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大儒爱新觉罗 毓鋆(1906-2011)逝世后,其门下弟子禀承师意成立中华奉元学会,弘扬夏学,传承中国王道。作者受同门邀请,在学会中演讲《公羊春秋义述》,其后在奉元书院、台湾大学讲授公羊春秋学。作者希望以浅白方式介绍孔子的《春秋》学,阐扬中国文化,于是将讲授内容整理而书。书中所讲不求详尽,但纲领已具,尤其强调入门。作者通过三世、内外、五始、一统、居正、讥世卿、伦理、经权、灾异等九讲,讲述孔子一生的志向所在。又从公羊学的经世角度入手,把《春秋》看作一本义书,诠释春秋书法。九者,究也,于《易经》 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密符《春秋》大同之义,亦同时为作者研究《公羊》作一总结。
《礼记》亦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为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系西汉戴圣编纂,共四十九片,多位孔门弟子所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历史、政治制度、儒家学说的重要参考书。本书加以陈戍国教授的精当注释,方便读者理解。
为创设一种“精英政治”的考选方法,宋代初期改革了科举制度,发展了政府学校。其结果是考生数目急剧增加,考试竞争随之益趋激烈。为通过“棘闱”,作弊和行贿流行,同时专门为 官员的亲戚所设的简易考试(别试和牒试)也应运而生。然而,科举性质的不公并未阻碍一些因考试而引发的社会文化发展。有鉴于此,本书着重论述了作为一种既得利益集团的士人阶层的出现,以及有其独特的规范、象征和经验的考试文化。宋代考试和学校的改革对后世影响深远,不仅奠定了明清科举文化与学校、书院的基础,而且传入西方后,为启蒙哲学家们重塑西方社会提供了有力的分析与借鉴模式。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民俗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了解,一种文化习俗的梳理和记录性的保存,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价值。楚风楚俗这本书,以生动的图像和精美耐读的文字,展示了楚地风俗的状貌, 兼具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书中所阐述的”楚俗”,是一种 为宽泛的,具有历史纵深感又具现代生活文化内涵的地方风情实录。本书分为四大部分:岁时节日习俗,生产生活习俗,婚嫁生养习俗,丧葬祭祀习俗。这些湖北地方的风土人情习俗和信仰,通过书中的图示和文字讲述,都真实而生动地在书中记录和反应着,从中不仅可以无便携辨析古楚文化的流风遗韵,一睹荆楚民众的本色风采,而且还可以体位地域文化强劲的生活活力,并且对荆楚大地这片神奇的土地有 深层的思考。
礼俗一词,早在《周礼》一书中就被多次使用,常常和政治制度并列。从先秦时代以来,礼俗就与整个的“礼”不同,它有一定的范围,正如《礼记·王制》篇中所说:“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现代民俗学将之概括为“人生礼仪”,即每个社会成员在各个成长阶段,通过这些礼仪形式扮演着从家庭到社会的不同角色,它表现了个人与家庭、社会的伦理人际关系。王贵民编著的《礼俗史话》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从先秦至近代中国的“六礼”及出生、教育、成长、养老、死亡等礼俗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介绍了各个时期自皇室到民间各地区、各民族实施各项礼俗的具体情况,并对古籍所载礼仪的典章名物做了简明的介绍。《礼俗史话》可以使读者全面了解中国礼俗文化的全貌,从中看到古代社会的众生百态。
