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为我国古代*的官修图书目录,对四库馆臣们誊录入库的 3400余种图书(称 著录书 )和抄存卷目的6700余种图书(称 存目书 )全部写出提要,又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或简称《四库总目》。全书二百卷,乾隆四十六年二月编撰完稿,四十七年七月修改定稿。虽然《总目》也有考证失误和评价失当之处,但其对目录学的巨大影响仍然不可忽视,是治学的重要指引。武英殿刻本完成于乾隆六十年,与浙本相比,各有千秋,互为补益。但此前影印以浙本为主,武英殿本流传不甚广泛。此次据天津图书馆藏清武英殿本原书扫描,并编制书名和人名索引,便于广大读者翻检阅读。
是书为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 经部》所撰提要。经部收书1100种,分为易、书、诗、礼、乐、春秋、四书、孝经、群经总义、小学等十类,每书分别撰写提要,揭示作者生平,概述该书内容、版本源流,辨析其版本价值、学术价值等,便于研究者参证。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集部》选录图书共计1048种、22390卷,其中楚辞类14种、128卷,别集类621种、10979卷,总集类67种、6708卷,诗文评类79种、1309卷,词类132种、1091卷,曲类61种、540卷,戏剧类44种、582卷,小说类30种、1053卷(通俗小说一回按一卷计)。所涉及的著述者约一千一百余人,其中有《四库全书》存目书114种,《四库全书》未收书495种,《四库全书》成书后问世著述421种,三类合计1030种。余下18种则属于更换《四库全书》底本。集部所收书的构成和比例情况也体现了《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冀为中国传统学术*后二百年之发展理清脉络"的学术目标。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集部》的类目设置,与《四库全书》等传统文献相比,除楚辞类、别集类等一遵成例之外,增设了戏剧类、小说类两大部类。"小说"类收录故事体的传奇、话本和通俗小说,仅收入10种
《续修四库全书》作为我国迄今为止*型丛书,为清乾隆时官修《四库全书》的续编,分经、史、子、集四部。史部共670册,含历代史学(尤其是乾隆至清末)典籍1000余种。本书为史部典籍的提要,由当代学者精心编纂,以为后人进行史学研究之指导。
元周德清撰。爵成于泰定学矛分簿本不分卷帙。考其《中原音韵》起例以下,即列诸部字数。正语作词超佣以下,即列作词诸法。盖前为瀚书,后为附论,畛域显然。今据此厘爵二卷。其音鹊之例,以平声分为阴阳,以入声配隶三声,分为十九部。盖全为北曲而作。今录存其书,以备一家之学,而并论其源流得失。
本书详细介绍了《四库全书总目》的编纂经过,运行机制,从分纂官到乾隆帝的角色功能,以及《四库全书总目》版本的流传、研究状态、对乾嘉学风的影响、文化价值。本书内容丰富,史料翔实,阅读此书即可了解《四库全书总目》的 前世与今生 。
《四库存目子平汇刊5 穷通宝鉴评注》一书,相传乃明陈南陔先生得诸日官所授,清余春台辑而成书。是书论简而赅,理微而显;虽立一成之局,实具万变之机;深参之可以通源,浅得之亦能微中,洵禄命之圭臬也。今又经命学巨擘徐乐吾先生批点评注,更方便学者研究。是书优点有四:一为仅凭八字五行,阐述生克制化,刑冲会合,不杂其他歧见,断语如哀家梨,如并州剪,爽利而绝不含糊。二为根据“取用贵乎提纲”之宗旨,分论十二个月之十个日干,有条不紊,系统井然,读者略加用心,天下万千命造‘,即已胸有成竹矣。三为列举实验之命造为例,更见其言无虚言,论无虚论,读者可以放心研究也。四为徐乐吾先生乃近代之命坛巨子,读书多,腹笥富,经其评注,并亦举例证之,诚如画龙点睛矣。
