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部具有文学气质的时代小书,记录活在工作—生活怪圈中的一代人。 ◎ 为什么心理问题是个政治问题? ◎ 想象世界末日比想象资本主义末日 容易?◎“21世纪被一种令人窒息的有限感和疲惫感所压迫。” -费舍作品shou次引进 。 英国当代思想家、互联网思辨妙手、21世纪头五年英国“社交媒体的中心”,马克?费舍代表作。 2008年左右,费舍离开伦敦,回到满溢童年假日记忆的萨福克郡,他对妻子说:“它能卖出500本我就很满足了。”此时,他不需要再时刻警惕抑郁症,一切似乎都向好发展:小书触动了无数个体的内心,销量爆发性增长,也“激励了近二十年来di一次大规模重新政治化的年轻人”。但2017年,费舍决 地离开了我们。 这是一本“令人不安”的小书。一部以身入局、面向当下的反思性著作。 一部围绕真问题、真经历的才华横溢之作
创造力是美国社会的标志性价值观之一,但 创造力 这一概念以及认为它能够被培养的观点是近几十年才出现的。正如塞缪尔 W 富兰克林所揭示的那样,战后的美国人创造了 创造力 这一概念,通过一系列活动来定义创造力,以满足资本主义和冷战时期的需求。创造力受到一群专业人士 心理学家、工程师和广告人 的推崇,他们认为创造力是解决他们所担忧的创造性被压抑、变得墨守成规、从众和感到疏离的良方。创造力被吹捧为个人主义和人类精神的力量,是新中产阶级追求的目标,同时也符合美国企业界的需求。 在日益僵化的体制中,创造力带上了几分浪漫色彩;以某种方式做到了在精神上和物质上同时存在,既好玩又实用,既艺术又科技,既独特又平常;这个术语难以明确界定,使得形形色色的人和机构都宣称它能解决问题,从企业沉闷到城市衰败。 如今
《造就中国人——阅读与国民教育》一书站在教育改革家立场,直面全民阅读现实问题,提出“阅读三问”:阅读为什么很重要?中国人应该读什么? 我们应该怎么读书?该书认为,作为文化素养形成的路径,阅读是拥有核心知识的关键所在;共同的阅读不仅提高国人的文化素养,同时缩小了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书中推出了面向幼儿、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教师、父母、公务员、企业家等不同阅读群体的九个书目,共900个图书 条目 次整齐亮相,用严谨的治学精。
本书在全面梳理研究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利用多重证据法和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河洛地区夏代都城文明的孕育、形成与发展,夏代都城的建立与变迁,夏代都城文明的内涵及其所体现的社会变革,夏代都城文明在中国古代文明化进程中的地位等进行全面、系统研究。书中关于河洛地区都城文明形成原因的论证,关于都城及都城变迁原因的考证,关于夏代都城文明内涵及其体现的社会变革的系统论述,以及该文明在中国古代文明化进程中的地位的探讨,或为首倡,或为前人学术观点的发展,皆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本书名为“清工小识”,是以清代工艺造物思想的知识梳理与理论提炼为主旨,通过运用设计学、文献学、历史学相关研究理论与方法,展开清代科技与工艺相关文献的系统搜集、整理与研究。通过构建“道”“用”“工”“匠”“器”“形”六个认知维度,从而总结与构建了清代工艺造物思想的认知逻辑与话题体系,兼及讨论了清代中外科技与工艺思想的差异、交流与影响,宏观的展示出清代工艺思想的历史图景,揭示清代工艺思想的源与流。本书研究选题新颖,以“清代工艺思想”为题,与业内同类书形成较大差异性与补充性;研究方法先进,在清代工艺思想文献的书目搜集与版本整理方面形成一定业内领先性。