教育在中国历来被称作百年大计、立国之本。教育从哪里抓起?面对时代提出的课题,本书紧扣师德师范师道三者之间内在的逻辑关联,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深入总结经验,探讨了传统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创造性转化问题,既有深入的理论思考,也有具体的实践操作指南。 本书认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离开教师谈教育,很难获得根本突破。而好老师的根本在哪里?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师德是一个老师能否成为教师的大前提。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那么,如何树立真正的师德?根源在师道。这个道在哪里?在中国的经典中。经典首先并不是给学生学,而是先给老师学,给家长学。每个老师都要先讲好自己这堂人生课,然后才能正确地传道、授业、解惑,完成为人师者的本位责任,让学生踏对人生的脚步。
本书主要通过对元代江南士人的精神世界、生存挣扎、文化信息扩散、日常生活、社会网络以及江南士人游大都、上都,江南士人与地方大族发展、江南士人与地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等问题的考察,探讨中国文化与传统承载者之一的江南士人群体的生存状况、他们为改善生存权利的抗争以及他们在江南社会发展中的社会角色与社会影响。
备受年轻人欢迎的国学导师,傅佩荣教授全新力作!中国四哲经典系列新书,系列重磅作品之《傅佩荣讲孟子》。 孟子继承、发扬孔子思想,建构了完整的儒家体系。孟子身处七国争雄、众说纷纭之乱世,肩负木铎的使命。周游列国,与各国君主对谈仁政理想,思虑精微,辩才无碍。主张人性向善,犹如水向下流,从人基本的心之四端来开展。用各种寓言、格言、比喻说明人的生命有其价值,要培养浩然之气。 本书以浅显易懂的文字,探究孟子的政治理想与人生价值。期望藉由儒家思想的引导,使这一生过得充实,慢慢走向。
《仪礼集编》十七卷,清盛世佐撰。以嘉庆九年冯氏贮云轩刻本为底本,以乾隆间内府钞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校本,进行点校。《仪礼集编》是清代学者对历代《仪礼》文献的甄选、汇编,汇辑了由汉至清初《仪礼》相关问题的主要学说,资料详实,体例完备,时有新见,是清代“集解体”《仪礼》学文献的代表。既遵循汉儒文字训诂、文献考证之法,同时采纳朱熹、杨复、敖继公、郝敬、张尔岐等后儒分章、绘图、明晰句读等治礼方法。在礼学观点上博采众说,既不墨守郑学,也能驳正后儒之误。
本书为《中国礼制史》第六卷(元明清卷),旨在勾勒中国元明清三朝礼俗礼制的大体轮廓,从礼俗礼制角度认识元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本书坚持传统文献与文物考古资料的综合运用,既吸收前修时贤研究元明清史以及此三朝礼俗礼制的高论,亦自有心得。 全四章。章,元代礼俗礼制。第二章,明代礼仪制度。第三章,清代礼俗礼制。第四章馀论,既有元明清时期边远民族礼俗之勾稽,又有同时期二氏礼之综论,还有胜清前後中国四千年礼制之概括。
在传统中国, 统治者尊崇的对象之一便是历代帝王——从上古传说的三皇五帝,直到前朝的帝王。举行典礼,向过去的历代帝王献祭,是传统中国 重要的 祭典之一。这项活动萌芽于五世纪末,成立于七世纪,并延续到二十世纪初年,形成了近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传统,从拓跋宏、李世民、李隆基、赵匡胤、朱元璋,到清朝康熙、雍正和乾隆诸帝,众多赫赫有名的帝王都参与了这项传统的建构与转型。直到 ,北京还留有一座宏伟的建筑文化遗产——历代帝王庙。 为什么不同时代的统治者都一致向历代帝王诚心祭祷?他们想为自己的权力祈求什么?本书以精彩的叙事,一一述说那些历 盛大的帝王祭祀和背后的历史故事:在位的帝王如何设法与王权的根源和传承者建立起跨越时空的权力联接。
该论丛是五十年来台湾学者在中国史领域的经典著述的汇编,共分十三个专题,十四册,分别是:史学方法与历史解释;制度与国家;政治与权力;思想与学术;社会变迁;经济脉动;城市与乡村;家族与社会;妇女与社会;生活与文化;礼俗与宗教;生命与医疗;美术与考古。 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黄宽重、邢义田教授、北京大学中古史中心邓小南教授担任总主编。每一专题均由在该领域有深厚造诣的台湾学者担任主编。每册书前附有总编所作的序和分册主编导言。各册导言的宗旨,在于综论台湾中国史研究在不同阶段的内外背景和发展大势,并介绍当册作者和论文的特色。有些偏重于介绍收录的论文和作者或收录的缘由,有些偏于介绍世界性史学研究的大趋势,有些又以分册主编对某一领域的看法为主轴,各俱特色。每篇文章之后,都附有简短的作者小传
本书共分3章,内容包括:欧化东传之媒介;有形欧化即欧洲物质文明之输入;无形之欧化即欧洲思想文明之输入。
