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观汉记》是东汉几代史学家相继撰修而成的记载东汉历史的重要史书,记事起于光武帝,终于灵帝。该书早期流传阶段,为世所重,人们把《史记》、《汉书》、《东观》合称为“三史”。比它晚出的东汉诸史都取材于《东观》。吴树平先生在前人基础上,重新翻检了大量古类书、史书和古注,辑得遗文数百条,又利用各种资料比勘互校,使一些鲁鱼亥豕歧异舛误的文字得到了厘订。同时,对人物事迹的编次更加合理,每条遗文都注明了出处,从而使《东观》一书的辑佚工作臻于完善。为便于阅读,又作了较为详细的校注。
在中国的文字中,陶文是年代最古老的一种,分刻款和印款两类。陶文不仅是研究古代文字的宝贵数据,也是研究古代工官制度、姓名制度、度量衡制度以及地理沿革的宝贵数据。出土陶文目前以战国陶文数量。自清末以来,陶文的著录和研究开始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并有几种印本陆续问世,其中1943年孙浔、孙鼎所编的《季木藏陶》是极负盛名的一种。知识该书为选本,不免有遗珠之恨,且印数较少,流传不广。本书由周季木先生亲嘱周绍良先生提供了经他整理的季木藏陶中有文字部分的全套拓本,李零先生进行了对重分类,并加考释,以《新编全本季木藏陶》为名,对推动陶文研究有所裨益。
黄永年先生识见超卓,有声士林。改革开放以来,执教陕西师范大学指导研究生,承先生培养及偏听先生授课者,先后殆逾百人。今值先生八十华诞,群思集貲讲庆,以先生研治北朝隋唐史事兴夫古小说古文献版本碑刻诸学之鸿篇钜著,已大体结集刊佈,因乞先生编次生平所治印章留存拓片,成专册出版。缘篆刻虽先生馀事,其精審者实典雅且具风骨,得此亦可从另一方面窥知先生之学养也。
此年谱十余万言,分为三个部分。部分概述了张问陶的世系以及张氏家族诗人等,使人对张问陶的家世有个整体把握。第二部分为年谱正文,结合时代背景,按年月记载张问陶的生平、爱好、交游及创作成就,重点介绍其诗作,系年编谱。第三部分为附录。一是汇集正史、方志、诗话、族谱,及诗集中有关张问陶的资料,从中可了解他人或后人对张问陶的认识与评价。其中有不少资料是首次公布。二是附录了《张问陶研究资料索引》,它既反映了外学界对张问陶研究的成果,又为学者进一步研究张问陶提供了信息。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3岁丧父,由兄嫂抚养成人。德宗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任节度推官,其后任监察御史、阳山令等职。宪宗即位,为国子博士。后又历官至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817),从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洲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吏部侍郎等显职。卒于长安,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潮洲
《竹书纪年》原本据说有三十篇,记载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的史事,其中从周幽王开始用晋国来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魏襄王二十年便滑再纪下去。《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晋武帝太康二年(公元二八一年)在汲郡(治所在今河南汲县西南)的一座古墓里出土。这部史书书写在竹简上,被称为《竹书》;由于它按年编次,又被称为《纪年》。有时还冠上出土的地点,被称为《汲冢竹书》或《汲冢纪年》。一般称为《竹书纪年》。这座古墓出土了一批古书,《竹书纪年》仅是其中的一种。
陆游年谱之作,前有清钱大昕《陆放翁先生年谱》和赵翼的《陆放翁年谱》,钱谱规模过小、赵谱事迹过略。本书在前人基础上,广泛查阅相关资料,特别是内证方面,作者用功颇深,按时事、谱文、附录体例编排。时事介绍宋金对峙大背景,提供广阔的时代场景;谱文叙谱主一生行事,兼及思想、艺术和交游。附录部分交待文献依据。全书材料丰富,考订审慎。顾名思义,本书介绍的是宋朝诗人陆游的历年事记。本书均系文言文,繁简字体并用,并以纵向编排,颇具古籍风韵。因此,如果你对繁体字或文言文不甚熟悉,那本书就不适合你阅读。
陆萼庭著的《钟馗考》为作者的遗稿,旨在探讨钟馗文化的历史演变与艺术表现,涉及历史、民俗、绘画、文学、舞蹈、戏曲等多个范畴。通过大量的文献考辨与精到的美学分析,饶有趣味地呈现了钟馗在民俗及不同文艺门类中的形象演变史。 书稿内容言简意赅,言必有据,征引近百种原始文献,视野开阔,文笔精准幽默,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治学功力和艺术鉴赏力。本书亦插配多幅历代名家的钟馗画、钟馗戏曲剧照、演出节目单,以及钟馗相关剧本的书影等。
文献流传从钞写过渡到版刻印刷后,同一种书有了不同的刻印本。何以是甲,何以是乙,多有各自的识别标识,后世每依这些标记识别它的刻印年代和刻印人家,从而判断其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但传世过程中,这些标记往往失去,加上有人有意造伪,识别与判断就为了难度。文献不同于器物,专设的版本标记尽管失去,但就文献内容本身,序跋作者或校注人的生活年代,以至结衔、职官、地理、纪年等用语,其至印章文字,如果仔细加以考辨都可反映那些失去的标记或根本未作标示的刻印年代和主持刻印的人家。这组版本志,不是随笔式的,是程序式的。依照识知版本的顺序,依次为版式描述、版本考订、特征记载。即:行款、边栏、版心书名;鱼尾形态、刻工姓名摘录(包括刊载位置);扉页题刻、版记或刊记、主要序跋、认定为本书刊刻时间依据之原文摘录
秦汉时期的政区和边界,是中国历史地理学领域内研究历史为悠久、同时也魅力的基本问题,曾有诸多中外学者,相继做出探索,硕果累累.蔚为大观。不过,时至今日,仍有一些重大问题,没有能够梳理清楚。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诸多全新的看法,其中包括秦始皇三十六郡、两汉州制、高阙、直道、秦汉之际的西北和东南边界等内容,多有创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