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书纪年》是载录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流传中屡遭亡失伪造,原书面貌难存。清代以来有朱右曾辑《汲冢纪年存真》,王国维又据朱氏补充和订正成《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范祥雍订补的《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精)》即依据王氏,订正其误字脱文、引书不全和讹误,并补漏引,纠正编次不当处,辑补前代学者考证足资发明者,于原文不明之处予以补充和解释,另依《竹书纪年》所载编制《战国年表》以便读用。
边塞诗是诗人创作的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边塞诗起源于先秦时代,《诗经》中已有完整的边塞诗篇。汉魏六朝,边塞诗初步发展,唐朝进入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是唐诗中思想性深刻、想象力丰富、艺术性强的一部分。其中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军人魂魄;更有舍生取义——“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即使老去,也常会“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男儿气概。书中精选历代边塞诗一百余首,精加注释,详细解读。
朱淑真,自号幽栖居士,浙江钱塘人。约生于北宋神宗元丰二——三年(一○七九——一○八○),约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初年间。本集收录朱淑真现存的作品,主要为宋魏仲恭辑绿、宋郑元佐作注的《断肠诗集前集》十卷和《断肠诗集后集》八卷,并将汲古阁毛晋刊印的《断肠词》一卷及本人辑绿的《补遗》一卷作为外编合编于后。诗集部分,以清汪氏艺芸书舍影元钞本为底本,校以民国南陵徐氏影印元刻本、明初刻递修本、明潘是仁《宋元诗?断肠集》自刻本、武林往哲遗着本、清钞本、清刘履芬钞本,还参校了《后村千家诗》、《诗渊》等。词集部分,采用明毛晋汲古阁本为底本,以四印齐本、《诗词杂俎》本为校本,还参校了《诗渊》等。
本书是“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之一。杨炯曾这样评记卢照邻:卢照邻人间才杰,览清规而辍九攻,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他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本书分七卷,按不同的诗歌体裁对卢照邻的诗进行校注,繁体字体且竖式的排版,让您重温古诗的古雅韵致。
本书曾于一九六九年九月由香港大众书局出版,出版不久,旋为台北数出版社所翻印,销售量之大,令人惊喜。盖世说这书不特为吾国古代这文学名著,又为历史及哲学之重要典籍,文字隽永,内容懿,历代文人,莫不宝同拱壁。惜书之传钞翻刻太久,讹转多;俗语方言,既所难解,事数名物,滞义为烦;学者苦之,不易猝读。窃于是书用思有日,时见精意,洲图史,搜罗殆遍;尝发其条例,复为之校注;贯穿有序,读者称便。后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出版之马瑞教授英译世说新误,北京中华书局出版之余嘉锡氏世说新语笺疏,及徐震堮氏之世说新语校笺等,其门第矩矱,莫不如出前辙;敢谓筚路蓝缕,草创艰苦,或许为集大成之作,未免溢美之辞。
《焦氏类林》八卷,明焦竑辑。本书广泛辑录先秦至明代各种文献资料,内容赅博,以类相从,分五十九个门类,举凡人物言行、典籍器具、冠服节序、山川地理、术艺技法等,无所不包,体现了焦竑学问淹贯驳杂的特点,是明代“世说体”笔记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本项目以国家图书馆藏《焦氏类林》为底本,以《粤雅堂丛书》本为对校本,参校以内阁文库藏八册本、《续修四库全书》本,标点准确,校勘精当,是学界考察焦竑其人,尤其是其知识框架建构的重要研究材料,对学界从资料选择、顺序编排、文本增删等编纂行为角度动态考察焦竑前期学术思想形成具有极大帮助。
本书为“稀见笔记丛刊”系列丛书之一,”稀见笔记从刊”是文物出版社近年主推的古籍整理类丛书之一,从众多笔记中遴选稀见罕传的刊本,在注重其史料价值的同时,同时兼顾了丛书的趣味性、通俗性,部分片段诙谐幽默,读来令人玩味。本书共收两种:《述异记》,清代东轩主人辑,与南朝祖冲之、任昉两人的《述异记》颇类,但述明清志怪,所收内容除新奇外,尚能反映明清时期的社会面貌,是此实际志怪笔记的杰出之作。《鹂砭轩质言》,作者为清乾隆时期状元戴连芬,本书仿《聊斋志异》的体例及写作手法,但本书记述鬼狐少而史实轶事居多,颇具特色,是仿书中的佼佼者。
