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观察一个民族民族风俗的窗口。其传承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该书为2021年农历牛年量身定做,以教授读者学剪十二生肖中的“牛”类剪纸作品为主。十二生肖与中华民族的生活息息相关,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该书的出版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同时,该书也是“吉祥剪纸”系列图书的补充,其受众群以青年为主,是一套入门教程类剪纸书籍。书中的内容分为教程和作品赏析,这些剪纸作品多用寓意、谐音和象征的手法来进行创作,形象生动逼真、推陈出新,将民俗吉祥语句和现代美学意识相融合。寄语人们吉祥寓意,美化人们的生活。该书与其他同类书籍的不同之处在于:书中除了赠送教程视频外,还赠送8个包含剪纸线描的彩纸,供读者练习,另外,赠送2021年牛年日历。
本书是“东方美学口袋书”系列以敦煌纹样为主题的图书,共收录了61种敦煌纹样,如忍冬纹、海石榴纹、宝相花纹、莲花飞天纹、双凤纹、莲花璎珞纹、卷草团花纹、莲花团花纹等。 书中不仅展示了纹样的高清图片,还详细介绍了纹样的历史来源、结构特点。本书内容丰富、开本小巧,让读者可以随时随地了解纹样知识,享受传统文化之美。 本书适合作为专业设计师、插画师随身携带的工具书,也适合喜欢传统文化,对纹样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学习。
中国纺织工艺品可归纳为刺绣、丝绸、服饰和地毯品种,其制作工艺各不相同。纺织工艺品,若做画,精巧雅致、价值连城;若做衣,质地轻软、舒适风雅;若做毯,经久耐用、古朴大方,是观费性、实用性兼备的精美艺术品。《纺织工艺品》通过生动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从独特的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传说、成功的品牌故事以及实用的生活常识等方面对婉约灵动的杭州丝绸、高雅大气的蜀锦、栩栩如生的苏绣精品等14种特色的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进行解读,向读者展现她们的绚丽多彩和博大精深。
顶穿岩石亿万年积压,绽放在艺人手中一朵朵芙蓉 耐受人间数千载寂寞,呈现在藏家眼下一尊尊紫铜 穿越尘世数百年流转,回荡在今人耳畔一首首绝唱 不施粉黛,浑然天成,是那紫玉金砂的绝代风华 毋庸雕琢,每壶各异,是那阳羡丸土的倾城绝恋 桃李不言,静水流深,是那紫砂文化的无穷魅力
《传统手工艺文化研究——以陶瓷、杭扇为例》一书针对地域性的传统手工艺进行调研,以传统陶瓷和杭扇为视角围绕传统手工艺文化的传承与拓展,从传统手工艺品的设计、审美、技艺的传承和创新发展等细部进行逐步的分析。因各地区的风俗习尚、地理环境、审美观点的不同,其手工艺品具有不同的人文特色,该书选取景德镇的传统制瓷及杭州的扇子为例分析传统手工艺面临的困境,以点带面,故该著作的问世具有代表性地展示了中国传统手工艺在今后的发展方向,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敲击块石片开始,人类文明正是通过人手的不断劳作得以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呈现出今天这样多姿多彩的景象。工业化以来的三百年,我们将太多的工作放任机器做去了,然而机器的制作毕竟过于生硬和整齐划一,当我们被这些生产线上制造的产品包围的时候,突然会发觉,生活变得缺少灵性、美感和古典的气质了。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四处寻访他们的祖辈们用手制作和使用过的器物。瓷片、玉佩、银簪、木器,一块木雕板、一把紫砂壶,甚至于一砖、一瓦,它们都经历过先人用手精心琢磨,保留有先人的体温,镌刻着我们民族的图腾。偶尔得之,就像珍宝一样地倍加爱惜,并在搜寻与把玩的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快乐与慰藉。 传统手工艺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玉器、丝绸、漆器、瓷器和明清家具等均为世界手工艺制品中的翘楚,在制
掐丝珐琅鼻烟壶,因器型玲珑、工艺繁复,吃力而难讨俏好,故有清一代制之较少,传世更稀,见诸近年出版物者,仅零星二三件。本书作者经多年求索,觅得流落海外之掐丝珐琅鼻烟壶近百件,以图文并茂方式,公诸藏界。作者并潜心研究相关宫廷遗档与工艺史料,对掐丝珐琅鼻烟壶的制度源流、工艺法式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与解析,兼及真赝鉴别。
《图说中国传统熏画与剪纸》一书采用纯质纸全彩印刷,以图配文,以文释图,通俗易懂。作者运用手资料,对中国传统的剪纸和熏画进行了详细的叙说,使读者对中国传统剪纸、熏画艺术有所了解和感知,通过艺术的力量复原一幅幅在历史中沉淀的生活画面,具有很强的鉴赏性和收藏性。 本书名曰《图说中国传统熏画与剪纸》,共有八章:章,古老的剪纸;第二章,剪纸的种类;第三章,各色剪纸;第四章,剪纸的传承;第五章,熏黑的剪纸;第六章,珍贵的熏画;第七章,熏画和剪纸的年代;第八章,各地剪纸。此外,还有一个结语。
顶穿岩石亿万年积压,绽放在艺人手中一朵朵芙蓉 耐受人间数千载寂寞,呈现在藏家眼下一尊尊紫铜 穿越尘世数百年流转,回荡在今人耳畔一首首绝唱 不施粉黛,浑然天成,是那紫玉金砂的绝代风华 毋庸雕琢,每壶各异,是那阳羡丸土的倾城绝恋 桃李不言,静水流深,是那紫砂文化的无穷魅力
