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九版)》是国际知名文化研究学者约翰 斯道雷所著之经典著作,在西方学界产生的影响经久不衰,是公认的媒介与文化研究领域的综述性著作之一。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九版)》对文化研究这一学科的历史、传统及当下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广涉文化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诸多社会科学思潮,梳理了国际学界对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是文化研究、媒介研究、大众传播学、文艺批评以及新闻学等领域的学者与研究生阅读、参考的重要文献。
《世界影史经典名片精读 第2辑》收录了电影《非常公寓》《海上花》的精读文章,由作者葛颖、陈黛曦逐个镜头反复观摩之后精心打磨而成,是经典的拉片教案。所谓拉片,就是精细地研读一部影片,逐个镜头分析画面及视听语言背后暗含的线索。本书配有大量精美的电影插图,带领读者穿越银幕内外,探寻电影奥秘,体验视听盛宴。此外,通过作者葛颖、陈黛曦对《非常公寓》《海上花》的解读,读者得以窥见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爱情样本,看清社会结构、人性欲望,更准确、更专业地理解影片。
《中国早期国家》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早期发展模式的学术力作。本书以考古资料为基础,结合文献记载,系统分析中国早期国家从起源到形成的复杂过程。作者通过对新石器时代至夏商时期社会结构、权力组织、礼制发展等方面的全面研究,提出了关于国家形成机制和文明演进路径的新观点。本书不仅关注权力的政治性,还从经济、宗教、文化等维度剖析早期国家的多重作用,揭示了中国古代国家文明发展的内在逻辑。作为国家起源研究的重要著作,本书具有深厚的学术价值与开创性视野,是研究中国古代国家起源及文明发展的bi备参考。 此次推出增订版,不仅订正了初版的一些文字标点讹误,还在附录中增加了《中国国家起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中国早期国家研究中一些概念意义的理解问题》《国家起源研究中历史性事实对考古学证据意义形
著名学者刘禾的成名作,曾获得美国古根海姆(Guggenheim)学术大奖。 本书从翻译的语言与文化实践的角度,探讨20世纪初期(1900 1937)中国的语言和文学如何在一种 虚拟的等值关系中 ,通过与西方和日本等不同语言文化系统的的相互接触、交流和翻译,构建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现代想象,从而形成一种 被译介 的现代性,一些现代中国的经典话语和叙事,诸如国民性、个人主义、现实主义,乃至作品的经典化与文类的建制化、文化保守主义的出现等等,都是在翻译中生成的现代性的不同层面。作者对此逐一考察,并通过复原语言和文学实践中各种历史关系赖以呈现的场所,及等值关系建立的语境、时间和过程,重新思考了东西方之间跨文化诠释和语言中介形式的可能性。
本汇典主要搜集和整理中国历代的香学专著,粹为一编。目的是展示中国香文化的基本面貌,也为有意了解中国香文化的读者提供一个简明而比较全面的读本。而历代香学专著,很多已经亡佚,经过初步搜集和整理,共得中国历代香学专著若干种,辑编成帙。另外,有数种笔记杂著,也集中收录了一些香料条目,如宋代陶谷《清异录》、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的《志香篇》(明代钟人杰等辑选《唐宋丛书》径题为《桂海香志》)、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中的《香门》、宋代赵汝括《诸蕃志》中的《志物篇》、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中的《论香篇》、明代文震亨《长物志》中的《香茗篇》、清代檀萃《滇海虞衡志》中的《志香篇》、徐珂《清稗类钞》中的相关内容等,上述笔记杂著中有关香料的条目亦加以辑选,收入本汇典。整理工作主要是蒐集善本,加
《中国文化史》一书叙述了自上古至近世民国成立后中国文化的演变历程,全书共三编。编为上古文化史,主要叙述自远古至两汉,是为中华民族本其创造之力,由部落而建设国家,构成独立文化之时期;第二编为中古文化史,主要叙述自东汉至明代,是为鳊文化输入中国与中国固有文化由抵牾而融合之时期;第三编为近世文化史,主要叙述自明代至民国,是为中印两种文化均已就衰,而远西之学术思想、宗教政法以次输入,相激相荡而卒相合之时期。
