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正公家书》是晚清一代中兴名臣曾国藩影响深远的作品,为世人修身、教子的经典读本。编者以李鸿章、李瀚章兄弟编校的光绪己卯年(1979年)传忠书局刻本《曾文正公家书》为底本,采用简体横排,新式标点,完整收录,绝无删节。更加在原书内容基础上,补充曾国藩家人对应的来信,形成了这本《曾文正公家书》(增补版)。随书附赠《曾文正公家训》(增补版)。 全书集结了曾国藩在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同治十年(1871年)前后撰写的致祖父母、父母、叔父母、诸弟、妻子及儿辈的家信,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的指陈,大到进德修业、经邦纬国之道的阐发,可谓事无巨细,一皆覆载。 增补的家人来信,综合参考了台湾学生书局1965年版《湘乡曾氏文献》、台湾学生书局1975年版《湘乡曾氏文献补》、海南出
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冬十月庚午(28)日这天,公卿、列侯、诸将、匈奴单于、四夷朝者数万人,聚集在许昌附近颍阴曲蠡(今河南临颍)的繁阳亭。当汉代最后一个帝王刘协把皇帝玺绶移交给一个青年时,历时400多年的汉帝国已正式宣告结束,一个新的王朝魏国已正式诞生。禅让的典礼结束后,这位青年还站在受禅坛上,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许久,他才环顾了一下周围的大臣,慢慢地说出了一句意味良深、分量极重的话:虞舜、大禹的事情,我今天终于知道了。 这位青年就是魏文帝曹丕(字子桓)。这一时刻离他34岁的生日已没有几天。回忆起34年来动荡不安、辛苦备尝的生涯,他的这一番感慨,确实是历经沧桑的人生体验。
《病余长语》十二卷,清边连宝撰。边连宝(一七00——一七七三),字赵珍,后改肇畛,号随园,晚号舜仙、茗惮居士,直隶河间府任邱县(今河北省任丘市)人。清代中期有名学者、诗人。时与献县戈涛、高阳李才葺并称「燕南三子气又与戈涛有「瀛州二子」之目,合刘炳、李中简、纪昀、戈岱、边继祖,并称为「瀛州七子」(亦称「河间七子」),且与钱塘袁枚并称「南北随园」,学者称其为「北随园先生气」。此次整理,以天津图书馆藏本为底本,校以清华残本,并对《长语》中所征引之书,皆二核对原始出处。作者在引书过程中,有些是节引综述,与原文不尽相同,今为明确起讫,便于阅读,凡属此类引文,皆以引号括之。对于其中影响文意的文字酌作校勘,并在按语中说明引文出处及删节情况。凡校勘中所涉书籍,皆胪列出来,作参考书目附于后,以
《藥王飬性篇箋注》從《備急千金要方》〔飬性篇〕舆《千金翼方》〔飬性篇〕、〔退居篇〕中辑出類编而成。《要方》底本采用日本江户醫学馆影刊宋本,並以日本静嘉堂文库藏《新雕孫真人本千金方》、北京圖书馆藏元刻本、上海涵芬楼影印明书院刊本,以明万曆王肯堂校刻本進行校正。同时对《要方》、《翼方》底本采用元大德梅溪书也逐一進行了比勘,並寫出校记。他校所用版本多为通行本。兹不列叙。 书中古今字、異體字、俗寫字一筆改为通行规范字。
浙江省文化工程项目成果。这是编者几十年研究戴复古的成果,堪称是目前校点精准、收诗文最全、为学界提供一本可信可用之全集。本书以台州丛书甲集本《石屏集》为底本,参校四部本、四库本、名贤本、宋诗抄本等版本互校。序言由社科院刘扬忠研究员、浙大教授胡可先各一篇;前言由校考结合几十年研究成果写成;计诗七卷词一卷,整理收集佚诗佚词84篇,佚文2篇,合为一卷,附录族人诗一卷,原序跋一卷,校点者论文选录一卷,共十二卷。
《藥王飬性篇箋注》從《備急千金要方》〔飬性篇〕舆《千金翼方》〔飬性篇〕、〔退居篇〕中辑出類编而成。《要方》底本采用日本江户醫学馆影刊宋本,並以日本静嘉堂文库藏《新雕孫真人本千金方》、北京圖书馆藏元刻本、上海涵芬楼影印明书院刊本,以明万曆王肯堂校刻本進行校正。同时对《要方》、《翼方》底本采用元大德梅溪书也逐一進行了比勘,並寫出校记。他校所用版本多为通行本。兹不列叙。 书中古今字、異體字、俗寫字一筆改为通行规范字。
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冬十月庚午(28)日这天,公卿、列侯、诸将、匈奴单于、四夷朝者数万人,聚集在许昌附近颍阴曲蠡(今河南临颍)的繁阳亭。当汉代最后一个帝王刘协把皇帝玺绶移交给一个青年时,历时400多年的汉帝国已正式宣告结束,一个新的王朝魏国已正式诞生。禅让的典礼结束后,这位青年还站在受禅坛上,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许久,他才环顾了一下周围的大臣,慢慢地说出了一句意味良深、分量极重的话:虞舜、大禹的事情,我今天终于知道了。 这位青年就是魏文帝曹丕(字子桓)。这一时刻离他34岁的生日已没有几天。回忆起34年来动荡不安、辛苦备尝的生涯,他的这一番感慨,确实是历经沧桑的人生体验。
