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为我国古代*的官修图书目录,对四库馆臣们誊录入库的 3400余种图书(称 著录书 )和抄存卷目的6700余种图书(称 存目书 )全部写出提要,又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或简称《四库总目》。全书二百卷,乾隆四十六年二月编撰完稿,四十七年七月修改定稿。虽然《总目》也有考证失误和评价失当之处,但其对目录学的巨大影响仍然不可忽视,是治学的重要指引。武英殿刻本完成于乾隆六十年,与浙本相比,各有千秋,互为补益。但此前影印以浙本为主,武英殿本流传不甚广泛。此次据天津图书馆藏清武英殿本原书扫描,并编制书名和人名索引,便于广大读者翻检阅读。
是书为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 经部》所撰提要。经部收书1100种,分为易、书、诗、礼、乐、春秋、四书、孝经、群经总义、小学等十类,每书分别撰写提要,揭示作者生平,概述该书内容、版本源流,辨析其版本价值、学术价值等,便于研究者参证。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集部》选录图书共计1048种、22390卷,其中楚辞类14种、128卷,别集类621种、10979卷,总集类67种、6708卷,诗文评类79种、1309卷,词类132种、1091卷,曲类61种、540卷,戏剧类44种、582卷,小说类30种、1053卷(通俗小说一回按一卷计)。所涉及的著述者约一千一百余人,其中有《四库全书》存目书114种,《四库全书》未收书495种,《四库全书》成书后问世著述421种,三类合计1030种。余下18种则属于更换《四库全书》底本。集部所收书的构成和比例情况也体现了《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冀为中国传统学术*后二百年之发展理清脉络"的学术目标。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集部》的类目设置,与《四库全书》等传统文献相比,除楚辞类、别集类等一遵成例之外,增设了戏剧类、小说类两大部类。"小说"类收录故事体的传奇、话本和通俗小说,仅收入10种
《续修四库全书》作为我国迄今为止*型丛书,为清乾隆时官修《四库全书》的续编,分经、史、子、集四部。史部共670册,含历代史学(尤其是乾隆至清末)典籍1000余种。本书为史部典籍的提要,由当代学者精心编纂,以为后人进行史学研究之指导。
元萨都刺撰。萨都刺字天锡,号直斋。据所《自序》,称始以进士人官为京口录事长,南行台辟为掾。继而御史台奏为燕南架阁官,迁闱海廉访知事,进河北廉访经历。虞集作《傅若金诗序》,称进士萨天锡长于情,流丽清婉。今读其集,信然。集本八卷,世罕流传。毛晋得别本刊之,并为三卷。后得荻匾王氏旧本,乃以此本未载者别为《集外诗》一卷,而其集复完。然八卷之本,今不可得。故姑仍以此本着录。
"周易 " 原本是卜筮之用。同时也是包含丰富哲学思想的著作。孔子作 " 十翼 " ,进一步阐述了 " 周易 " 所包含的哲学思想 ; 王弼作《周易注》、《周易略例》也进一步阐述 " 周易 " 的义理。朱熹的哲学思想继承程颐,世称 " 程朱 ", 而他的《易》学思想则有异于程颐。程氏《易》学遵循王弼开拓的道路,以义理解《易》 ; 朱熹则认为《易》是卜筮之书,作《周易本义》就是要还《周易》的本来面目。 原本依吕祖谦《古周易》本,经与传分开不混,共十二卷,上下经各一卷,十翼十卷。后人将原书割裂,重组成四卷,卷一上经,卷二下经,卷三《系辞传》,卷四《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彖传》与《象传》分附于各条经文之下。故有十二卷与四卷本之别。朱熹的哲学思想继承程颐,故世称“程朱”。而他的《易》学思想则有异于程颐。程氏《易》学遵
考是书后有辩机序,略称:“玄奘法师以贞观三年褰裳遵路,杖锡遐微。薄言旋轫,谒帝洛阳。肃成明诏,载令宣译。”辩机为大总持寺弟子,撰斯方志,则是书为玄奘所译而辩机撰次成书。
清乾隆三十七年,乾隆皇帝弘历下诏,开四库全书馆,次年敕修“四库全书”。自唐宋以后,历代王朝便形成了收集编纂典籍的传统,唐代有《艺文类聚》、《北堂书抄》,宋代有《太平御觉》、《册府元龟》,特别是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收入图书七八千种,堪称鸿篇巨制。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又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到了清乾隆年间,安徽学政朱筠以为《永乐大典》收录图书未为尽全,因此上书建议向民间广泛征求佚书,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对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进行校辑。于是,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学者一百六十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 编纂《四库全书》首先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从乾隆三十七年开馆征书,至乾隆四十三年,历时七年,共征集图书一万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知名学者160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 开馆征书,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 ,历时7年,共征集图书12237种;然后由四库馆臣对内府藏书以及从各地征集的图书进行校订,提出应抄、应刻、应存的具体意见。其中,应抄、应刻之书被认为是合格的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而应存之书则不能收入《四库全书》,仅仅是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存目。《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收入图书3457种,凡79070卷,装订成36000余册,6752函。成为中国历史上卷帙较多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的编纂抄写历时10余年,共抄出7部,全书底本藏于翰林院,部抄本藏于文渊阁,其他六部分别藏于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热河文津阁,是为北四阁;镇江金山文宗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杭州西
汉班固撰。今本为元大德中刘世常所藏,凡四十四门,然仅分四卷,视诸志所载又不同。据《后汉书》固本传,称天子会诸儒讲论五经,作《白虎通德论》,令固撰集其事。书中征引,六经传记而外涉及谶纬,乃东汉习尚使然。又有《王度记》《三正记》《别名记》《亲属记》,则《礼》之逸篇。方汉时崇尚经学,咸兢兢守其师承,古义旧闻,多存乎是,洵治经者所宜从事也。
清乾隆三十七年,乾隆皇帝弘历下诏,开四库全书馆,次年敕修“四库全书”。自唐宋以后,历代王朝便形成了收集编纂典籍的传统,唐代有《艺文类聚》、《北堂书抄》,宋代有《太平御觉》、《册府元龟》,特别是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收入图书七八千种,堪称鸿篇巨制。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又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到了清乾隆年间,安徽学政朱筠以为《永乐大典》收录图书未为尽全,因此上书建议向民间广泛征求佚书,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对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进行校辑。于是,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学者一百六十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 编纂《四库全书》首先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从乾隆三十七年开馆征书,至乾隆四十三年,历时七年,共征集图书一万
本书结合作者20余年的教学、科研体会,收集、整理了近期国内化学清洗剂发明专利200余篇、期刊文献近百篇,详尽介绍了金属材料工业清洗剂、非金属材料工业清洗剂、交通工业用清洗剂、仪器设备工业用清洗剂、油污油墨用清洗剂、半导体工业用清洗剂等的示例、配方、制备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新颖性。 本书可作为专业清洗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的重要参考书,亦可作为高等学校或中专学校学生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