《中国祠堂通论》在广泛收集、系统整理中国祠堂资料的基础上,对中国五千年来祠堂的发展和变化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中国祠堂通论》分经编和纬编两部分:经编从纵的方面论述了祠堂起源、周代诞生、汉代墓祠、唐代家庙、宋代家祠、明清祠堂以及当代祠堂等七个章节,介绍中国祠堂的发展线索;纬编从横的方面论述了祠堂种类、祠堂建筑、祠堂祭祀礼仪、祠堂祭田、祠堂管理、祠堂文化以及祠堂功能等七个专题。《中国祠堂通论》的问世,对于进一步开发中国祠堂文化资源,传承中华传统历史文化必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郭论》 拾遗明清历史、解读市井文化、大话经典名著 郭德纲以更独特的视角、更有温度的故事,解读中国人骨子里的 忠 与 义 。 洞察人生,烛映世变,史学、文学、哲学一次到位。慢火烹茶,进退有度,体会中国式人性、人情、人心。老郭的智慧、热血和真性情在此展现得淋漓尽致。 《郭论》,带你领略更大的江湖。 《捡史》 心有波涛面含春色,此为江湖。 郭德纲 说起来谁都不信,我其实是一个好静不好动的人。 郭德纲在 郭论 系列的《捡史》中说, *近下雨,我每天在家里坐着,读读书,看看戏,就觉得很快乐。 他喜欢读史,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古人说 鉴以往可以知未来 ,就是这个意思。 《捡史》是百万畅销经典 郭论 系列的第二篇。郭德纲通过剖析历史人物,复盘一场场暗流汹涌的权力游戏,剖析君臣博弈法则,发掘出人性的精妙幽深之处。
本书收录了荷兰阿姆斯特丹艺术大学瑞华德学院(Reinwardt Academy)过去10年出版的高水平论文。它们是世界一流高校、科研机构的学者就当今博物馆和文化遗产领域的前沿问题进行的讨论和思考,反映了在全球化、城市化、文化多元化、社群参与等时代背景下,博物馆和文化遗产领域发生的变化,以及策展人、考古学家、文化遗产专家应对的新思路、新策略。
本书是 上海近代城市历史与文化研究 系列丛书的本,在作者罗婧博士毕业论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本书参考《上海道契》《上海年鉴》、行名录等资料,将1843 1869年间在沪洋行的时空分布、经营种类等做了细致梳理,并结合一些大比例尺城市地图,探讨洋行租地、分布情况,进而探讨在上海城市空间扩展过程中洋行所起的作用;同时还利用《北华捷报》《上海新报》《申报》中一些广告和启事等信息,对洋行进行了微观研究,试图以此复原上海开埠初期的城市景观,探索上海早期的城市化进程。
本书是国际学术界早以 文学人类学 命名的著作之一,具有开拓和首创性。该著源起于第十一届国际人类学和民族学大会的专题讨论,共收录了来自人类学、文学、社会学、哲学等多学科领域学者的 四篇前沿性专题论文,包括四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部分:符号,文化和文学:文学人类学理论探索;国家叙事和族群叙事;乡村世界的文学人类学;文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本书以打通多学科的方式对文学及文化进行研究,适合文学、人类学、哲学、民族学、社会学等相关专业学生阅读,也适合从事人文社科工作的人员参考,在与文学和人类学相关的领域具有很好的市场潜力。
赫赫我祖,来自昆仑 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文化记忆中难以抹去的印痕,以昆仑山为核心的昆仑神话是中国古典神话的主体,作为中国远古文化的神圣话语和中华文明的早期曙光,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产生有深远而持久的影响。自20世纪起,众多学者运用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及民俗学的理论,结合中国传统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以及田野调查法、 四重证据法 等,进行了孜孜以求的研究。因昆仑山主脉在青海、黄河源头在青海,加之历史上对青海昆仑西王母的笃信,青海学界对昆仑神话和昆仑文化尤为关注, 昆仑文化 成为青海省地域文化的标志性文化。