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是我國古代啟蒙教育的重要教材,知名度極高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三字經》南宋學者王應麟著。全文三字一句,極易成誦,內容包括了中國傳統的教育、歷史、天文、地理以及一些民間傳說,廣泛生動而又言簡意賅,是一部高濃縮的中國文化簡史。歷史上啟蒙教學讀物能與《三字經》相媲美的只有《千字文》。《千字文》南朝周興嗣著,全書千字,四言押韻,在中國古代的童蒙讀物中'是一篇承上啟下的作品。它那優美的文筆,華麗的辭藻,是其他任何一部童蒙讀物都無法望其項背的,其內容涉及到自然、社會、歷史、教育、倫理等多方面的知識,具有較高的閱讀性和趣味性。《百家姓》作者不詳,成書時間現在還不能確定,至宋元以來廣泛流傳,全文采用四言體例,句句押韻、朗朗上口,雖然它的內容
在我国古代诸多启蒙读物中,《三字经》是有代表性的。一般认为它的成书年代早是在南宋末年,作者为王应麟。王应麟是南宋的学者,他晚年隐居乡里,编写了一本《三字歌诀》,目的是教导本族子弟读书做人。后来此书风行天下,便不断有人加以补充,尤其是清朝道光年间对元、明、清三代历史的增补,使它更趋完善。人们将书名冠上一个“经”字,意思是说本书字字经典,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三字经》的影响巨大。在中国,它自产生以来就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海外,它很早就传到了日本与韩国。清朝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它还被译成俄文流传到俄国,以后又陆续被译成英、法等多种文字。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三字经》编进了《儿童道德丛书》,向全世界。可以说,如今的《三字经》早就不为中国人所专有了,它已走出国门,成为世界文
暂时没有内容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从小熟读民族文化的经典,是吸取的最方便法门,可以迅速启迪理性,事半功倍地吸收先贤哲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知识。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三字经》字帖,是做了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好事,让少年儿童在学习书法的同时,把所写内容潜移默化地存入大脑,这样既提高了书法水平,又及早地把涵义无穷的传统文化经典灌输到少年儿童的心灵中。一个人的文化储备愈雄厚,其发展潜力就愈大,在将来的人生中成功的可能就愈大。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除了需要经济强大之外,更需要人人都拥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要实现这一伟大的理想,我们必须切切实实地从根基做起,自儿童时期即『童蒙养正』,尽早让他们继承传统文化,树立科教兴国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三字经》书法
历代描写杭州西溪湿地的诗词颇为繁盛。它们大多描绘景观风物、民俗风情,并借以表达隐逸休闲之思。尽管这种创作思路较传统,并无特别的新意,但其中流露的遗世独立情怀,对于个性和人生价值的真诚发掘,则似乎常咏常新。这些诗词也多有地域特色,因而也颇有特别的历史价值。 王国平总主编的《西溪文献集成(第6册西溪诗词)(精)/杭州全书》收录的是有关西溪湿地的诗词专集或内容相对集中于表现西溪湿地的诗词集,共11种,即《西溪百咏》、《流香一览》、《西溪杂咏》、《西溪联吟》、《西溪怀古诗》、《雪庄西湖渔唱》、《梅竹山房诗抄》、《〈西溪梅竹山庄图〉题咏》、《樊榭山房集》、《(风木庵图)题咏》、《郭西诗选》。部分为选辑。
神是何物?人为什么要向神灵献媚?人与神之间如何沟通?这是任何一个关注宗教生活的人必然要了解的问题。本书从象征人类学的角度,以通俗的语言、具体的事实和形象化的图片,从祭祀对象、祭祀场所、祭祀供品、祭祀法器、祭祀方法和祭祀舞蹈等方面,对中国祭祀文化象征的表现形式和深层含义作了初步的描述和解释。作者认为,通过研究中国祭祀文化象征,不仅可以了解中国人宗教生活的外在表现形式,而且还可以透视中国各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念、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加深人们对中国社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本书以通俗的语言、具体的事实和形象化的图片,粗略地描述和解释了中国各民族宗教祭祀文化象征的符号和意义,以便为人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基本的线索和资料。
《弟子规》和《三字经》各有侧重。如果说《三字经》偏重于知识,《弟子规》偏重的则是规矩。或许也可以说,如果《三字经》更多的是意在传授“文化”,那么,《弟子规》所看重的则更多是文明。钱文忠先生分22讲,从规矩、孝、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八个方面详细解读了《弟子规》的内容和精义。
《当代中国画名家亲鉴精品真迹:范扬卷》收录了范扬老师近年来创作的绘画作品150幅,包括《济州岛海边火山礁岩》、《停车坐看富士山》、《静心吃茶》、《高台寺》、《合川卧佛》等。除作品外,还收录了当代绘画名家范迪、安金玲等人对他绘画风格的评论文章,以便读者能更好的理解其作品。
画者,本于天地之灵气,结于人心之妙想。画家立于天地之间,万象在旁,神思融趣,忽然划然,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所闻所感;绝叫一声,纵横万状,以成精品。吾国绘画渊源有自,自晋顾恺之,千数百年来,流派林立,代不乏贤;洎乎南北,哲匠问出,风格迥异,自成风范;浩浩长江,巍巍昆仑,不足以道其高远。后人欲知其详窥其妙,难矣。 予生不能为画,而纵观古今名家之作,与其一时不得不然之变,始知法后能知无法。前辈有言,此道中尽可寄兴,其然欤?展读历代名迹,更觉其法如镜花水月,宛然有之,不可把捉;而其无法,如长天清水,茫宕无际。
《弟子规》和《三字经》各有侧重。如果说《三字经》偏重于知识,《弟子规》偏重的则是规矩。或许也可以说,如果《三字经》更多的是意在传授“文化”,那么,《弟子规》所看重的则更多是文明。钱文忠先生分22讲,从规矩、孝、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八个方面详细解读了《弟子规》的内容和精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