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亦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为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系西汉戴圣编纂,共四十九片,多位孔门弟子所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历史、政治制度、儒家学说的重要参考书。本书加以陈戍国教授的精当注释,方便读者理解。
礼俗一词,早在《周礼》一书中就被多次使用,常常和政治制度并列。从先秦时代以来,礼俗就与整个的“礼”不同,它有一定的范围,正如《礼记·王制》篇中所说:“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现代民俗学将之概括为“人生礼仪”,即每个社会成员在各个成长阶段,通过这些礼仪形式扮演着从家庭到社会的不同角色,它表现了个人与家庭、社会的伦理人际关系。王贵民编著的《礼俗史话》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从先秦至近代中国的“六礼”及出生、教育、成长、养老、死亡等礼俗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介绍了各个时期自皇室到民间各地区、各民族实施各项礼俗的具体情况,并对古籍所载礼仪的典章名物做了简明的介绍。《礼俗史话》可以使读者全面了解中国礼俗文化的全貌,从中看到古代社会的众生百态。
备受年轻人欢迎的国学导师,傅佩荣教授全新力作!中国四哲经典系列新书,系列重磅作品之《傅佩荣讲孟子》。 孟子继承、发扬孔子思想,建构了完整的儒家体系。孟子身处七国争雄、众说纷纭之乱世,肩负木铎的使命。周游列国,与各国君主对谈仁政理想,思虑精微,辩才无碍。主张人性向善,犹如水向下流,从人基本的心之四端来开展。用各种寓言、格言、比喻说明人的生命有其价值,要培养浩然之气。 本书以浅显易懂的文字,探究孟子的政治理想与人生价值。期望藉由儒家思想的引导,使这一生过得充实,慢慢走向。
本书共分3章,内容包括:欧化东传之媒介;有形欧化即欧洲物质文明之输入;无形之欧化即欧洲思想文明之输入。
生命是短暂的,每个生命都只是漫漫历史长河中泛起的一点涟漪。生命又是绚烂多彩的,她要经历诞生、孩童、青少年、成年、中老年等各个不同的人生阶段,品味人生的喜、怒、哀、乐与酸、甜、苦、辣。正是因为生命的宝贵与生命历程的丰富,使人类会以敬畏和虔诚的态度来对待生命的每一个阶段,并将这种敬畏与虔诚外化为种种的仪式,这就是本书所讲述的生命礼俗。生命礼俗是按照人的生命历程而逐步展开的,大致包括祈子、胎教、贺生、贺周、成人、婚嫁、祝寿、丧葬等环节。本书以流畅的叙述和丰富的图片,将这些历代相沿、积淀着五千年中华文化传统而又有所变迁的台湾生命礼俗,展示给读者。
不知礼,无以立。礼之体,敬为主。礼之用,和为贵。人之所异于禽兽者,以礼故也。礼以减敬为体,以威仪为用,以中正为则,以谦让为主。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所谓守程四箴也。 人能以礼制心,则奸盗诈伪之端必不作。人能以礼制事,则犯上作乱之事必不为。故礼也者,持身涉世之要端,亦即治国平天下之大经大法也。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是故见得思义,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君子以义为上。 孔子日:“君子喻于义。”“见义不为,无勇也。”“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教育在中国历来被称作百年大计、立国之本。教育从哪里抓起?面对时代提出的课题,本书紧扣师德师范师道三者之间内在的逻辑关联,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深入总结经验,探讨了传统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创造性转化问题,既有深入的理论思考,也有具体的实践操作指南。 本书认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离开教师谈教育,很难获得根本突破。而好老师的根本在哪里?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师德是一个老师能否成为教师的大前提。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那么,如何树立真正的师德?根源在师道。这个道在哪里?在中国的经典中。经典首先并不是给学生学,而是先给老师学,给家长学。每个老师都要先讲好自己这堂人生课,然后才能正确地传道、授业、解惑,完成为人师者的本位责任,让学生踏对人生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