中国古代小说产生得早(先秦),成熟得晚(唐代);而作为小说理论之一的小说评点,产生得更晚。目前,学界一般认为小说评点始于南宋,刘辰翁为小说评点的开创者。其实北宋刘斧的文言小说总集《青琐高议》,其全书17处有评语,或用“议曰”引出,或用“评曰”引出,类似后来评点中的“尾评”或“总评”。由于所评多关内容、人物品行,很少涉及小说艺术方面,故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其实,对内容和人物品行的评议是小说评点的重要内容之一。
全书共三卷。卷一为词,卷二为诗,卷三为文。词凡53首,存疑辩证之作7首,佚句4则。诗凡16首,佚句14则,存疑佚句1则。文凡10篇。附录三种: 一、 《李清照年谱》; 二、 《传记·序跋》;三、 《总评》。前有作者自序,末有后记。共三十一万字,被列入上海古籍出版社社规格的“中国古典文学丛书”,并有精装本供读者收藏。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为杰出的女词人,长期以来,一直成为海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史载原有《李易安文集》十二卷、《易安词》(一作《漱玉词》)六卷,然早已散佚。后人不断搜集,所得不多,如明末毛晋汲古阁诗词杂俎本、清末王鹏运四印斋所刻词本、民国赵万里校辑宋金元词本,皆辑有《漱玉词》,不仅量少,而且皆无注释。晚近王仲闻所著《李清照集校注》,较为精审而全面,然收词仅43首,校注亦有不详与未安之处。其他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的女词人,她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脍炙人口,也是古典文学研究的热点课题。徐培均先生在前人研究整理的基础上,重新辑校李清照的作品,将她的诗、词、文汇成一书。对于最负盛名的词作,选用罕见的明汲古阁未刻词本作底本,校本则采用同样罕见的清汪玢辑、劳权手校本和清沈瑾钞本等,颇具校勘价值。同时对诗、词、文作品尽可能作了考证编年,辨析原委,理清脉络,纠正讹误,帮助读者准确理解原作。书中还收录了历代对李清照的评论资料和新撰的年谱。全书收罗完备,笺证有据,资料丰富,颇便阅读,亦极便研究者参考。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的女词人,她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脍炙人口,也是古典文学研究的热点课题。徐培均先生在前人研究整理的基础上,重新辑校李清照的作品,将她的诗、词、文汇成一书。对于最负盛名的词作,首次选用罕见的明汲古阁未刻词本作底本,校本则采用同样罕见的清汪玢辑、劳权手校本和清沈瑾钞本等,颇具校勘价值。同时对诗、词、文作品尽可能作了考证编年,辨析原委,理清脉络,纠正讹误,帮助读者准确理解原作。书中还收录了历代对李清照的评论资料和新撰的年谱。全书收罗完备,笺证有据,资料丰富,颇便阅读,亦极便研究者参考。
《筠廊偶笔二笔:在园杂志》中皆杂记宋荦耳目见闻之事。刘廷玑《在园杂志》,刘廷玑的诗虽流传不广,但其《在园杂志》却独树一帜,内容丰富,包罗万象,知识性很强,考校字句,辨其是非,是少有的佳作。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阮籍集校注》是陳伯君先生的遺著。陳伯君名紹功,以字行,湖南湘潭人。一九二○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在校時曾師事黃侃、黃節、馬敘倫、吳梅諸先生,畢業后從事教育、新聞等工作,性耽文史,長于詩詞。在本書之前,阮籍作品向無詩文合集的校注本,唯《詠懷詩》部分有黃節等人的注本行世,本書是次對阮籍詩文進行逐篇校勘和注釋的整理本,其中引用大量手史料,既能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同時也有很多獨到的見解。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阮籍集校注》是陳伯君先生的遺著。陳伯君名紹功,以字行,湖南湘潭人。一九二○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在校時曾師事黃侃、黃節、馬敘倫、吳梅諸先生,畢業后從事教育、新聞等工作,性耽文史,長于詩詞。在本書之前,阮籍作品向無詩文合集的校注本,唯《詠懷詩》部分有黃節等人的注本行世,本書是次對阮籍詩文進行逐篇校勘和注釋的整理本,其中引用大量手史料,既能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同時也有很多獨到的見解。
