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随笔》共分五集,前四集每集十六卷,第五集为十卷。这部书内容繁富,评论精当。历史风云、文风诗艺、经籍传注、典故沿革、科举礼仪、民俗风物、天文地理、阴阳象纬、姓族谱牒、仙梵医数,一时网罗。作者对宋代的典章制度、官场见闻、社会风尚、经济状况,对宋代以前的王朝废兴、人物轶事、制度沿革着力犹多;严谨细致的考订,如情如理的分析,其资料的价值自不待言,内中一些观点也颇有见地。作者对诗歌的评点也是慧眼独具,后人就曾汇集书中有关论诗的部分,以《容斋诗话》之名刻印行世。 《容斋随笔》一经问世,即在朝野引起强烈反响,当时的 学士大夫争欲传袭 ,其后的历朝历代文人学者莫不赞誉有加。历来被认为是一部很有价值的笔记,与沈括的《梦溪笔谈》、王应麟的《困学纪闻》并重于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容斋随
“笔记小说”是泛指一切用文言写的志怪、传奇、杂录、琐闻、传记、随笔之类的著作,内容广泛驳杂,举凡天文地理、朝章典、草木虫鱼、风俗民情、学术考证、鬼怪神仙、艳情传奇、笑话奇谈、逸事琐闻等等,宇宙之大,芥子之微,琳琅满目,真是万象包罗。文笔有的简洁朴实,有的情文相生、美丽动人,常为一般读者所喜爱。它是一座非常丰富、值得珍视的宝库,有着后人取之不尽的无价宝藏治史者可以利用它增补辨证“正史”的阙失,治文者可以从中考察某一时代的文坛风气、文学作品的源流嬗变,治专门史者可以从中挖掘资料,文艺创作者可以从中寻找素材,可以说是各尽其能,各取所需 据粗略的估计,中国的笔记小说,截至清末,大约不下于3000种。这是一笔巨大的文化遗,对于一般读者来说要全部读遍,是难以做到的。为此,有必要对它进行一番去
......
方孝孺(一三五七~一四〇二),字希直,一字希古,浙江寧海人, 明代初期的思想家、文學家。孝孺早年以學術精邃、品行方正受知於明太祖,後來奉遺詔輔佐幼帝,靖難軍攻克南京,他拒爲燕王起草登極詔書,最終被誅十族以死。其威武不屈,正義凛然,浩氣貫日,忠烈千秋。 孝孺束髮受教,服膺儒先學説,繼以力學,直欲合伊周孔孟於一人,排洪荒而開二帝,去雜霸而見三王,慨然以興太平之治爲己任。建文一朝,他更是竭忠盡力,輔助惠帝推行仁政,一洗洪武朝以嚴治國之恐怖氣氛,又省苛斂、清刑獄,一切以惇大行之,深得民心。人稱“一時士大夫崇尚
《湖湘文库:李星沅集(套装共2册)》的编纂以文献典籍为主,兼顾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以古籍整理为主,兼顾今人研究,并围绕湖湘文化这个主题展开,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湖湘文库:李星沅集(套装共2册)》涵盖湖湘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各个层面,具有浓郁的湖湘地域文化特色。汇集了湖湘历代诗人的巨著,对研究湖南历史、文化、文学和地方风情很有参考价值。
戴復古,字式之,號石屏,浙江台州黄巖南塘(今屬温嶺》人。南宋晚期江湖派的重要作。 戴氏生存於南宋末年偏安之時,長期浪遊江湖,見聞頗廣,獨工於詩。嘗登陸游之門,主張詩作內容應有益於人生,反對單純的『流連光景』其詩篇多抒發愛國傷時、關切民牛疾苦之情。風格正大醇樸,清健俊爽,天然淡雅,自成一家,在宋代文學史上有地位。 《石屏詩集》,在宋代曾多次編選刊行。明弘治間,以家藏抄本,重加校勘編定為十卷本,後收入《四部叢刊續編》。另有清代《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州叢書甲集》本、 《兩宋名賢小集》本、 《南宋群賢小集》本、《宋詩鈔》本等。本次,據弘治本為底本,並參校他本進行整理。書後附錄有其父戴敏才《東皋子詩》及族人的詩篇二百多首。
本书共十三卷,是明代学者、诗人、戏曲作家梅鼎祚辑纂的一部奇书。本书广辑自汉魏经隋、唐、宋至元、明间数百名事迹,并以满腔热忱表示同情与敬意,认为她们是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有关作品,除少量为梅氏自撰,多录自前人记载,散落在诸多古籍中的佳作,被《青泥莲花记》发掘问世,汇于一编。梅鼎祚通过描写那些的遭遇和人品,对明代中、后期,甚至整个封建社会进行揭露与抨击。本书以明万历三十年壬寅刻本为底本,以清宣统石印本为参校本,并据各篇出处,尽量核对原书。
