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禅室随笔》的作者为中国明代书法、绘画理论著作,董其昌著。是明末清初画家杨补辑录董其昌未收入《容台集》的零篇散帙而成书。该书论书主张巧用笔墨,强调结字,临帖重在领会其精神,提倡“以意背临”;论画以南北宗论为中心,提倡文人画,贬抑“行家画”。对于绘画的发展,推崇自唐而宋由“工”变“ 畅 ”,批评由宋入元某些画家的由“畅”而“佻”。主张画家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生 、秀、真为艺术境界之极诣。
由袁枚著的《小仓山房尺牍/艺文丛刊》此书辑录的内容为作者与亲朋等相互往来的书札共三百余封。内容比较有趣,可读性强。作者袁枚,字子才,号简斋,随园老人。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等。
本书中草书的起源,或言汉初,或言季秦,且有谓始于屈子草藳者,而皆失之拘泥!若以草书这构造立说,则章草或今草茂密整齐之组织,尚不曾见于汉初;若以草书之意义立说,则宋张拭所谓“草书不必近代有之,必自笔札已来便有之,但写得不谨,便成草书”,最为笃论!则亦可云远昉靈均之前!故吾人当以今日所见之草书法帖,及竹木砖石等材料为依据,然已有千余年之历史矣。文字为载记思想之符号,愈更利,愈适用,试观数千年来书体之演进,益征此理。而初为趨急赴速应运而生之草书,至后世仅重笃其个体之发展,而玩疏其係统之组织,致翻不若楷书之普及社会,至号憾焉! 先生法书炳曜寰宇,青年学子,最喜规抚,而标准草书,发千余年不传之秘,为过去草书作一总结账,为将来文字开一新道路。
《历代名画记图画见闻志选译(修订版)》的作者是唐代张彦远;《图画见闻志》的作者是北宋郭若虚。两书记录了自魏晋至北宋的著名画家和画作,至今仍是中国画画者和研究者的推荐阅读经典。《历代名画记图画见闻志选译(修订版)》从趣味性、可读性的角度,选译90多篇,内容有画论、纪艺、拾遗及人物、山水、花鸟等。
《御制盛京赋》是乾隆皇帝东巡盛京祭祖时所创作的一篇文学作品,用以追述先人的丰功伟绩,歌颂盛京地区的富饶,怀念佐命勋臣等等。并令臣工广搜载籍,据援古法,撰写成玉箸篆、垂云篆、柳叶篆等三十二体篆文,于乾隆十三年(一七四八),由武英殿镂板刷印。此书面世以后,因其高超的篆书书法艺术饮誉于世,不仅令人对那些只闻其名、难见其形的篆体有了明确的认识,而且对后世的书法、篆刻、绘画及文字学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成为重要的篆书临本。 今鉴于三十二体篆书《御制盛京赋》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但流传未广,知者有限,中国书店据所藏清乾隆武英殿刊三十二体篆书《御制盛京赋》中择取部分篆体刊行,希望此书能为喜爱古文字及篆刻方面的人士提供研究、欣赏、临摹之用。 《御制盛京赋:缨落篆》所选为『缨落
《书法小百科》是“国学小百科”丛书中的一部。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入门容易,提高却极难,对一般读者来说,欣赏书法作品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本书的*特点,是以极精练的笔墨,对中国书法各历史时期的风格作了极为精审的概括评论,这对读者学习和欣赏书法作品有很大的帮助。在对著名书法家和作品的介绍赏析中,作者有许多独到的见解,比如对赵孟頫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和贡献的重新评价,对被康有为过分吹捧的《爨宝子碑》的重新定位等。对传世书法名作的介绍,是本书的一大亮点。书法作品的美是抽象的,许多人的评论更加抽象,往往让初学者如坠五里雾中。本书的介绍,既有美学的高度,又尽量通俗易懂,让读者能从中学到欣赏书法作品的方法和技巧。是书法爱好者读懂书法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上海书画出版社推出的《芥子园画传》三集即采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特藏善本之康熙版本,为早年大收藏家郑振铎先生捐赠之物,弥足珍贵。《芥子园画传》三集十册,分别为一集《山水谱》四册,二集《梅兰竹菊谱》四册,三集《翎毛草虫花卉谱》二册。王槩、王蓍、王臬、 钱伟强、沈乐平编写的《山水卷(3)》为丛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