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清初文人吴楚材、吴调侯叔侄选编,吴兴祚审定,中国历代散文精华选集,重要文言启蒙读物,与《唐诗三百首》并称为中国古诗文选本的 双壁 ,鲁迅赞其与《昭明文选》并美。 古文观止 取意一览此书即可观止古文。辑文上起先秦,下迄明末,凡十二卷,二百二十二篇,兼收各类文体,择选贤哲名篇,篇幅较短,语言精炼,便于诵读,代表先秦至明末散文的高水平,极具思想性与艺术性。 清初问世以来,盛行不衰,备受推崇。我国现当代文学大家,如鲁迅、巴金、朱光潜、余光中、王蒙、贾平凹等,皆深受其影响,对其盛赞有加。
★推荐阅读《负暄闲语》:李鸿章得力幕僚周馥家族秘传家训,教您待人、处事、治家、读书 ★推荐阅读 《长短经》:*、南怀瑾、乾隆等一致推崇的谋略经典,真正全本,更全注释 ★推荐阅读《曾文正公全集》:*、蒋介石珍藏的传忠书局刻本简体版 ★推荐阅读《曾文正公家书》:*、蒋介石珍藏的传忠书局刻本简体版 年轻的曾国藩,家境普通,天赋一般。但他不甘平庸,持续改善,终成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成为近代以来中国青年争相学习的楷模。*评价说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蒋介石认为 曾公乃国人精神典范 。 梁启超称赞曾国藩为 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 ,对于他的遗著则是 一日三复 。为了便于每日诵读和自省,更是从上千万字遗著中,精选出*精华部分,摘抄成册。就是这本《曾文正公嘉
Array
本书在体例上将曾国藩家书分为修身、劝学、治家、理财、交友、为政、用人、养生、军事诸篇。选编时对多个版本进行比较,精选其中有代表性的和对当代人极具参考价值的篇章。按时间排序,酌定标题,进行注释和点评。在內容上每篇各有不同,也各有侧重,如下所述: 修身篇所选的家书旨在反映曾国藩在保身、进德修业、息心忍耐、有恒心、谨慎、自立自强等方面的內在修为。 劝学篇所选的家书包括教弟写字养神、劝弟学业宜精、阐述求学之法、教弟注重看书、读书要有恒心等內容,反映了曾国藩 读书、立志、有恒 的治学思想。
《古文观止》成书于康熙三十四年,选材上起《左传》、《国语》,下止于刘伯温、归有光,全面地反映了从周至明数千年的文体变迁,所选之文多为千古名作,能于 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但同时也是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的古典文册中,得其上品,一览而收全功。其内容则涉及历史、哲学、文学、政治、宗教、艺术 ,几乎可以说是一部小型规模的中国传统文化百科全书。
本书为《中国家庭基本藏书 名家选集卷》之一,旨在为普通读者提供一个通俗易懂的读本。本书结构包括原文、译文及注释,注释详实,通俗易懂,让读者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古代文学的渊源。本书是以《四部丛刊》影印宋钞本为底本,参校王琦珍整理的《杨万里文集》。除作参校《全宋诗》,择善而丛。作品大致按年代先后为序,限于本书体例篇幅等方面的要求,作者选注了杨万里有代表性的诗作百余篇,全部词作八篇、以及文十余篇,以馈读者。本书将提高读者您自身的文化修养,激发您对古典文学的探寻兴趣,这是一本优秀的课外教育读物,不妨一阅。
《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 所选文章上起先秦,下迄明末,大体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发展的主要面貌。本书入选之文篇幅短小,大多脍炙人口,易于记诵。 我们这次选编以中华书局本为底本,综合参考了较流行的各家版本,进行精选。这些选文基本上可以反映 二吴 原书的面貌。在体例安排上,于古籍和人名下分列篇目,有原文、注释和译文。注释中涉及的人和事尽可能详解,给读者提供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阮籍(210年 263年),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竹林七贤之一。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本书汇集了阮籍传世的全部诗、赋、笺、奏记、书、论、传、赞、诔、帖、文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文学成就和思想。本书对其作品加以注释、翻译,以使更多的人了解这位杰出的天才和他所处的时代。
说起孟浩然(689—740),许多人首先想起的是他著名的五言绝句《春晓》(按,题应作《春晚绝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确,这首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落英缤纷的图画的小诗,几乎我们呀呀学语时便牢牢地定格在了记忆中,成为我们许多人启蒙教育中接受的首诗。因而,对于这位写出了伴随我们许多人成长的诗歌的诗人,我们没有理由不进入他的诗世界:在对他作进一步了解的同时,继续从他的诗中汲取更多的精神营养——这其实也是我们评解孟浩然诗的目的所在。既然如此,还请先允许我们对孟浩然其人其诗作一概括的介绍,作为前言,弁于其首,权当是我们立足自己的理解为读者所描绘的孟浩然的画像吧! 如果以简练的语言、用一句话来描述孟浩然的话,这句话我们觉得可以这样说:孟浩然是盛唐前期在襄阳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世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市)。 柳宗元的高祖柳子夏,唐初任徐州长史。柳子夏的叔伯兄弟柳爽,贞观时为中书舍人,高宗李治朝做过宰相。他的外甥女王氏,就是李治的皇后。仅高宗一朝,柳氏家族同时居官尚书省的就达二十多人。 柳宗元祖父柳察躬,曾任湖州德清(今浙江德清县)令。父亲柳镇明经及第,母亲卢氏出身于名门望族的范阳卢氏。官场上的柳镇为人正直,一生为仕途奔波,不过大多是做参军、县令之类府、县僚佐而已。五十岁时,柳镇才调到长安做殿中侍御史,但在处理复杂而棘手的卢岳遗产案时,耿直的柳镇因秉公办理,得罪权臣窦参,被贬为夔州司马。三年后,名臣陆贽出任宰相,柳镇才被召回官复原职。 柳宗元诗歌的艺术风格,从总体上讲具有冲淡、幽独、流动的三大审美特征。其“冲淡”,是以