本书试图运用西方心理学来分析孔子师生的心理气质特征,认为子路属胆汁质,子贡属多血质,曾参属黏液质,颜回属抑郁质。孔子属胆汁质与多血质的混合型气质,这种气质的人,后天的可塑性优选,最容易接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孔子成为第二个周公,成为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集大成者,是先天气质与后天努力的综合结果。孔子的天生性格是偏激的,是“过”,不是“不及”’,这使他的过头话特别多。但他重视修身,在正经场合能做到中规中矩,显得“温良恭俭让”。到了学生面前,由于“老子天下第一”,就容易失言。他有自知之明,所以主张“谨言”、“无言”,但还是经常失言,孔子的语录远非句句真理。研究孔子,应该重行为、轻言论,重一贯、轻一时,不能被他一时的错话所迷惑。过头话特别多是孔子个性的一个标志,是他的“指纹”。听说现
《续博物志疏证》十卷《补遗》一卷, 清陈逢衡撰, 系疏证宋李石《续博物志》的著作。《续博物志》内容广泛, 汇集了自先秦至北宋年间的许多博物知识与传说。陈逢衡的疏证旁征博引, 详为辨析, 正讹纠谬, 考据精详。
本书依照全套丛书的安排,选取苏轼作品中篇幅相对短小的文章近百篇。其中卷一为游记,卷二为题跋,卷三为尺牍,卷四则是涉及生活方面的一些趣文。对所选的文字,主要采用卷首冠以项煜序的《东坡先生全集》为底本,此外一些文字选自通行的涵芬楼铅印本《东坡志林》,以《苏文忠公全集》等为校本,因非学术著作,不再出校记。
《古文观止》的选文,上起周代下迄明末,共222篇,分为12卷。所选文章能注意题材和文体风格的多样性,不仅有史传、论说文,还有见闻札记、山水游记、杂文小品和其他应用文,大体上反映出我国古代文章绚丽多姿的面貌。除此而外,还编选了少量历代传诵的著名的骈文和韵文。文章在编排上,以时代为序,眉目清楚。选文长短相间,对一般读者来说比较适当。
《食疗本草》三卷,唐代孟诜撰,张鼎增补改编,约成书于唐开元年间原本。《食疗本草》是我国唐代著名的食物疗法及营养学专著,记载了二百六十余种常见食物的药性功效、主治疾病及各种禁忌,兼收大量的食疗方剂。原本久佚。作者据人民卫生出版社《食疗本草》辑佚本注释翻译,并与众多残本和其他典籍校核。附“名词术语解释”和“食物药品”两个索引。
《抱朴子内篇》,二十卷,是对炼丹养生方术所作的系统的总结,站在宇宙观、本体论的高度论证了神仙长生的思想,建立了一套较为系统的道教哲学,大体从外修与内养两个方面介绍了各种长生之道,内养主要是行气保精,外修主要是服用丹药。本书是道教目前一部承前启后的重要典籍,为魏晋神仙道教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对我国古代化学、医药学、养生学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此次整理,以清孙星衍平津馆校刊本为底本,采校包括宋绍兴二十二年临安刊本和孙诒让、俞樾、罗振玉诸人校本以及道书《神仙金汋经》《云笈七签》在内的十二种文献,并择要注释而成。
《视履类编》二卷,明代李同芳撰。李同芳为万历朝进士,官至山东巡抚。“视履”出自《易经·履卦》,有回顾自己生平的含义,是一部自传性质的笔记。 全书分门别类记述了作者自己亲身参与的善迹,分为惇伦、睦族、攻苦、贞教、励节、持廉、守礼等共四十门,六百则。每则自成一体,数十字至数千字不等,内容既有家长里短、人情往来,亦记录官场浮沉、朝堂议事等,并有作者的矜夸自评,短小精悍,富有趣味。涉及的明代重要人物有张居正、申时行、沈一贯等等。 《视履类编》见录于《四库全书总目存目》,现仅存台北傅斯年图书馆藏本和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本两种。此次整理以傅斯年图书馆藏康熙二十四年李王佳刻二卷本为底本,采用本校、理校、他校原则处理原书明显讹误,全式标点。此为本书首次点校整理,可以为了解晚明官僚文人的生活与精神世
本书主要介绍了钟离权的生平事迹和主要的仙道思想,并且附有钟离权的主要著作集,为研究钟离权的学者提供了资料的借鉴。
本次出版,《穆天子传》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影印明正统《道藏》本整理译注;《燕丹子》据《平津馆丛书》本整理译注。译文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重现小说原有的行文魅力。在原文各卷前皆配有题解,略述该卷要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意。 《穆天子传燕丹子译注》由王天海译注。
邓菀莛撰述的《百家点评人间词话》四卷,各有卷首总批,对于该卷的来历及要义作整体评判。全编一五六则,每则内容,由原文、别叙、集评三个部分组成。“别叙”部分带有导读性质,主要针对《人间词话》词条原文及百家点评发表个人意见,可当作题解看,而其评说对象则主要是集评所采摘。所谓综合百家,自成一家,目的在于发明真意。“集评”部分为选择性的语录。是点评,而非见一条采录一条的资料汇集。须见简单明了。如非必要,不予全录。此书于《人间词话》各种刊本中,提供另一解读文本,将进一步推进《人间词话》的研究和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