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花的秘密》20世纪20年代,德国汉学家卫礼贤将《太乙金华宗旨》德文译本寄给荣格,请他撰写评论,这个长篇评述就是本书的由来。当时荣格处在与弗洛伊德决裂后的至暗时刻,他开始自发地画下来心中和梦里出现的意象,这些意象经常是曼陀罗图案。荣格读完这部东方文化经典后,声称文中所述关于曼陀罗及中心趋向的想法,给予了他做梦也不曾想到过的证实,帮助荣格解决了研究集体无意识过程中遇到的困境。
在中国,万物皆有规矩。有了规矩,才有璀璨的建筑和精美的器具;有了规矩,我们举手投足之间才有分寸和礼仪。 本书全新阐释了中国人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规矩和讲究。比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夹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做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等。 出言有尺、处世有度,便是规矩。规矩不是逢场作戏,它是千百年来中国人自觉自愿遵守的规则,是经过历史的积淀保留下来的精神遗产。人们按照新时代的节奏生活,无可非议。但是,老规矩的内涵和精髓是举止文明、礼貌待人,这一点应当是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以及每一个中国人为人处世的准绳。
《道德丛书》是陈镜伊先生编著的中外历代道德故事精华选集,全书共十五卷,成书十四册(其中第十三、十四卷合为一册)。书中选取中外历代典籍中的道德故事,涵盖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规范,贯穿父子、夫妇、君臣、兄弟、朋友五伦大道。所选故事,或是嘉言懿行,介绍行善积德之善报;或是恶心丑行,警示伤风败俗之恶果。各类故事,均分门别类,以事明理,集古今中外道德故事之大成,堪称一部道德教育的百科全书。
本书是“传统文化修养丛书续三”中的一种,本书作者为民国时期国学名家,编纂有巨著《十三经读本》,本书是其中的提纲部分,书中对《 》《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13部儒家经典做了提纲要领的论述,逐一阐明其思想与内容的重点,疏通经学义理。本书曾被无锡国学专科学校列为教材,供初学者了解经学典籍和传统文化基本要义。整理出版此书,对于了解儒家经典、弘扬传统文化,助力民族复兴,都有积极的意义。
在中华民族振兴与文化复兴的今天,如何通过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以文化人,以诗言志,以艺铸魂,服务于社会发展与人民高品质生活,是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本书汇聚了朱杰人、方铭、何人可、张建永、郭齐勇、柳肃、鲁晓波、姜广辉、向世陵、尹韵公、吴根友、郑佳明等来自华东师范大学、湖南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等学府的12位著名学者在屈子书院演讲的内容,体现了他们对诗歌与人生、艺术与科学、文化与创意、传统与现代等问题的思索与创见,反映了当代学者立足现实,放眼世界,传承文化,守正创新的精神风貌与人生智慧。
仁,以天下为己任,爱人宽人;义,公正、合理,合乎道义;礼,为人处世的根本;智,多谋善断,机敏;信,诚实守诺,立足之本;忠,诚心尽力,肝胆相照;孝,为人之根本,立世之基石;廉,为政的行为规范;耻,内心有愧,知耻之心是人之天良;勇,有胆量,勇担当,敢作敢为;勤,勤奋努力,是通往成功的途径;专,意志坚强,有耐心,能持久;公,意味着不偏私、公平;和,心态平和,调和万物,放低姿态,生发力量;恭,谦逊有礼,不侮人,人亦不侮;俭,俭约谦让,自我约束,不放纵;让,看淡一切,不争是福;悌,兄弟友爱,手足有情。 《中华美德书》从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勤、专、公、和、恭、俭、让、悌等能代表中华传统美德的18个方面入手,从数不胜数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中撷取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分
汉字很难写,尤其是刀刻甲骨,漆书竹简,不可能像 用电脑,几分钟就是一大版。故古文 简约,少废话,这是老祖宗的一项特长,不应该轻易丢掉。 锺叔河积年抄得短文若干篇,短的标准,是不超过一百个汉字,而且必须是独立成篇的。现从中选出一些,略加疏解,以飨读者。借用郑板桥的一句话:“有些好处,大家看看;如无好处,糊窗糊壁、覆瓿覆盎而已。”
《德育课本》是民国时期出版的《八德须知》的翻印版,分为一二一二一一、四集。本书是对民国之前各种历史、文献、文化典籍中相关故事的搜集汇编,内容涉及中华五千年历史中有关传统品德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方面。每种品德之下,分别列举古代圣贤名士嘉言懿行典故近百则,附以民国时期的白话解释,并配插根据故事内容所作的题诗图画。是对青少年和社会大众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一部优良读本。 本书内容宏富,故事生动有趣,颇似小故事大道理之类的励志读物,因此亦可用于幼童发蒙,还可用作家长和教师对子女、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教材。有鉴于此,华艺出版社决定整理出版这部民国图书。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此次重印仅将原书白话解释和眉注的繁体字更改为简体字,编辑顺序、排版形式等均未作根本改动。希望
中华文明 根本的精神特质是什么?中国人有自己的信仰吗?为什么要提倡人文 ?对于这些时代性问题,楼宇烈先生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在《中国的人文信仰》一书中,楼字烈先生用通俗的语言讲述了中国人文信仰所具有的精神特质、价值关怀乃至现实意义,强调应该探求合乎东亚文化传统的宗教学理论,让世界人民看到中国文化的特点和优点。 《中国的人文信仰》是一部难得的体悟、反省、阐明中华文明精神特质的人文通识读物。
《古人名字解诂》解释了上自先秦、下至清代的古人名字10330个,从数量和时代跨度上,都大大延伸和扩大了古人名字训诂之学。书中所揭示的名字训诂之学的体例、方法和相协方式,从清代王引之的“五体六例”,扩充到了二十二种,堪称名字训诂之学的继 开新之作。
家庭是人生的 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 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会有什么样的人。 崇文编著的《中国好家风(历代传世经典家训经典版)》立足历代相传的经典家训家规,从中选择符合新时代潮流的积极内容编篆成书,传承传统好家风,弘扬经典好家训,让中华民族 的文化基因在一代代人的心中生根发芽。
......
北齐文学家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是中国历史上第部独立成篇的家训专著;唐太宗李世民的《帝范》,其所渗透的中国传统思想,至今仍值得后人效法并加以警戒;吴越王钱镠的《钱氏家训》,字字珠玑,哲理丰富,寓意深远;明代思想家袁了凡的《了凡训》,实乃部带有浓郁佛教色彩的“人生智慧书”;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朱柏庐的《朱子家训》,内容浅显易懂但富含哲理深刻;康熙皇帝的《庭训格言》,是康熙皇帝修身齐家,治理天下的经验总结;北宋名臣司马光的《温公家范》,是部封建社会进行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规范和指导纲领;南宋学者袁采的《袁氏世范》,大胆立意“训俗”,可谓是“世之范模”;清末名家曾国藩的《曾国藩家训》,实乃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真实写照,是其生思想的精华。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积淀,足我们的民族之根、民族之魂.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