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道复(公元一四八三年——一五四四年)明代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初名淳,字道复,后以字行。改字复甫。号白阳山人。诸生。尝受业于文征明。天才秀发,凡经学、古文、词章、书法,绘画,咸臻其妙。擅写意花卉,淡墨浅色,风格疏爽,亦画山水,不落蹊径,世人以与徐渭并称“青藤、白阳”。书工行草,出杨凝式、林藻,超迈劲拔,老笔纵横可赏。正书初从文征明,欲取风韵,遂成媚侧;小篆亦潇洒清劲。巡抚都御史陈公,开馆礼聘,俾书《五经》、《周礼》,镂板置学,名益大震。有《白阳集》。
中国传统文化,时下受到人们的重视。但令人遗憾的是,谈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往往只大谈儒家思想,而不谈法家思想;往往大谈孔、孟,而不谈韩非。 《韩非子》不仅是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一朵奇葩,而且也是一部立论鲜明、言词犀利、寓意深远、气势磅礴的散文杰作,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中的寓言故事不仅数量多,许多还一直流传至今,成为我国文学创作史上的宝贵财富。 本书凡校改订正之处,必据古籍原本,并在注释中说明乾道本的原文及校改的依据,在注释中说明前人或自己的研究成果。 《韩非子》内容富赡,它不但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值得开发总结,而且存在着不少学术问题需要探讨解决。
《潜夫论笺校正(繁体竖排版)》是东汉进步思想家王符的论著,对东汉后期的社会政治情况作了广泛的尖锐批评。清代汪继培引证详核地作了笺注。《潜夫论笺校正》着重选收与哲学、思想史的研究关系较密切的。个别不属于子部的书如班固的白虎通义,因与哲学、思想史的研究关系较密切,也选入。 全书将分两辑出版。 辑所收子书与诸子集成略同,是一般研究者经常要阅读或查考的书。每一种都选择到目前为止较好的注释本。极少数尚无注释本的,另行注释。有的书兼收数种各具优长的注本。为保扶持体例基本一致,除个虽书外,一般只收用文言或浅近文言撰写的注本。 第二辑收集辑之外的其它子书。其中大部分没有现成注本,凡有必要进行注释的,应加注释,其余的选择较好的版本进行点校。 《潜夫论笺校正》、二辑的均拟先出版平装本,每种
说到京剧艺术流派本身的发展演变,它当然是京剧发展史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更关系到京剧的演出史,也就是说,一二百年来活跃在京剧舞台上的具体实践,主要是通过每一行当的各个艺术流派来体现的。不研究京剧演出史,所谓京剧史的研究和史料的整理就成为一句空话。而一部戏曲演出史又主要体现在演员和剧目两个方面。从研究戏曲文学的角度说,剧本、剧目当然是主要的;但如果从演出(即具体的艺术实践)的角度说,则演员乃是更为重要的因素。没有好演员,剧目再多,剧本再好,也无济于事。因为剧本、剧目主要是靠演员的演出,来争取观众并流播久远的。从反面说,无论是剧目的失传、表演艺术技巧的退化消失,甚至一个剧种的绝灭,无不由于演员的后继无人所造成。所以我在谈京剧老生艺术流派时,总是先谈演员,然后涉及剧目。我
本书三个特点。是经典。人选本文库的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品,是经史子集中的,堪称“经典中的经典”。如列“二十四史”之首,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又如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四书五经”等。第二是精品。中华书局成立90多年来,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出版了大批由国内学者精心校勘整理而成的传统典籍。本套丛书或以中华书局原整理本为底本,或约请学者精加整理,从而保证了其学术可靠性、文字准确性,堪称质量上乘的版本。第三是方便。对于广大读者来说,本书的特点是阅读方便。众所周知,古代图书中涉及大量古代的人名、地名、书名,即便是专业研究人员,也不是很容易识别的。因此本书保留了古籍整理图书人名、地名下加专名,书名下加波浪线(一)的做法,使读者一目了然,不会因为不熟悉这些专