中国纺织工艺品可归纳为刺绣、丝绸、服饰和地毯品种,其制作工艺各不相同。纺织工艺品,若做画,精巧雅致、价值连城;若做衣,质地轻软、舒适风雅;若做毯,经久耐用、古朴大方,是观费性、实用性兼备的精美艺术品。《纺织工艺品》通过生动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从独特的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传说、成功的品牌故事以及实用的生活常识等方面对婉约灵动的杭州丝绸、高雅大气的蜀锦、栩栩如生的苏绣精品等14种特色的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进行解读,向读者展现她们的绚丽多彩和博大精深。
博物馆汇聚了人类古代文明的精粹,为今人接近过去的文化和艺术提供了直观、集中、系统的场所。参观不同的博物馆有助于当代少年更好地开阔眼界、拓宽格局。“伟大的博物馆(少年版)”系列是以引进版“伟大的博物馆”
手艺是关于时间的艺术。在与时间的战争中,人永远无法摆脱失败的命运。但人之存在的意义,就是为这场注定失败的命运而战。人类在这场战争中发现了两种似乎有效的武器,一种是技术,一种是艺术。手艺介于艺术和技术之间。人利用双手使时间物化,造物的过程实现了人对时间的掌控。器的工具属性,也是人对时间的有效利用,恰如技术改变生活时间,它让我们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更多价值。器的审美属性,则如艺术,让时间变为人的时间,使之脱离其物理属性,给人以想象、回忆、联想,从而突破时空局限,构建心灵维度的时间和空间观念。
全书由7部分组成,从剪纸的源起、形成、发展与流派;剪纸所需要的各种工具、材料;主要制作方法;剪纸的表现形式;海洋剪纸常用装饰纹样到各种传统剪纸手法,都结合作品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还展示了海洋剪纸学生作品供读者借鉴、练习。
郭祥忍大师是有名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郭功森之子,自幼随父学习寿山石雕技艺,承师法而博采众长。她的古兽印纽雕刻于业界同行中首屈一指。其作品造型典雅古朴,尤善于利用石之“巧色”,将石之美发挥至很好。由姚行亮所著的《郭祥忍刻古兽》以古兽雕刻为切入点,深入剖析其技艺点与达人之处,对藏家正确地分辨郭大师作品之真伪以及后学着深入学习和研究其雕刻技艺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临摹是学习剪纸的优选方法,本书为了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工作的开展,陈山桥老师将多年挖掘研究的经典纹样整理成册,倾力奉献出这套供初学者学习的传统优秀文化“大餐”。将20世纪50年代以来普查挖掘的传统剪纸花样及民间广泛流传的经典图样,按照花草、动物、人物等种类,分别编辑成册,并配以简短的说明文字,介绍每幅剪纸的民俗寓意、艺术特点及临剪的方法。这些图样基本按照原大印出,初学者可临摹、可描样,也可直接撕下来复剪。本书不但为初学者提供优选的临摹范本,更为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
姑苏城内桃花坞风景秀丽,年画作坊曾比比皆是,苏州的木版套印版画故名之为“桃花坞年画”。桃花坞年画被列入首批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她在滥觞期脱胎于书籍插画,是文房雅室的装饰小品;在繁盛期场面恢弘,呈现出宫廷审美、海外贸易的影响;在流行期讲究“四重两轻”,姹紫嫣红中分寸拿捏得不徐不疾;在20世纪下半叶随时代而动,是特殊时期的历史缩影;在今时今日,恪守工匠精神的同时,衍生出更多的文化创意产品重新融入大众生活。桃花坞年画400年来生命的不息,是传统文化“符号江苏”好看的赞歌。张适著的《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就桃花坞年画的历史沿革、历史价值、现代意义、技艺风格、作品鉴赏、代表人物六个方面展开论述,诠释出古桃花坞年画的独特魅力。
姑苏城内桃花坞风景秀丽,年画作坊曾比比皆是,苏州的木版套印版画故名之为“桃花坞年画”。桃花坞年画被列入首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她在滥觞期脱胎于书籍插画,是文房雅室的装饰小品;在繁盛期场面恢弘,呈现出宫廷审美、海外贸易的影响;在流行期讲究“四重两轻”,姹紫嫣红中分寸拿捏得不徐不疾;在20世纪下半叶随时代而动,是特殊时期的历史缩影;在今时 ,恪守工匠精神的同时,衍生出 多的文化创意产品重新融入大众生活。桃花坞年画400年来生命的不息,是传统文化“符号江苏” 的赞歌。张适著的《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就桃花坞年画的历史沿革、历史价值、现代意义、技艺风格、作品鉴赏、代表人物六个方面展开论述,诠释出古桃花坞年画的独特魅力。
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观察一个民族民族风俗的窗口。其传承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景德镇自古以来素以“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而闻名于世。今天,在瓷都生机盎然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大军中,有许多来自四面八方的外乡人,甚至是外国人,他们与景德镇人一道,共同为传承和创新陶瓷文化发出了光和热。《手指上的中国》以纪实的手法记录了在景德镇的外乡艺术家们,他们的家庭、生活以及艺术的朝圣之路。 与以往写瓷都的图书不同,《手指上的中国》视角独特,关注到了一个特殊群体即外乡艺术家,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艺术的执著。作者郑云云采访了多位活跃在景德镇的外乡艺术家,收集了大量资料,全面还原了瓷都的艺术创作生态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