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是汉民族*部按照偏旁部首编排,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考究字源的字典,凝聚了东汉著名学者许慎毕生的心血,代表了汉代训诂学的较高成就。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将9353字分别归入其中,较大限度地保存了东汉以前汉字的形、音、义材料,同时全面反映了东汉以前的百科知识。这次出版,以同治十二年(1873)陈昌治据孙星衍重刊宋刻大徐本改刻的一篆一行本为底本,参考历代《说文》学、古文字学研究成果,分原文、注释、译文、参证四部分,逐字进行整理。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以简体字本呈现,在讲述字形时保留必要的繁体字形,并提供兼顾繁简字形的音序、笔画检字表,使原本晦涩难懂的《说文解字》,真正变成雅俗共赏、普通人也 读得懂 的《说文解字》。 为了读懂《说文解字》,我们强化了以下几点
《甲骨文字典》是古文字学家徐中舒先生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20世纪甲骨学研究的代表性成果。《甲骨文字典》(横排本基于原版,在已识甲骨字形前增加了对应的楷体字,并对已发现的文字、标点符号硬伤以及个别不统一之处进行了修改,还将原书各卷 补遗 内容插入对应正文,根据新的规范标准重新制作了笔画索引,是一部内容丰富、查检方便的甲骨文工具书。
1716年成书的《康熙字典》收字四万七千零四十二个,是历代字书的集大成之作,可以满足读者阅读和研究古典文献时查检的基本需要。 本字典以道光王引之订正本《康熙字典》为底本,参校别本,重新横排出版。全书逐句加标点,主要使用逗号、句号、冒号、书名号等。为方便读者使用,在原注音反切、直音后加标汉语拼音和注音符号。原书无篆文,现据徐铉校本《说文解字》,将规范小篆附于正文字头之后。书末新编四角号码索引,收入原书正文、补遗、备考中全部字头,以便检索。 此次重印,我们在原书的基础上约请专家、学者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对原书中一些错误作了挖改,使得重印本既保持了本词典的原有特色,又提高了质量,将更适合广大读者的需要。
《六朝文絜》是六朝时期骈文的著名选本,文絜,取自刘勰 析词尚絜 之说。共12卷,选录36位作家的72篇作品,涵盖赋、铭、诏、策、令等18类。所选作品多篇幅短小,文笔优美。六朝骈文精华,已大体备集。每篇设题解、正文、注释、译文四项,题解警策,注释明洁,译文流畅,为优质普及读物。
《古籀汇编》汇集甲骨刻辞、钟鼎款识、周宣石鼓、秦汉吉金以及古玺、古陶、古币、古兵器各种文字,共约三千个单字,重文三万余个,是一部集大成的篆文工具书。『籀文』又称『籀书』、『大篆』。战国时秦国使用的文字及秦统二八国后之文字称为『小篆』。编者认为『小篆』、『缪篆』均源于古籀,与古籀文相合,所以将《古籀汇编》定名为《古籀汇编》。 《古籀汇编》分部悉依许慎《说文解字》体例。每字之下选列释义与切音,然后依次为汪立名《钟鼎字源》、吴大激《说文古籀补》、丁佛言《说文古籀补补》、容庚《金文编》、罗福颐《古玺文字徵》、商承祚《殷虚文字类编》各书引用文字,每字之下均注明出处。
这部《碑别字字典》是历史文化、书法艺术研究的资料书和工具书,便于人们识读楷书石刻碑志和规范用字。本书收录历代碑刻所见楷书碑别字图像16058个,从碑刻拓本高清大图截取清晰字形而成。依据《GB13000.1字符集》,以现行楷书标准繁体字为主,兼收部分通用规范汉字、异体字、俗体字、讹体字等,归纳字头3650个。所收资料上起东汉,下讫民国,计有碑、墓志、造像、石经等石刻碑志近1200种。原则上收录与字头结构布局不同、使用部首不同、笔画有增减或类型不同等。通假字、避讳字、专用字(地名、人名、官职名)等不予收录。字头次序根据《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编排,别字图像按照年代先后顺序排列在所属字头之下,年代不详者置于同一朝代别字后。图像统一大小,标明出处。本书附有《部首检字表》《字头笔画检字表》两个索引方便读
顾广圻为清代著名版本目录学家、校勘学家,其所作序跋于版本优劣、校勘得失多有发明。本书收入《思适斋书跋》《思适斋序跋》《思适斋序跋补遣》三种,总名曰《思适斋书跋》。《思适斋书跋》,王大隆辑;《思适斋序跋》、《思适斋序跋补遣》分别选自《思适斋集》)(清顾瑞清辑)《思适斋集补遗》(王大隆辑)的序跋部分。