本书是祝勇经典散文作品自选集。包括《永和九年的那场醉》《纸上的李白》《宋徽宗的光荣与耻辱》《吴三桂的命运过山车》等作品。全面展示了祝勇追求散文写作趋于开放化、更接近人性和人心、更接地气的决心。在祝勇的散文中,没有被空洞的形容词填充得满满当当的文章,他摆脱了不管是时代还是散文传统加诸在他身上的层层束缚,自由自在地在文字的世界中调兵遣将。
本书分为三编,第一编为绪论,分为三章“中国之史籍”“史体”“纪传体史”,第二编为本论,分为二十五章,论述了史记、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等二十五部史书,第三编为结论。通过本书,可以对中国史籍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中国文化常识 全面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包括思想、艺术、文学、日常生活、传说故事、典章制度等各个方面。文风通俗易懂,知识全面,结合精美的插图,既可以作为休闲读物,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案头工具书。 中国历史常识 《中国历史常识》是吕思勉先生的史学成名作,也是我国历史上*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吕思勉在我国现代史学史上,是一位在通史、断代史和专史等诸多领域里都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学家,其史学研究通贯各时代,周瞻各领域,长于综合研究和融会贯通,国学基础深厚,治史意趣生动。《中国历史常识》从民族起源开始,叙述历朝历代史事直至民国开创。浓缩中国五千年历史于一书。 中国近代史常识 《中国近代史常识》以中国的近代化为线索,讲述了从鸦片战争开始到抗日战争前的,中国近百年的近代史。作者
生命是短暂的,每个生命都只是漫漫历史长河中泛起的一点涟漪。生命又是绚烂多彩的,她要经历诞生、孩童、青少年、成年、中老年等各个不同的人生阶段,品味人生的喜、怒、哀、乐与酸、甜、苦、辣。正是因为生命的宝贵与生命历程的丰富,使人类会以敬畏和虔诚的态度来对待生命的每一个阶段,并将这种敬畏与虔诚外化为种种的仪式,这就是本书所讲述的生命礼俗。生命礼俗是按照人的生命历程而逐步展开的,大致包括祈子、胎教、贺生、贺周、成人、婚嫁、祝寿、丧葬等环节。本书以流畅的叙述和丰富的图片,将这些历代相沿、积淀着五千年中华文化传统而又有所变迁的台湾生命礼俗,展示给读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民俗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了解,一种文化习俗的梳理和记录性的保存,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价值。楚风楚俗这本书,以生动的图像和精美耐读的文字,展示了楚地风俗的状貌, 兼具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书中所阐述的”楚俗”,是一种 为宽泛的,具有历史纵深感又具现代生活文化内涵的地方风情实录。本书分为四大部分:岁时节日习俗,生产生活习俗,婚嫁生养习俗,丧葬祭祀习俗。这些湖北地方的风土人情习俗和信仰,通过书中的图示和文字讲述,都真实而生动地在书中记录和反应着,从中不仅可以无便携辨析古楚文化的流风遗韵,一睹荆楚民众的本色风采,而且还可以体位地域文化强劲的生活活力,并且对荆楚大地这片神奇的土地有 深层的思考。
不知礼,无以立。礼之体,敬为主。礼之用,和为贵。人之所异于禽兽者,以礼故也。礼以减敬为体,以威仪为用,以中正为则,以谦让为主。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所谓守程四箴也。 人能以礼制心,则奸盗诈伪之端必不作。人能以礼制事,则犯上作乱之事必不为。故礼也者,持身涉世之要端,亦即治国平天下之大经大法也。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是故见得思义,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君子以义为上。 孔子日:“君子喻于义。”“见义不为,无勇也。”“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