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尝谓:“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也。” 元曲历来与唐诗、宋词并称。本书精选元曲三百首,每篇由三部分组成:题解、曲作和注释。题解介绍作家生平事迹,多附古人评论,阐明其创作风格。在选篇上,尽可能地体现元曲题材风格丰富的特点和元曲创作的实际情况,使作家、曲作的入选更加合理。
复社名士侯方域,秦淮名妓李香君,才子佳人的爱情本该旖旎缱绻,怎奈江山破损,容不得儿女私情。侯方域被迫远走,李香君血染桃花扇,于筵前骂贼,强似一班苟且偷生的男子。孔尚任“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张道士一声大喝,断了情根,更精醒了世人。
元曲同唐诗、宋词一样,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元曲刻露尖新,宜俗宜雅,特色鲜明;古文众体荟萃,风格各异。它们韵律优美,词采斐然,意境深邃,琅琅上口,历来为人们所喜爱。
元曲是在唐诗、宋词之后,我国文学目前的又一突出成就。元曲语言通俗优美、题材广泛、风格独特,有苍凉感慨的怀古之情,有激越悲壮的边塞之风,有哀婉典雅的闺怨情怀。本书收选了300首作品,并加以导读、注释与翻译,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元曲的风貌。
本书所选均为元散曲,以隋树森先生的《全元散曲》为基础。《全元散曲》是我国全面的元代散曲总集,隋树森先生又是元曲研究专家,在这部总集中,他运用多种方法对散曲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校勘,方法值得学习,成果亦值得借鉴。但《全元散曲》整体偏向学术,阅读门槛较高。笔者以方便大众阅读为出发点,甄选《全元散曲》中的精品,一一导读、注释、翻译。
《元代散曲选译(修订版)》讲述了:元散曲是一种合乐的唱词,即依据某种曲调创作的供人清唱的曲词。《元代散曲选译(修订版)》选译元代作家55人的散曲作品,主要参考了隋树森先生的《全元散曲》,并将曲牌异名作了统一。
元散曲是一种合乐的唱词,即依据某种曲调创作的供人清唱的曲词。本书选译元代作家55人的散曲作品,主要参考了隋树森先生的《全元散曲》,并将曲牌异名作了统一。
本书选取《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救风尘》《拜月亭》《四春园》《望江亭》《玉镜台》《单刀会》《谢天香》《调风月》《哭存孝》十二种关汉卿创作的杂剧,并不是严格收录全文,而是在讲评中夹列原文片段,随着戏曲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使读者理解了情节,感受了人物,欣赏了优美的曲词和古典戏曲的独特风格。*后的十一篇散曲短小精悍,优美灵活,以抒情散文式的笔法对其加以赏析。
在中国部诗歌总集《诗经》编纂以前,除《诗经》所收诗歌以外,今天所知道的上古诗歌,写作年代大多数真伪不明,如相传是帝尧时老人所作的《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历来研究者都认为是战国时代人伪作的。但即以《诗经》所收作品来看,中国诗歌的产生也足够称得上历史悠久了。 现在讲到诗的概念,总是使用“诗歌”这两个字来表达,这是因为古代的诗都是能够歌唱的,也就是能配合音乐进行演唱,所以诗又被称为“歌词 ”。据《汉书》等记载,上古先秦有专门负责搜集民间歌曲的采风官,在汉代则设有管理音乐和歌曲的官署乐府。因此,现存早期的诗中民歌占了很大比例,到后来文人自觉地向民歌学习,创作诗歌,使诗这个中国文学的主要文体日益发展成熟。 诗歌配合音乐演唱,大致上可以
《南京大学戏剧影视研究丛书》包括我校戏剧影视研究所的学者独立完成或与外单位学者合作完成的一系列研究戏剧、电影、电视的学术著作。这些著作不定期出版,有书就出。不追求什么完整的“体系”,只想在五彩斑斓的学术世界里涂一笔自己的色彩,喊一下自己的声音。人类既然已经建立了一座被一代代人刻满了文字的古塔,而我们这些吃文字饭的人又似乎难以逃离它,那么我们至少应在它的某一层面刻上自己的意念,不管这意念的符号是长留,还是旋即被人抹去。 本书是《南京大学戏剧影视研究丛书》之《南大戏剧论丛(2)》。 这套丛书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近十年来我们戏剧影视研究所的同仁又有不少的著作问世。其中有的是作为丛书之作出版的,有的则因项目来源不同,未打丛书的“旗号”。可喜的是,这些古塔印痕不仅未被抹去,还得到了同行
赋之兴,由来久矣。大夫登高之诗、俳优诙谐之语、游士纵横之言、屈子行吟之辞,综而衍之,乃成此体,自汉兴迄于清亡,与诗并列文苑,两千余年未曾中辍。“五四”以来,“桐城谬种,选学妖孽”之说甚嚣尘上,于赋之批驳更无以复加,以至百代显学,一朝烟灭,时至今日,竟成绝学,慎终追远,岂不哀哉! 赋之弊毋庸讳言,赋之衰毋庸讳言,赋之亡则不可不言。是有此书之编,不期于振拔斯文于一旦,只求能稍补前人之失,庶免数典忘祖之嫌。全书分为四编,编略述赋之演变历史,以求清其脉络;第二编选辑名家名赋,以求详其枝叶;第三编介绍赋体常识,以求正其声名;第四编选录近世学者之赋学论文,以求显其学之深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