本书以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为基础,以清代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作为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兼采《广韵》《尔雅》等文献,根据甲骨文等新的文字考古资料,结合杨树达先生等前辈的研究成果和作者个人多年的教学及研究积累,运用训诂学和音韵学研究工具,进一步进行汉字个体的形音义关系及语源研究。 本书选取《说文通训定声》所收录的汉字,进行逐一研究阐释,尤其注重声符与语义的关系及语源研究。根据凡抽象皆由具象而出的原则,寻根探源,解读个体汉字的语源。《说文通训定声》在每个字头之下先举《说文》原文,讲明此字的本义,再引古书文句和传注作为例证。本书沿用这一体例,作者充分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反复研读考证,引入新的证据,加入个人的思考,既对前人的研究做了梳理总结,又阐释自己的新发现新成果。本项目对《说
本书系统地汇集了战国秦汉简牍帛书中的通假字材料,便于读者全面了解和查检,并从文字学和音韵学的角度对通假字所反映的上古语音现象进行分析,对出土的战国秦汉简牍帛书中的通假字作分类研究,是一部全面反映战国秦汉简牍帛书通假字的工具书。
本书对甲骨文进行数字编码,是一种新的字形码检字法,可以帮助检索甲骨文,它以六位数字码后加拼音的字母的形式编码,该编码也是经国家知识产权专利授权的甲骨文输入法的输入码,每个编码后附对应的甲骨文、汉字、拼音、出处、备注。本书甲骨文字形收录全面、来源有据,绝大多数来源于《甲骨文字典》,并标注其在《甲骨文字典》中的页码、行数及第几字;来源于《甲骨文合集》的,也以合一、合二、合三标注,并在其后标注甲骨拓片的标号。书中还有目录、凡例、编码方法及已破解甲骨文拼音检字表等。
《康熙字典》是我国部以国家之力编纂的官修字典,也是部收字多的大字典,在中国辞书发展史上占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对以后字典的编纂有很深远的影响。《康熙字典》于清朝康熙四十九年(1710)开始编纂,康熙五十五年(1716)成书,由康熙皇帝谕令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张玉书、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主持修纂,皇家刻书处武英殿刊印。康熙皇帝期许该书能达“善兼美具,可奉为典常而不易”(《康熙字典序》)之境,因此命名为《字典》,意为古今字书的典范。《康熙字典》在我国辞书编纂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同时也是我国现代意义上大型字典编纂的奠基之作,是中国古代为重要的一部语言工具书。
《古籍研究》(总第74辑)受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指导,收录林日波《南宋 通鉴 学论著考论》、查金萍《桐城派始祖方苞对韩愈的接受》、崔广洲《论宋儒孙觉对 春秋 的诠释》等2021年古籍研究、文史研究方面的论文四十二篇,内容涉及文史专论、目录与版本、校勘与注释、文献辑考、古文字研究、年谱与传记、皖籍文献专题、 学术丛札、文献学评论等诸多领域,反映了国内古籍研究界的动向。本书适合古籍整理等领域的专业研究者和高校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阅读与使用。
《辞源》是中国现代史上部大型语文性工具书,也是商务印书馆的标志性品牌辞书,阅读古籍,古典文史研究工作者常备。 《辞源》第三版借鉴吸收三十多年来辞书编纂的丰富经验和研究成果,在1979年版的基础上,继承成果与特色,并以现代语言文字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提取语料,搜集现代学者关于古籍整理的优秀成果作为修订参考依据,将信息科技与语言研究结合,全面提升《辞源》的学术价值与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