《白香词谱》精选常见词调100种(实为99调),每调录词一首。谱以词长短为序编次,字数从少到多。词旁用黑白圈标注平仄,并有表示句逗的符号。每首词调下,加了简明题目。此书最早刊印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一般读者喜其简便,既可当作词谱用,又可当词选读,颇为流行。《白香词谱》,增加了“注释”、“评析”、“说明”三部分内容。“注释”与“评析”相辅相成,意在疏解词意,便于读者理解;“说明”是指对词的格律说明,如词调得名由来,适于写哪一类题材,关于词的平仄、四声、用韵、句式等方面的补充说明。同词调名下,又补充了少量的常用格式。
张衡(公元七八——一三九),字平子,东汉南阳郡西鄂县人(今河南南阳市北五十里)。少年时,善作文章,曾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路畅,观太学,从经学大师贾达问学,遂通经艺。和帝永元间,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安帝立,外戚大将军邓隐累召不应。这举孝廉、辟公府,然后入朝做官的路线,是当时士人登仕的必由之途,但张衡志在学问,不慕荣利,所以全不应承。张衡二十三四岁时,鲍德(太尉鲍昱之子)为南阳太守。“修志节,有名称”,颇重儒术,请张衡为主簿。张衡敬应之,帮助他在南阳修建学校,敬老会儒,开展教育。
该书以启孮先生从日本杏雨书屋寻回的家藏《天游阁集》手钞本全秩影印本为底本,全集共辑诗作八二八首,词作三三五阙,是可以替代以前所有版本的新整理本,是迄今部关于清代著名女词人顾太清诗词全秩的校笺集。 校笺者以太清后人的学者身份对集中人物、地点、事件均详加笺注,并附有家传《荣府史》的珍贵资料;校笺者熟悉清制、满俗,澄清了以往顾太清研究中的某些误区,纠正了以前各校笺本的某些错误注释,充分体现了该书的文献与学术价值。 集中并录入奕绘唱和之诗词,词学大家况周颐(蕙风)的评语,再将启孮先生所撰《满族女词人顾太清与东海渔歌》、《〈天游阁集〉寻访记》、《原本〈天游阁集〉考证》放在书中;书后并放《西林觉罗氏世系表》、《顾太清(西林春)年谱》,使《顾太清集校笺》成为研究太清生平与诗词著作之
何瑭是中州古代一位正直的官员,一位的学者和诗人,一位在当时及后世都颇有影响的人物。何瑭字粹夫,号柏斋,明成化十年(1474年)十月生于怀庆府武陟县头铺营(今河南省武陟县何营),数岁时其家迁居府城(今沁阳市)。明时怀庆府治即河内县治,故史载何瑭籍贯有河内、武陟两种说法。 何瑭自幼聪明好学,弘治十四年(1501年),二十八岁时中河南乡试名解元,次年进士及第,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散馆后授编修职,参与纂修《孝宗实录》。《实录》修成,因功晋升为修撰。当时宦官刘瑾窃夺朝政大权,专横跋扈,有一天接见翰林院文士,众人见到刘瑾皆跪拜,唯有何瑭只作了一揖。刘瑾为宠络人心,赠给文士们每人一把川扇,文士接住扇子,又跪拜谢 恩。何瑭鄙弃这种卑躬屈节的谄媚相,忍不住说: “何跪而又跪也?”刘瑾听见,很不高兴,问说话者的姓名,何
一代才女李清照,因其不同寻常的经历和际遇,创作出非凡卓异的文学作品,百代流传,千载景仰。然而人们是否真正读懂了李清照的作品?《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李清照集笺注(修订本)》学者徐培均先生倾力之作,被海内外知名学者称为笺释李清照集的“性”著作。此次出版修订本,比原版《李清照集笺注》增加约2万字,是徐先生近年来研究李清照的成果,是更加完善之本。读《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李清照集笺注(修订本)》可对李清照身世经历和著作有一个正面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