将百余年来研究昆仑神话与昆仑文化代表性研究成果精选汇集一册,在体例与内容上,具体分为 昆仑神话与昆仑文化 典籍文献与昆仑文化 河源昆仑与昆仑文化 神话人物与昆仑文化 昆仑地望与昆仑文化 和 中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是其 批判理论 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20世纪最富有原创性的大众文化理论,但是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这一理论却存在着种种怀疑、误解和理解上的分歧。本书通过对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理论家阿多诺、本雅明、洛文塔尔、马尔库塞的个案分析,并通过对生成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历史语境的深入考察,认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存在着两种模式和两套话语: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构想了一种 整合 模式,本雅明的大众文化理论建立了一套 颠覆 模式。前者经洛文塔尔、马尔库塞的补充论证,甚至通过本雅明的反证(他对传统艺术消亡时的怀恋)而成为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主流;后者同样经洛文塔尔、马尔库塞的书写润色而成为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的宝贵资源。与此相对应,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也
本书为 20 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域外传播与研究书系 的导论部分。它从 中国文化向域外传递的基本轨迹和方式 这个层面着手,将重点放在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翻译研究上。循着中国文化向域外传递的基本轨迹和方式,结合对象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容纳、排斥和变异的状态,将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放在社会与思想的历史背景中去考察,纠正了那种单一套用后现代理论解释西方汉学的知识特征和思想文化特征的混乱倾向。
陶行知是我国的人民教育家、的战士。他为 国教育改造、普及人民教育、争取民族解放和建立人民民主的新 国奋斗了一生,留下了 量的 作。他的 作,散见于1913年到1946年的外报刊。生前曾以各种形式出版各种专集,流传甚广,影响深远。 本集编入迄今收集到的陶行知的文稿,有文章、诗歌、教材、书信、演讲、小说、谈话、章程、提案、文电、广告、备忘录等2530篇(其 教材13本、小说1部、备忘录55册)。附录共314篇(包括附在 九卷末的年表),一种为文末附,一种为卷末附录。
这是萨伊德继《东方学》之后重要同时也是复杂的著作,有人用拉什迪的小说来做比喻,说假如《东方学》是萨伊德的《午夜的孩子》,那么《文化与帝国主义》就是他的《撒旦的诗篇》。与《东方学》基本上不处理文学文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文化与帝国主义》的问题意识建立在这样一个更深入的追问上的:“小说写作和抒情诗……是怎样参与东方主义中的普遍存在的帝国主义世界观的构造的?”由此生发的对“小说与帝国”关系的讨论,不仅像伊恩·马丁在《小说的兴起》那样把现代小说的兴起和现代资本主义相联系,重构了“现代欧洲小说诞生”的帝国主义扩张的语境,而且极富争议地把他对西方文化与帝国主义共谋关系的分析扩展到小说的形式和风格层面,认为欧洲小说在其发生学的意义上汇集了两种的质素:一方面是构成小说的的叙述样式,另一方面
非遗传承人讲述中国文字艺术如何妙笔生花! 书法,中华民族独创的古典艺术,既要遵守书写章法,还要融入个人风格,流派众多。 没有规则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书法蕴含着如何平衡自由与秩序的中国传统智慧。 文字的记忆 非遗中的文字书写与传播口述史 丛书首卷 《中国的文字》,覆盖我国13种涉及文字书写艺术的非遗项目,包括 维吾尔文书法 哈萨克文书法 蒙古文书法 满语文 满文、锡伯文书法 藏文书法 傣绷文 水书习俗 东巴文 彝文书法 女书习俗 仓颉造字传说 王羲之传说 等,收录了10余位国家、省级传承人或非遗学者的口述文献,讲述汉字和少数民族文字的审美价值、应用价值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