纵观整个文学史,历代对刘禹锡的研究从未间断过。北宋的苏轼一门及后来的江西诗派对刘禹锡的研究可谓深入,但相关的研究多散见于一些诗话当中,所以显得不够系统,难成体系。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作为一门现代科学学科诞生了,对刘禹锡的研究也逐渐从多方面展开。学界对刘禹锡的生平、世系、交游、思想、文集版本、作品整理和艺术品味等多有涉及,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十多年,对刘禹锡的研究又有了长足的发展。研究专著纷纷面世,关于刘禹锡诗文的注译也时有新出。 本书选择性地评注了《刘禹锡集》中的诗歌80馀首,散文20馀篇,供读者阅读参考。
杜诗现存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成就。被后代称作“诗史”。但杜甫并非客观地叙事,以诗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广泛反映现实的同时,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段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本书为《杜甫集》,共选诗209首,是一本杜甫诗歌普及读物。按照杜甫生活和创作的轨迹分为四个时期,诗歌编序大体按照写作时间顺序排列。在解评过程中,参考并吸收了杜诗学界前人及今人的大量研究成果。为方便读者使用本书,末附”杜甫年谱简编“、”“杜甫著作重要版本”、“杜甫研究主要著作”及“《杜甫集》名言警句”。
《曾国藩家书》是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曾国藩作为清代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对书信格式极为讲究,显示了他恭肃、严谨的作风。
《三袁集》分别以孟祥荣校注《袁宗道集笺校》、钱伯城校注《袁宏道集笺校》、钱伯城点校《珂雪斋集》为底本,并参校其他版本,共选诗文193篇。其中袁宗道诗31篇,文12篇;袁宏道诗80篇,文15篇;袁中道诗41篇,文14篇。需要指出的是袁宏道《山居斗鸡记》,钱伯城笺校本未收,此次据《袁中郎十集》补出。其他字句异同均按上述笺校本为准。 本选本三袁诗文分配数量,一是按照其作品数量多少和诗歌反映公安派特色的情况。再是根据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其三注重收入反映这些诗人生平以及其诗歌主张、诗歌风格变化的作品。袁宗道是公安派的开风气人物,作品数量少,且高质量的作品不多,因此相对收录的少些。袁宏道是公安派的中坚,诗文风格变化也很明显,此次编选也以袁宏道作品为主要骨干。袁中道与其兄长互相应和,诗文作品也有矫正
古典文学精品《浮生六记》,是清代名作家沈复的名作。 全书用自传的形式,将他一生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生动地记叙下来,文笔大胆,文辞绮艳,读之令人回肠荡气、蚀骨销魂。书中细腻地描叙了秘而不宣的闺房之乐、生死不渝的伉俪深情,详细地记载了他在海外异邦的奇闻逸事,还汇集了儒道佛三家的养生秘诀…… 一位知名作家透露:“我的轰动效应的小说,灵感来自于《浮生六记》。”林语堂、俞平伯、赵苕狂等诗人学者均对此书爱不释手,纷纷撰文加以评介…… 应广大读者的迫切需要,我们特意出版足本《浮生六记》。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字子才,号简斋,又号随园老人,祖籍浙江慈溪,生于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袁枚自幼聪明过人,十二岁时就考中秀才,二十一岁前往广西探望叔父袁鸿,为广西巡抚金鉷所赏识,推荐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是当时应试者中年龄小的一个。落榜后两年,应顺天乡试,一举得中。并在乾隆四年(1739)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后外放,曾任溧水、江浦、江宁等地知县,乾隆十三年(1749)辞官在小仓山下购筑随园,隐居其中,此后除乾隆十七年短暂出仕以外,一直优游其中近五十年,作诗、游历、授徒,自号随园老人。 以乾隆十三年(1749)隐居于随园为界,袁枚的人生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是读书应考,积极进入仕途,并在几任知县任内勤勉为政,赢得了很好的声誉。但由于生性散漫,时常遭人非议,沉于下僚,得不
宋代是江西文化十分繁荣的时期,而文字的繁荣便是其中一个突出的标志。由上官司涛编著的《溪堂集竹友集校勘》汇集了《溪堂集》校勘、《竹友集》校勘,在严格校勘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对溪堂集和竹友集做了高度概括与剖析。本书是江西省社科院2009年重大科研项目,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与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