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时没有内容
《老子呂惠卿注》,是先秦诸子最重要的典籍之一《老子》的一部注釋本,旧题《道德真经传》,北宋吕惠卿著。 作者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对老庄学甚为关注,并在老庄传注方面具有相当影响的学者,通过注释老子《道德经》发挥己见,阐发了不同于北宋诸家解老释老的独特见解。其中心思想为:以道为本,以“以庄解老”,以“以心契道”、“冥心去累”为“妙本”,“妙本之余,形为事业”,显示了与庄子精神的内在契合。
《老子呂惠卿注》,是先秦诸子最重要的典籍之一《老子》的一部注釋本,旧题《道德真经传》,北宋吕惠卿著。 作者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对老庄学甚为关注,并在老庄传注方面具有相当影响的学者,通过注释老子《道德经》发挥己见,阐发了不同于北宋诸家解老释老的独特见解。其中心思想为:以道为本,以“以庄解老”,以“以心契道”、“冥心去累”为“妙本”,“妙本之余,形为事业”,显示了与庄子精神的内在契合。
《抱朴子外篇》与《内篇》同为东晋葛洪撰述。作者自认为前者属儒家,后者属道家。实则《外篇》以儒家为主,兼采道家、法家,及少量的道教神仙养生思想。论时政得失,以古刺今;主张在下者藏器待时,克己思君;在上者任贤举能,爱民节欲。《四库提要》谓其“辞旨辨博,饶有名理”,鲁迅赞其“论及晋末社会状态”。此次我们约请业内专家以《平津馆丛书》刻本《外篇》为底本,参校其他版本,精心解题、注释、翻译,以飨读者。
《历代子家選刊:鬻子笺证》一书为子学之宗,楚学之祖,前人备述之矣。 《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群书,《鬻子》年代并非最早。而存于今者,乃以《鬻子》为先。明胡应麟《四部正讹》言之甚详,曰:高似孙谓子书起于鬻熊,此不然。《汉志》道家有《伊尹》五十一篇,《黄帝书》四种共三十八篇,《力牧》二十八篇,杂家有《孔甲》二十六篇,《大禹》三十七篇,农家有《神农》二十篇,小说家有《伊尹》二十七篇,皆鬻熊前子书,率伪书也。惟以「子」称者似起于熊,而小说有《务成子》,亦熊前。若今传子书,故当首此耳。 《汉志》诸子道家首列《伊尹》、《太公》、《辛甲》三书,第四爵《鬻子》。而前三书已佚,《隋书,经籍志》诸子道家已列《鬻子》为。
《圣学宗传道统录》内容简介:理学流派众多,异彩纷呈。历代学者对前代理学学术作“分其宗旨,别其源流”的工作,始於宋代而盛於明清。从宋到清,理学学术史着述贯通,继南宋《伊洛渊源录》、《伊洛正源书》之後,元代有《宋史·道学传》、《道统图》;明代有《伊洛渊源续录》、《闽学源流》诸书;明末至清代,有《元儒考略》、《圣学宗传》、《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儒林宗派》、《理学宗传》、《清学案小识》、《北学编》、《国朝漠学师承记》、《国朝宋学渊源记》;民国初期编纂有《清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儒学案》与《清儒学案》又合称“四朝学案”。许多着述源於理学士人强烈的社会危机感、学术危机感和历史反思意识。从学术层面对社会治乱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总结,他们得出的一种带普遍性的结论是天下兴亡在人心
老子是中国最古的哲学与籍之一,在历史上曾发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并广泛流传到国外,直至仍受到西方一些学者的称赞。魏晋以来,老子传本衆多,比较流行的是王弼注本、河上公注本。唐初傅奕得到汉初古本,但他们校定的古本篇是根据几个旧本参校的,未能保留汉初古本的原貌。清代毕沅以来,校订老子者多家(如罗振玉、马叙伦、劳健、朱谦之等),但所据旧本,以唐碑、唐卷为最古,尚未见到唐代以前的写本。近年在马王堆汉墓发现了帛书老子甲、乙本,其中“常道”作“恒道”,表明系汉文帝以前的旧本,应是今存最早的古本了。帛书老子的发现是值得庆幸的。 帛书老子的出土,解决了许多章节中历来争論的问题。如通行本三十八章“上德无为而无以为”句下有“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句,或作“下德为之而无以为”,与下文“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历代子家選刊:鬻子笺证》一书为子学之宗,楚学之祖,前人备述之矣。 《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群书,《鬻子》年代并非最早。而存于今者,乃以《鬻子》为先。明胡应麟《四部正讹》言之甚详,曰:高似孙谓子书起于鬻熊,此不然。《汉志》道家有《伊尹》五十一篇,《黄帝书》四种共三十八篇,《力牧》二十八篇,杂家有《孔甲》二十六篇,《大禹》三十七篇,农家有《神农》二十篇,小说家有《伊尹》二十七篇,皆鬻熊前子书,率伪书也。惟以「子」称者似起于熊,而小说有《务成子》,亦熊前。若今传子书,故当首此耳。 《汉志》诸子道家首列《伊尹》、《太公》、《辛甲》三书,第四爵《鬻子》。而前三书已佚,《隋书,经籍志》诸子道家已列《鬻子》为。
