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论》是西汉桓宽根据汉昭帝时所召开的盐铁会议记录“推衍”整理而成的一部著作。《盐铁论》中记述了当时对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的一场大辩论。《盐铁论》共分六十篇,标有题目,内容是前后相连的。桓宽的思想和“贤良文学”相同,所以书中不免有对桑弘羊的批评之词。书中语言很精练,对各方的记述也很生动,为现代人再现了当时的情况。
明末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一书,是我国和世界科技目前一部有关农业和手工业技术的百科全书式的重要文献。共三卷十八篇,收录了农业、手工业等30多个行业、130多项生产技术,插图122幅。宋应星无论是对操作技术还是对工具本身都尽可能用数字进行准确的描述。本次约请中山大学杨维增教授在其已有著作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将其纳入“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出版,以帮助普通读者更好地阅读、理解这部古代科技名著。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刘氏子书》,是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哲学著作。它被近代学者梁启超称誉为 汉人著述中*流 。胡适说: 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书又集道家的大成。 全书内容繁富,包罗万象,涉及到哲学、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农学、生物、音律、神话等诸多方面。它可以说是一部不可多得 绝世奇书 。
###############################################################################################################################################################################################################################################################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文心雕龙》研究蓬勃发展,各种论著犹如雨后春笋,项巨大的需要时间、学养和功力的宗教文化工程。及至“证功”完毕,刘勰已是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了。回眸来路,竟只孑然一身。名僧僧祜以七十四岁高龄圆寂了,太子萧统则以三十一岁的黄金年华匆匆“归位”,曾经“垂梦”给他的“大哉圣人”,又在哪里呢?刘勰是心有灵犀的,精深微妙的佛经终于沁入了他的灵魂,遂使他毅然“先燔鬓发以自誓”,“启求出家”了。而痴迷于佛的梁武帝竟慨然“敕许之”,让为萧氏王朝奉献了毕生才智的刘勰“于寺变服”,“改名慧地”,叶落归根了。不到一年,刘勰就去世了。
《长短经》的内容上起尧舜,下迄隋唐;融会儒家、道家、法家、兵家、杂家和阴阳家等思想而自成体系,作者依据历史史事提出谋略,涉及君臣德行、量才用人、钓情察势、权变霸略、用兵攻伐等多方面的内容,突出政治谋略和知人善任两个重点,以此探讨济世安邦的长短纵横之术,对往哲先贤的智勇奇谋做出品评,旁征博引,高谈雄辩。
《盐铁论》是西汉桓宽根据汉昭帝时所召开的盐铁会议记录“推衍”整理而成的一部著作。书中记述了当时对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的一场大辩论。该书共分六十篇,标有题目,内容是前后相连的。桓宽的思想和“贤良文学”相同,所以书中不免有对桑弘羊的批评之词。书中语言很精练,对各方的记述也很生动,为现代人再现了当时的情况。
《孙子兵法》大约成书于2500年前的春秋末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军事论著,也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讲透了军事学著作需要解决的最核心问题:战争观念、战略思想、战术思想和治军思想。它所揭示的战争规律及谋略精华,时至今日仍然适用。 《孙膑兵法》古称《齐孙子》,被认为是《孙子兵法》之后 孙子学派 的又一力作,内容涵盖了战争策略、战术运用、军队管理等多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的宝贵组成部分。 《三十六计》包含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军事策略,语出南北朝。 本书对这三部典籍原文进行注释和翻译,使原本艰涩的古文变得通俗易懂,不仅可以帮助读者领悟中华古代兵法精髓,更有益于古为今用,令传统智慧真实助力今人的日常工作、生活。
《大学 中庸熙解》用现代的元素讲述 慎独、新民、止于至善 的理念,通过自然之道延伸到人伦之德的过程,将 明明德 诠释得非常通透。本书还独创地引入 中庸示意图 进行辅助解读,让读者学习经典不再迷茫如雾里看花。 全书设置了 启示 环节,引述《易经》哲学,运用格物致知之法,清理被异化 知识 造成的思维障碍,突破思维的边界,还原本真。全书谈古论今,格局开阔,逻辑严谨, 絜矩之道 亦是本书发掘的一大精髓。本书第三部分内容: 絜矩之道----《论语》背后的逻辑结构 ,能让人更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开元、天宝之际,社会危机已露端倪,吴兢感受到衰颓的趋势,出于长治久安的考虑,他写了《贞观政要》这部政论性史书。它记录了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徵、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
《黄帝四经》,春秋战国时期帛书,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包含《经法》、《十六经》、《称经》、《道原经》四篇。《经法》主要是讲治国必须依靠法制,《十六经》是关于政治、军事斗争的策略问题,《称》讲施政、行法必须权衡度量,区分轻重缓急,《道原》则主要讲宇宙观。它体现了道家学说由老子一派变成黄老学派的转变,对先秦各家各派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尸子》,战国时期尸佼著。该书宋以后全书仅遗残断篇章,汪继培以此为基础,将散见于诸书中的引语摘辑成书,全书仅存十之二三。尸子对道家思想多有继承和发展。他一生中对于社会改革、对于哲学思想都有重大的贡献。《关尹子》,据传为春秋时期关尹子著。关尹子字公度,名喜,曾为关令,与老子同时。老子《道德经》五千言,系应其请而撰著。《关尹子》大要在贵本重神,澹然无为
《长物志》书名“长物”,出自《世说新语》,取“身外余物”之意。《长物志》是中国古代造园名著之一,书中直接有关园艺的有室庐、花木、水石、禽鱼、蔬果五志,而书画、几榻、器具、位置、衣饰、舟车、香茗七志,其内容远远超越了园林的范围,可以说从衣食住行到器用鉴藏,全方位展示晚明文人的精致生活和审美趣味,是古代文人生活美学的典范之作。 文震亨在园林建造及日用品鉴中,追求雅、古、隐,在历史与文化的时间中,描述他眼中的美好之物,将闲情与趣味变成了隽永的文字,在叠山理水、莳花艺草、品书论画、焚香品茗中,将生活审美化、审美生活化,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古代文人雅士“诗意栖居”的处所。
《公羊传》,为《春秋》三传之一,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凡242年,与《春秋》起讫时间相同。《公羊传》是公羊姓学者对《春秋》做出的解释,相传创立如是解释的人叫作公羊高,战国时齐国人。其作者为卜商的弟子,战国时齐国人公羊高。起初只是口口相传,西汉景帝时,公羊寿与弟子胡毋子都,共同用当时通行的汉字,把这种口口传授下来的解释写成了文字,这便是我们现在能见到的《公羊传》的母本。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文心雕龙》研究蓬勃发展,各种论著犹如雨后春笋,项巨大的需要时间、学养和功力的 文化工程。及至“证功”完毕,刘勰已是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了。回眸来路,竟只孑然一身。名僧僧祜以七十四岁高龄圆寂了,太子萧统则以三十一岁的黄金年华匆匆“归位”,曾经“垂梦”给他的“大哉圣人”,又在哪里呢?刘勰是心有灵犀的,精深微妙的佛经终于沁入了他的灵魂,遂使他毅然“先燔鬓发以自誓”,“启求出家”了。而痴迷于佛的梁武帝竟慨然“敕许之”,让为萧氏王朝奉献了毕生才智的刘勰“于寺变服”,“改名慧地”,叶落归根了。不到一年,刘勰就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