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汇典主要搜集和整理中国历代的香学专著,粹为一编。目的是展示中国香文化的基本面貌,也为有意了解中国香文化的读者提供一个简明而比较全面的读本。而历代香学专著,很多已经亡佚,经过初步搜集和整理,共得中国历代香学专著若干种,辑编成帙。另外,有数种笔记杂著,也集中收录了一些香料条目,如宋代陶谷《清异录》、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的《志香篇》(明代钟人杰等辑选《唐宋丛书》径题为《桂海香志》)、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中的《香门》、宋代赵汝括《诸蕃志》中的《志物篇》、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中的《论香篇》、明代文震亨《长物志》中的《香茗篇》、清代檀萃《滇海虞衡志》中的《志香篇》、徐珂《清稗类钞》中的相关内容等,上述笔记杂著中有关香料的条目亦加以辑选,收入本汇典。整理工作主要是蒐集善本,加
《中国文化史》一书叙述了自上古至近世民国成立后中国文化的演变历程,全书共三编。编为上古文化史,主要叙述自远古至两汉,是为中华民族本其创造之力,由部落而建设国家,构成独立文化之时期;第二编为中古文化史,主要叙述自东汉至明代,是为鳊文化输入中国与中国固有文化由抵牾而融合之时期;第三编为近世文化史,主要叙述自明代至民国,是为中印两种文化均已就衰,而远西之学术思想、宗教政法以次输入,相激相荡而卒相合之时期。
《中国祠堂通论》在广泛收集、系统整理中国祠堂资料的基础上,对中国五千年来祠堂的发展和变化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中国祠堂通论》分经编和纬编两部分:经编从纵的方面论述了祠堂起源、周代诞生、汉代墓祠、唐代家庙、宋代家祠、明清祠堂以及当代祠堂等七个章节,介绍中国祠堂的发展线索;纬编从横的方面论述了祠堂种类、祠堂建筑、祠堂祭祀礼仪、祠堂祭田、祠堂管理、祠堂文化以及祠堂功能等七个专题。《中国祠堂通论》的问世,对于进一步开发中国祠堂文化资源,传承中华传统历史文化必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本书主要进行符号再现经验世界、符号再现社会化与文化符号学体系的建构研究,研究当今文化高度符号化的原因、文化符号运作的多种表现和深层规律,目的是建立一个兼具抽象性和适用性的文化符号学理论。本书通过循序渐进的逻辑,试图构建起一个文化发生、发展、传播、解析的尽可能完整体系。这一理论体系面向的对象是当今中国文化正在经历的剧大变化中最显著的几个方面,包括媒介技术剧变下造成的信使社会的赛博文化、消费社会转进中的泛艺术产业文化、科学技术与人文关怀关系重构下的生态文化、球化冲击下的中国传统文化。这四个方面是当今文化面临的诸多问题中尤其突出且具有解释迫切性的关键方面。
本书收录了荷兰阿姆斯特丹艺术大学瑞华德学院(Reinwardt Academy)过去10年出版的高水平论文。它们是世界一流高校、科研机构的学者就当今博物馆和文化遗产领域的前沿问题进行的讨论和思考,反映了在全球化、城市化、文化多元化、社群参与等时代背景下,博物馆和文化遗产领域发生的变化,以及策展人、考古学家、文化遗产专家应对的新思路、新策略。
本书是国际学术界早以 文学人类学 命名的著作之一,具有开拓和首创性。该著源起于第十一届国际人类学和民族学大会的专题讨论,共收录了来自人类学、文学、社会学、哲学等多学科领域学者的 四篇前沿性专题论文,包括四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部分:符号,文化和文学:文学人类学理论探索;国家叙事和族群叙事;乡村世界的文学人类学;文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本书以打通多学科的方式对文学及文化进行研究,适合文学、人类学、哲学、民族学、社会学等相关专业学生阅读,也适合从事人文社科工作的人员参考,在与文学和人类学相关的领域具有很好的市场潜力。
本书有助于深化唐代宗教文化与文学关系的研究。唐代三教论衡受佛教本土化的发展趋势、政权的三教融合政策、诸种诞节表演伎艺和魏晋清谈的影响,逐步远离政教冲突和教理辩论,融入宫廷游艺活动,终演化为唐以后国家节日之政治活动中宗教界身份展示的表演伎艺。此演化对唐代士人的三教融合思想和文学创作产生了直接影响。本书有助于拓展三教论衡的研究路径。学术界常从中印文化交流、儒释道三教教义融合两种渠道来考察,轻视了仪式性、程式化、娱乐性等特征,本项目成果可以弥补这种缺憾。这一研究有助于丰富唐代历史、文学、宗教、民俗等学科的研究,为此一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野和思考路径,为相关学科的教材编订、学科建设、学术研究提供参考。
本书为 20 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域外传播与研究书系 的导论部分。它从 中国文化向域外传递的基本轨迹和方式 这个层面着手,将重点放在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翻译研究上。循着中国文化向域外传递的基本轨迹和方式,结合对象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容纳、排斥和变异的状态,将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放在社会与思想的历史背景中去考察,纠正了那种单一套用后现代理论解释西方汉学的知识特征和思想文化特征的混乱倾向。