《四库存目子平汇刊:渊海子平大全1》主要讲述了,子平渊海之理,始自唐大夫李公虚中,以人生年月日时,生克旺相,休囚制化,决人生之祸福,其验神矣。后经吕大夫才义裁定之,并无述作之者。至于有宋徐公升,复以人生日主,分作六事,议论精微,作《渊海》之书,集诸儒之义,传布至今,悉皆宗之。后之诸君,又集《渊源》,理义篇章雷同,迄今数百年矣。板籍有亥豕鲁鱼之谬,学者少知其义。吾今以二书并之,增之口诀,正其讹伪,正本清源,厘为六卷,堪称全本,梓行于世,俾后学习之,不失古人之遗范矣。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官修书,也是中国古代*的一部丛书。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四库”之名,源于初唐,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清代乾隆初年,学者周水年提出“儒藏说”,主张把儒家著作集中在一起,供人借阅。此说得到社会的广泛响应,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一月,安徽学政朱筠提出《永乐大典》的辑佚问题,得到乾隆皇帝的认可,接着便诏令将所辑佚书与“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诸书”,汇编在一起,名曰《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共分四步: 步是征集图书。征书工作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始,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结束,历时七
《四库全书总目》是汇集《四库全书》各著录及存目书的提要,由纪昀总汇修订而成。此书问世后影响很大,研究补订者代不乏人。其中胡玉缙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是佼佼者之一。胡氏对《四库全书总目》做了大量的匡谬、补缺工作,他博采群籍,按《四库全书总目》的次序,分别辑录,汇为一编,又对阮元的《四库未收书目提要》也做了同样的处理。方便读者检阅自己需要的材料。胡氏过世后,王欣夫整理他的遗著,编定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六十卷和《四库全书未收书目提要补正》二十卷。
" 周易 " 原本是卜筮之用。同时也是包含丰富哲学思想的著作。孔子作 " 十翼 " ,进一步阐述了 " 周易 " 所包含的哲学思想 ; 王弼作《周易注》、《周易略例》也进一步阐述 " 周易 " 的义理。朱熹的哲学思想继承程颐,世称 " 程朱 ", 而他的《易》学思想则有异于程颐。程氏《易》学遵循王弼开拓的道路,以义理解《易》 ; 朱熹则认为《易》是卜筮之书,作《周易本义》就是要还《周易》的本来面目。 原本依吕祖谦《古周易》本,经与传分开不混,共十二卷,上下经各一卷,十翼十卷。后人将原书割裂,重组成四卷,卷一上经,卷二下经,卷三《系辞传》,卷四《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彖传》与《象传》分附于各条经文之下。故有十二卷与四卷本之别。朱熹的哲学思想继承程颐,故世称“程朱”。而他的《易》学思想则有异于程
《太玄》十卷 雄撰,晋范望注 《文志》雄所序三十八篇, 《太玄》十九。其本《太玄》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二百四十三表、七百二十九,分三卷,曰一、二、三太初相。又有首、、、、搞、、、文、挽、、告十一篇,皆以解剥元,散其文,章句尚不存焉。《文志》十九篇之已相异。以今本校之,其篇名、篇一一本皆合,固未有脱佚也。 注其者,白以,惟宋衷、著。至晋望,乃因二家之注,勒一。雄本《易》而作,以家卦,以首彖;以爻,以象,以文文言,以搞、、挽、、告系,以卦,以序卦,以卦,全仿《周易》。古本各自篇,望作注,析元首一篇分冠八十一家之前,析元测一篇分系七百二十九赞之下,始其,至今仍之。