陆士仁(生卒年不详)明代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文近,号澄湖。诸生。活动于隆庆、万历间。其父为文征明弟子陆师道。士仁亦工书善画,笔法雅洁,大有父风,不失文征明遣意。
《孔子家语》是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资料汇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的书,是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物、典章制度的重要资料。本书是《孔子家语》的全译全注本。此本以《四库全书》本《孔子家语》为底本,在译注时,参校《四部丛刊》本,及又见于《史记》、《礼记》等书的相关篇章。分段则据《四部丛刊》本。本书是在研究基础上撰成的,每篇提要精练概括,注释详尽准确,译文通俗流畅,前言也别有见地,是可读可参之书。
查士标(公元一六一五年——一六九八年)清初新安海阳(今安徽休宁)人,一说安徽歙县人,久寓扬州。字二瞻,号梅壑、懒老。明诸生,入清后弃举子业,专精书画。性疏懒,罕接宾客,意在逃世。家饶于赀,多藏鼎彝古器及宋、元名迹,因精于鉴裁。工书善画,名重一时。擅画山水,初学倪瓒,后参以吴镇、董其昌法,晚益以幽淡为宗,称逸品。与孙逸、汪之瑞、释弘仁,号“新安四家”。书法得董其昌神髓,纵逸处近米芾,行书尤精妙。有《种书堂堂稿》。
张道浚(生卒年不详)清代新安(今属安徽)人,寓居江苏常熟。字廷先,又字庭仙,号小颠。工诗,善鼓琴,擅书山水,兼长书竹。亦工书法,以二王为宗。有《鹤还堂集》。
《古人云》丛书编辑出版以后,读者普遍认为这是个好的创意,于是我们编选了第二辑。为适应更广泛层面读者的兴趣,第二辑在秉承上述想法的基础上,将选取内容,扩充了许多,如古代官员的经验之谈,反映古代世风民情的俚俗语言,古代士人的饮食养生方式,老年人的养生体验等等,这次都有所关注。还有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作者,像李商隐、张养浩、薄松龄等大家,读者过去可能只留心了他们在文学上的建树,这次我们发掘出他们在其他方面的杂著,以扩在对他们的认识范围,相信读者们会有兴趣。此外,在每种书的前面附上一段简要的评介文字,以方便读者的阅读理解。 倪思,字正甫,字号齐斋老人,宋湖州归安人。《经鉏堂杂志》是作者晚年的读书札记,也可以说是一本思想随笔。他关于人生的“穷”与“达”、顺境与逆境的辨证关系的认识,达
《天工开物(插图本)》是《四库全书》之一。《四库全书》编定于清乾隆四十三年,共收中华典籍3461种。如此浩瀚典籍仅分经(儒家经典)、史(各类史书)、子(百家著述)、集(名家诗文)四类。其后《四库》之名既具有中华经典集成的寓意,同时也具有古代图书分类的含义。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华经典所蕴含的智慧,越来越为世人瞩目。丛书策划者为了消除今人阅读古代文言经典的艰涩,力求使用时人容易读懂的版画图示和读解心得的方式,让读者充分汲取古人成功的养分,使圣贤的智慧真正进入寻常百姓家。所以丛书得名《家藏四库》。
《本草从新》总为6卷,每卷又分上、中、下3卷,共18卷。载药670余种,每药之下,先列性味功用、主治病证,再述药物分析、简便方剂举例、各家论述、炮制、真伪鉴别及反恶宜忌等内容。《本草从新》是在清·汪昂《本草备要》的基础上重订而成的。其内容保留与增改参半,不仅对各药的性味、功用做了综述,而且参以涉历,博采众家之长,结合吴氏经验,以扩未尽之旨,使内容更加翔实,切合临床,简明实用,是初学中医药者及临床医生一部较好的药物学参考书,并可作为中药研究者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