陶行知是我国的人民教育家、的战士。他为 国教育改造、普及人民教育、争取民族解放和建立人民民主的新 国奋斗了一生,留下了 量的 作。他的 作,散见于1913年到1946年的外报刊。生前曾以各种形式出版各种专集,流传甚广,影响深远。 本集编入迄今收集到的陶行知的文稿,有文章、诗歌、教材、书信、演讲、小说、谈话、章程、提案、文电、广告、备忘录等2530篇(其 教材13本、小说1部、备忘录55册)。附录共314篇(包括附在 九卷末的年表),一种为文末附,一种为卷末附录。
该书是由法国伯纳德 皮涅德(Bernard Pignede)在尼泊尔古隆历时七个月的田野调查基础上完成的,后由他的同事路易斯 杜蒙(Louis Dumont)教授于1966年在法国出版。1993年,英国剑桥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系的莎拉 哈里森(Sarah Harrison)和艾伦 麦克法兰(Alan Macfarlane)将此书从法语翻译成英语,在尼泊尔出版。这本书不仅仅对古隆和尼泊尔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整个喜马拉雅人类学研究中都已成为经典。
本书是用现代人的眼光对传统诗学进行的一番审视与解读。从特定范畴与命题切入,通过追源溯流式的考察,弄清其本来涵义及演化脉络,再逐步提升到古今会通的理论观照点上来。这些专题虽远不足以包罗中国诗学的全部精粹,但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将方方面面的问题带动起来,且互相关联。编排上,大致分为三个层面 情志 、 境象 、 言辞体式 三个层面,大体与中国诗歌艺术的 意 象 言 系统相应。各个专题之上有一篇总论性的导言,对中国诗学的精神特质作一鸟瞰式提挈,结语部分侧重在诗学传统推陈出新的估量,也是就传统与现代化关系的一点分疏。 全稿思路清晰,逻辑缜密,立论新颖,论证有力,是一部高质量的诗学理论著作。
这是萨伊德继《东方学》之后重要同时也是复杂的著作,有人用拉什迪的小说来做比喻,说假如《东方学》是萨伊德的《午夜的孩子》,那么《文化与帝国主义》就是他的《撒旦的诗篇》。与《东方学》基本上不处理文学文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文化与帝国主义》的问题意识建立在这样一个更深入的追问上的:“小说写作和抒情诗……是怎样参与东方主义中的普遍存在的帝国主义世界观的构造的?”由此生发的对“小说与帝国”关系的讨论,不仅像伊恩·马丁在《小说的兴起》那样把现代小说的兴起和现代资本主义相联系,重构了“现代欧洲小说诞生”的帝国主义扩张的语境,而且极富争议地把他对西方文化与帝国主义共谋关系的分析扩展到小说的形式和风格层面,认为欧洲小说在其发生学的意义上汇集了两种的质素:一方面是构成小说的的叙述样式,另一方面
非遗传承人讲述中国文字艺术如何妙笔生花! 书法,中华民族独创的古典艺术,既要遵守书写章法,还要融入个人风格,流派众多。 没有规则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书法蕴含着如何平衡自由与秩序的中国传统智慧。 文字的记忆 非遗中的文字书写与传播口述史 丛书首卷 《中国的文字》,覆盖我国13种涉及文字书写艺术的非遗项目,包括 维吾尔文书法 哈萨克文书法 蒙古文书法 满语文 满文、锡伯文书法 藏文书法 傣绷文 水书习俗 东巴文 彝文书法 女书习俗 仓颉造字传说 王羲之传说 等,收录了10余位国家、省级传承人或非遗学者的口述文献,讲述汉字和少数民族文字的审美价值、应用价值和历史价值。
这是一本使你在“性”,特别是女性的“性”方面增长见闻,拓宽眼界,丰富学识,改变观念,提高境界和明辨方向的好书。它注定要成为两性关系和性学领域传世的经典著作。 “《神圣的欢爱》是理安·艾斯勒最杰出的著作。每一页上面都有打动读者心灵的真知灼见……你再也不会是从前的你了。” 通过对性选择和社会选择的深入探讨,帮助今日男性和女性为最终摆脱根本抵制快乐和爱情的制度而斗争,找回所失去的双性关系、至上快乐和爱的奇妙感觉。 读者对象:社会学研究人员,大专院校师生,社会学调查专业研究人员,社会学爱好者。
对北京、上海和中国城市近十年的急遽变化,要展开叙述,将是又一本大书的篇幅。值《城市季风》再版,我选择了几个片断续成二章,以表达对当代城市最紧迫的关注,并表达我的城市感情于万一。为保存原貌,对此书的前十章只作了除极个别的事实修订和错字订正。感谢严博非兄、孔令琴和新星出版社,给了我一次疏理和表达的机会。与现实零距离的写作,无可避免地失去了应有的沉潜缜密。然而,与身体力行的抢救相比,文字也不再那么重要。我感激华新民、王军、方可和许多新老朋友为保卫北京古都所作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他们不仅用笔和相机,而且是用巨大的时间、情感、用泣血之心甚至身家性命与推土机作战,与一些人的短见和贪欲作战。同梁思成、陈占祥一样,他们是北京的恩人,历史会记住他们。经常有人问我喜欢北京还是上海。我发自内心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