《圣学宗传道统录》内容简介:理学流派众多,异彩纷呈。历代学者对前代理学学术作“分其宗旨,别其源流”的工作,始於宋代而盛於明清。从宋到清,理学学术史着述贯通,继南宋《伊洛渊源录》、《伊洛正源书》之後,元代有《宋史·道学传》、《道统图》;明代有《伊洛渊源续录》、《闽学源流》诸书;明末至清代,有《元儒考略》、《圣学宗传》、《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儒林宗派》、《理学宗传》、《清学案小识》、《北学编》、《国朝漠学师承记》、《国朝宋学渊源记》;民国初期编纂有《清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儒学案》与《清儒学案》又合称“四朝学案”。许多着述源於理学士人强烈的社会危机感、学术危机感和历史反思意识。从学术层面对社会治乱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总结,他们得出的一种带普遍性的结论是天下兴亡在人心
老子是中国最古的哲学与籍之一,在历史上曾发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并广泛流传到国外,直至仍受到西方一些学者的称赞。魏晋以来,老子传本衆多,比较流行的是王弼注本、河上公注本。唐初傅奕得到汉初古本,但他们校定的古本篇是根据几个旧本参校的,未能保留汉初古本的原貌。清代毕沅以来,校订老子者多家(如罗振玉、马叙伦、劳健、朱谦之等),但所据旧本,以唐碑、唐卷为最古,尚未见到唐代以前的写本。近年在马王堆汉墓发现了帛书老子甲、乙本,其中“常道”作“恒道”,表明系汉文帝以前的旧本,应是今存最早的古本了。帛书老子的发现是值得庆幸的。 帛书老子的出土,解决了许多章节中历来争論的问题。如通行本三十八章“上德无为而无以为”句下有“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句,或作“下德为之而无以为”,与下文“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内七篇析义》是张文江先生关于《庄子》内七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的解析与试读。庄学集先秦学术之大成,以后又与传入的印度佛学印证,促进了中国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形成。庄学已渗入中华民族的思想和语言(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之类),深深影响了知识人的文化性格。今天解析庄书,不仅试图上通中国的古今学术,而且和世界上其他思想流派,也有可以相互比较之处。作者将庄子思想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阐发深入浅出,见解深刻独到,值得加以留意。
《太平经》十部一百七十卷,据《后汉书》等史料记载为东汉末期道士干吉等人所传,是我国道教早期的主要经典之一。此经假托神人(又称天师)与六方真人问答,演说原始道教教义和方术,卷帙浩繁,内容庞杂。大抵以奉天
老子是中国古的哲学与籍之一,在历史上曾发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并广泛流传到国外,直至仍受到西方一些学者的称赞。魏晋以来,老子传本衆多,比较流行的是王弼注本、河上公注本。唐初傅奕得到汉初古本,但他们校定的古本篇是根据几个旧本参校的,未能保留汉初古本的原貌。清代毕沅以来,校订老子者多家(如罗振玉、马叙伦、劳健、朱谦之等),但所据旧本,以唐碑、唐卷为古,尚未见到唐代以前的写本。近年在马王堆汉墓发现了帛书老子甲、乙本,其中“常道”作“恒道”,表明系汉文帝以前的旧本,应是今存早的古本了。帛书老子的发现是值得庆幸的。帛书老子的出土,解决了许多章节中历来争論的问题。如通行本三十八章“上德无为而无以为”句下有“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句,或作“下德为之而无以为”,与下文“上仁为之而无以为”或“上
《道藏书目提要》择取《道藏》286种文献写作提要,每篇提要介绍该文献的史实和内容,并阐明其意义,对编撰道教史和研习道教文献者提供了有用的线索。
自南宋至晚清,除了故里后进陆九渊、章衮、陈汝锜、李绂、蔡上翔等有所褒扬外,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变法被看作是北宋灭亡的原因,荆公新学遭受到严厉抨击,被视为异端邪说。二十世纪疾风暴雨式的社会变革,加深了人们对王安石变法的体认,自一九○八年梁放超《中国六大政治家·王剂公》①为王安石变法翻案后,对王安石的研究全面深入,有关文献的整理与研究越来越细密,肯定性的评价逐渐占了上风。仅王安石《老子注》的辑佚本就有四种,其中《王介甫老子注佚文》时间最早,一九四八年六月发表于四川省立图书馆编印《图书集刊》第八期上,当年是以冯璧如女士名义发表的,但据蒙默考证,此文系其先君蒙文通辑本,并重编收入《蒙文通文集·道书辑校十种》中。严灵峰一九六五年在台湾艺文印书馆出版《无求备斋老子集成·辑王安石老子
《圣学宗传道统录》内容简介:理学流派众多,异彩纷呈。历代学者对前代理学学术作“分其宗旨,别其源流”的工作,始於宋代而盛於明清。从宋到清,理学学术史着述贯通,继南宋《伊洛渊源录》、《伊洛正源书》之後,元代有《宋史·道学传》、《道统图》;明代有《伊洛渊源续录》、《闽学源流》诸书;明末至清代,有《元儒考略》、《圣学宗传》、《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儒林宗派》、《理学宗传》、《清学案小识》、《北学编》、《国朝漠学师承记》、《国朝宋学渊源记》;民国初期编纂有《清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儒学案》与《清儒学案》又合称“四朝学案”。许多着述源於理学士人强烈的社会危机感、学术危机感和历史反思意识。从学术层面对社会治乱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总结,他们得出的一种带普遍性的结论是天下兴亡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