《普陀册佛学丛书:竹窗随笔》主要内容包括:古今著述、儒释和会、楞严一、楞严二、礼忏功德、螯蛎充口、东门黄犬、为父母杀生、鹿祀求名、心喻、换骨、洪州不得珠体、坟墓、菩萨度生和悟后等。
一、本书以现存最早的宋绍兴八年(1138)广川董弅刻本为底本,校以明嘉靖十四年(1535)袁襞嘉趣堂刻本,在保留宋本原貌的基础上,对存在讹误的字句稍作改订,原文中有明显错误者加圆括符(),改正及增补者加方括符[],校语则以脚注出之。 二、刘孝标注文引援详确,向与正文参行,今一仍其旧,同样以影宋本为底本,与袁本对校,俾使读者尽窥宋本全豹。标点符号及校语例同正文。 三、本书自历代《世说新语》评点本、补本、续仿本,及笔记、目录、序跋、论著等文献中辑录《世说新语》评点数千条,二十余万言,总评置于正文之前,条评放诸各条之后。如对正文或注文加以评点,则在正文或注文之后以。标示,说明。前文字有评点;如对整条加以评点,则在此条之后以。标示;同一位置如有多家评点则不再重复标明,读者可参酌。 四、本书收
《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选集,共收录周朝至南朝梁七八百年间130位知名作者和少数佚名作者的作品700余篇。该书以其搜罗宏富、裒英集粹的特点而备受历代文人学士的推重,一度成为士人的和书。为了方便读者,达到去粗取精、古为今用的目的,本书对《文选》原书进行了“二次遴选”,舍去了部分文采和影响,稍逊的篇章,保留了最脍炙人口的精华之作,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新详细注释,并对原文的艺术性、思想性加以精当的评析。 《文选》以其搜罗宏富、裒英集粹的特点而备受历代文人学士的推重,一度成为士人的和书。民间很早就流传着“《文选》烂,透才半”的谚语。人们竞相研习、笺注《文选》,以致形成一项专门的学问——“文选学”。依今天的眼光来看,《文选》所收作品很多,难免有浩繁芜杂之嫌。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所称颂的“正变兼陈,洪纤毕具,信为赋家之大观”的《历代赋汇》,为清代陈元龙奉敕编纂,是迄今为止辑录先秦至明代赋作最为完备的赋体作品总集。陈元龙为清康熙时进士,授编修,后授文渊阁大学士,为饱学之士。他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广搜博采,分类编排,于康熙四十五年编成本书,总计一八四卷。全书正集一百四十卷,收叙事体物之作,计三千○四二篇,分为天象、岁时、地理、都邑、治道、典礼、祯祥、临幸、搜狩、文学、武功、性道、农桑、宫殿、室宇、器用、舟车、音乐、玉帛、服饰、饮食、书画、巧艺、仙释、览古、寓言、草木、花果、鸟兽、鳞虫等三个类目;外集二十卷,收抒情言志之作,计四二三篇,分为言志、怀思、行旅、旷达、美丽、讽谕、情感、人事等八个类目;逸句二十卷,计一一七篇;补遗二十卷,计
铜川黄堡位于陕西西安以北,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南缘,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北向南倾斜,海拔高度一般为700一1600米。境内沟壑纵横,梁峁相间,川原山丘交错,大部分为黄土覆盖的丘陵山地。漆水河自铜川市由东北往西南流,至黄堡地段河谷开阔,阶地发育,有较宽的川道。黄堡附近盛产煤炭、陶瓷粘土和耐火粘土,古时森林茂密,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这里自古宜陶,据《德应侯碑》记载,铜川黄堡烧造瓷器的历史可早至东晋,这虽然有待于今后的考古发掘来证实,但铜川黄堡早在唐代已有发达的陶瓷业已为考古发现所证明。五代瓷业在唐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不断创新,其窑场仍分布在黄堡镇。