《四库全书总目》是我国规模*的官修提要式书目,浓缩和蕴涵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脉络和精义,自问世以来,备受学者专注,影响巨大。但《总目》提要的疏误也并不鲜见,清代干嘉起,即有学者撰著纠其谬误,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更是将这种考正推向了一个高峰,进而形成了四库总目之学。近几百年来,国内外专家公开发表的有关订误文字有数百家。可惜这些文章多半分散在各种报纸、杂志上,遍寻非常不易。如能将它们汇编为一帙,无疑有功于广大学人。《四库全书总目汇订(套装全11册)》既是这样的资料汇订,作者上穷碧落下黄泉,费尽六年时间,收集了六百余家中外学者的考订专着、文章,一一摘录分注于各篇之下,其间亦时有作者本人的校勘和考证,因此《四库全书总目汇订(套装全11册)》堪称集大成之作。
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文化巨著中,有一部被称为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完备的集成之作——《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的一部丛书,该书是乾隆皇帝亲自组织学者编撰而成。乾隆皇帝为了显示他的『文治武功』,于1773年下令编写一部包罗万象的丛书,因这部丛书由经、史、子、集四部分组成,所以称为《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由当时著名的学者纪昀(纪晓岚)主持,集中了当时全国学界的精英。他们不分酷暑寒冬,极力收集、挖掘各种书籍,细心抄写、校对。历经十多年的时间,《四库全书》才编写完成。 《四库全书》的内容十分丰富,它共收集书籍3503种,79337卷,36304册,约997000000字,包括儒家经典、史书、兵法、农学、医学、天文、数学、艺术、文学、诗歌等种类,还包括一些当时来华的欧洲传教士的著述。1500多抄写人员把《四
中国南宋哲学家朱熹所辑理学家传记汇编。成书于乾道二年 (1173) ,全书 14 卷。伊洛指伊川和洛水,北宋程颐曾居于嵩县西北,地临伊川。二程、邵雍等又都长期在洛水之北的洛阳居住、讲学。朱熹把周敦颐、二程、张载、邵雍及其弟子的行状、墓志铭、遗事等传记资料,排成理学谱系并以二程为中心,溯源探流,所以称此书名。 《伊洛渊源录》确立了理学的道统,该书转述程颐《明道先生墓表》的话说,程颢“倡圣学以示人,辨异端 , 辟邪说 , 开历古之沉迷,圣人之道,得先生而后明”。认为只有程颢得不传之学。书中进一步宣扬二程接孟子之传,使圣经贤传的真义复明于世;又把周敦颐尊为二程的老师,规定了理学道统谱系。《伊洛渊源录》是理学家传记汇编,专门叙述理学的源流。《宋史》沿此而特立《道学传》,并开孙奇逢《理学宗传》一类理学
诗馀体变自唐,而盛行于五代。自宋以后,体制益繁,选录益众。而溯源星宿,当以此集为古。唐末名家词曲,俱赖以仅存。其中《渔父词》、《杨柳枝》、《浪淘沙》诸调,唐人仍载入诗集,盖诗与词之转变在此数调故也。于作者不题名而题官,盖即《文选》书字之遗意。惟一人之词,时割数首入前后卷,以就每卷五十首之数,则体例为古所未有耳。陈振孙谓所录自温庭筠而下十八人,凡五百首,今逸其二。坊妄有增加,殊失其旧。此为明毛晋重刊宋本,犹为精审。 前有蜀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欧阳炯序,作于孟昶之广政三年,乃晋高祖之天福五年也。后有陆游二跋。其一称斯时天下岌岌,士大夫乃流宕如此,或者出于无聊。不知惟士大夫流宕如此,天下所以岌岌,游未反思其本耳。其二称唐季、五代,诗愈卑而倚声者辄简古可爱,能此不能彼,未易以理推也。不
《四全》是中史上模*的一部,保存了代大量文,所底本多珍善本及失已久的古籍文。《四全》的纂者「天地英所聚,卓然不可磨者,一代不十人』。因此抄入《四全》的,是格,得到公的好著作。 中音上下三千年,古至唐末,直接的音资料(》乏。古琴是中器中保留有多料的器之一,古琴音建立起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美、律、法、奏法、指法等系,故有『琴道』或『琴』之。南北朝至清代的琴百,琴曲三千首。存琴主要出自明清期,多地保存了古代琴的原始资料。些琴具有高的值,人解和研究古代琴、依琴及演奏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