朱子学对于近八百年东亚社会有着笼罩性的影响。朱子学研究中,朱熹的书信——特别是朱熹与张栻的往来书信,尤为关键。朱张往来书信中,所涉及的“中和新旧说”,以及稍晚的“仁说”“心说”之辩,代表着理学内部的碰撞、融合与转型,也代表着朱熹思想真正走向结构性成熟;而其中所论时事出处,也体现了理学家共同体的政治考量与追求。数百年来,这批书信一直吸引着中国、朝鲜、日本历代学者倾力其中。本书亦接续这一传统,在批判性吸收前人特别是此前中国学者较少留意的朝鲜、日本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朱熹、张栻往来书信做了综合性的疏证与研究。
《域外汉籍研究入门(增订本)》是为域外汉籍研究的初学者提供切实指导的工具书。本书介绍了域外汉籍的定义、研究范围、研究史、意义和研究方法,并具体提供了域外汉籍研究方面所需的工具书、资料集、论文集、网站及参考书目。为方便深入理解,本书从考证、专书、专题、综合等角度,列举了作者几十年来在该领域内的部分代表性成果与研究实例,为如何开展域外汉籍研究作了生动的方法论演示。此次增订本除了文中资料的 新,主要增入了十二篇附录文章,体现了作者近十年来对域外汉籍研究的 深入思索与开掘。
本书以一些重要的事件为点,抓住重点进行拓展性的研究,既由点到面,又可以梳理出一些重要的线索,注意了点、线、面的结合,深度和广度的结合,从宏观与微观、资料与理论等方面深化了对中外文艺、文论和文化的研究,从具体问题上推进了对中西文学、艺术、文化的研究,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我国借鉴西方文化的得失,促进中国的文学、艺术、文化的健康发展。
《风景与权力》的目的就是要把“风景”从名词变为动词,它的出版曾改变了风景研究的方向。本书收录了米切尔、萨义德、陶希格等多位学者的文章,包含艺术、人类学、心理学、文学、历史与现实等许多层面,代表了跨地域、跨学科学术交流的精华成果。文章重点考察风景流通的方式:风景如何成为交换媒介、视觉占有的地点、身份形成的焦点。每篇文章视角独到又相互关联,并彼此深化,反映出人类风景体验的复杂内涵。
堪舆是风水的学名。堪舆术即风水术。风水是中国从古代沿袭至今的一种择吉避凶的术数,也是一种流传广泛的民俗,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有关人与环境关系的哲学。本书首先从堪舆的源头开始探讨了堪舆与环境科学的关系,从堪舆的精髓、伦理、方法和原则等角度剖析了“龙与穴”“宅与水” “阳宅”等风水学的主要内容。作者还结合堪舆形胜、堪舆人物、堪舆文献等实例史料作纵的连贯、横的分析。揭示其迷信的成分,认识其科学的一面,使读者正确了解堪舆术的本质,并介绍了当代国内外堪舆学的研究情况。
这是萨伊德继《东方学》之后最重要同时也是最复杂的著作,有人用拉什迪的小说来做比喻,说假如《东方学》是萨伊德的《午夜的孩子》,那么《文化与帝国主义》就是他的《撒旦的诗篇》。与《东方学》基本上不处理文学文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文化与帝国主义》的问题意识建立在这样一个更深入的追问上的:“小说写作和抒情诗……是怎样参与东方主义中的普遍存在的帝国主义世界观的构造的?”由此生发的对“小说与帝国”关系的讨论,不仅像伊恩·马丁在《小说的兴起》那样把现代小说的兴起和现代资本主义相联系,重构了“现代欧洲小说诞生”的帝国主义扩张的语境,而且极富争议地把他对西方文化与帝国主义共谋关系的分析扩展到小说的形式和风格层面,认为欧洲小说在其发生学的意义上汇集了两种的质素:一方面是构成小说的的叙述样式,另一
本书是“当代中国历史经验研究”丛书之一,以反映当代中国文化与意识形态建设为主题,共收入文章23篇,分为“马克思主义与文化”“文化自信”“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形态建设”“文化建设”“文化软实力”七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