由清代李鸿章、李瀚章兄弟编撰、校刊,传忠书局于光绪己卯年(1979年)刊刻的《曾文正公家书》是现存曾国藩家书中权威、经典的版本。《曾文正公家书》乃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流传为广泛的作品,是曾国藩一生思想经历的生动反映,也堪称世人修身、持家之经典读本。 《曾文正公家书》囊括了曾国藩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到同治十年(1871年)前后给祖父母、父母、叔父母、诸弟、妻子及儿辈的写的家信,内容非常之广泛,有的谈家常琐事,有的讲做人的道理,有的论治学的方法,有的说处理人际关系和为官之道。同时,还劝勉后人精进,表达心事衷曲,言之凿凿,情意绵绵,实为后辈修身育人、捧读不倦之佳作。 本《曾文正公家书》以传忠书局于光绪己卯年(1979年)的刻本为底本进行校对整理。采用大号字繁体竖排,手工宣纸印刷,更具古书风貌
曾国藩初名子诚,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湖南湘乡人。集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以及统帅者、著名理学家、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于一身,被誉为“中华千古完人”。 曾国藩历来被奉为政界的官场楷模,三十七岁就官至二品,这在大清历史上*。其政声卓著,治民有言,保官稳,宠辱不惊,体悟积淀的官场绝学是为后人的宝贵财富。并且作为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能够实现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人,在岌岌可危的政局中,以孤焰之力力挽狂澜,组建湘军,亲临战场,力保大清危局。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晚清“同治中兴”之局骤然出现。他崇尚气节、克己唯谨,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是为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深受世人尊崇。其学问博大精深,深悟理学旨趣,将义理、考据、词章、经济划归理学,不愧为近代
忆余年方舞象勺,已喜读八代诗。塾师以为妨帖括也,则扃巨箧中。夜分启钥,胪列泛览,往往至鸡唱就枕。赋质驽下,而一知半解,会心处,亦颇自怡悦。后得城先生选古诗,其于四言不录,盖以五言上接三百篇也。于收几取其全;于魏晋以下递严,而递有所录,而犹不废齐、梁、陈、隋之诗;于唐录五人,明五言古诗之变而不失其正也。七言自古辞下,八代兼采,放乎唐、宋、金、元诸大家。启疆树表,源委洞然,洵乎诗家宝筏在是已,闲中反复纳绎,不敢漫托于不求甚解,辄搜讨群籍,识诸简端,历时既久,丹黄排比,无复可沘笔。间有所得,更书小方幅粘之,垂二十余年于兹矣!岁癸未,遭大故,匿迹苫凶间,摈绝一切世事。既改岁,乃取旧本手录之。因复芟其繁,订其讹,补其漏,句梳字栉,自朝至昃,历寒复暑,始克成编。其说或得诸先正流传,师友
彭孙遹(一六三一—一七○○),字骏孙,号羡门,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他顺治十六年中进士,然因奏销桂误而遭褫革。至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 ,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 彭孙遹才力富赡,诸体兼擅,在诗文词等方面均有较深的造指。他的诗歌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在中博学鸿词之前,他创作了大量抒发家国兴亡之感、广泛反映社会残酷现实的诗歌作品。后期则多颂圣应酬之作。“公当憔悴之时,而其言尤而不伤;公处贵盛之日,而其旨淡而弥永。”其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另外,他也有部分豪放之词,激越悽楚,非当时艳作者所能到。 本次整理的《彭孙遹集(上中下)(精)》,《松桂堂全集》部分以乾隆八年刊本为底本,校以《四库全书》本。《金粟词话》以《倚声初集》所录本为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