是我国浪漫主义的源头之一。 《山海经》的今传本早是经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整理校订而成的,全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以阐释历史为目的的历史著作,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芝川镇)人。著有《史记》,《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司马迁赋》八篇,《隋书·经籍志》,有《司马迁集》一卷。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该书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本书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情况,及帝王将相、儒林游侠等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