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有关三星堆遗址发现和发掘历史的通俗读物。本书从三星堆遗迹的方方面面深度挖掘古代巴蜀文化,以趣味性的解说文字搭配详实的照片来解说三星堆遗址发现经历以及三星堆遗址带来的种种未解之谜。
常利兵著的《窦庄往事》试图在田野调查和历史追踪的基础上,通过一个专业性的视野,去揭开一个村庄家族史的面纱,为当下来自四面八方的不断进入窦庄的人们提供另一种历史书写和村庄记忆。这样一个新的村庄文本起点或许可以增进作为后来者的我们对这个华北内地村庄长期演变史的认识和理解。这种基于作者亲身在窦庄进行的田野调查和对相关历史文献资料的梳理、解读,呈现出来的沁河沿岸这一村庄的往事画面,应该会进一步丰富和更新人们脑海里固有的窦庄印象。
李维菁著的《生活是甜蜜》介绍:徐锦文,一个渴望仰望艺术世界的女子,两手空空闯进艺术圈,光靠飞蛾扑火的 冲向幻象之光。而她不是创作者,想献身给艺术之光,却无路可去,于是献身给艺术的代理人,绕路而行。锦文在那个圈子的生态链中位居弱者,内心充斥自觉位阶低一层的愤愤,时间久了,她也学会了用品位的势利来打人耳光。而爱情的憧憬好似淡红色流质,在她身边流淌。 她私心幻想的还是被爱情拯救、受豢养的美丽女人。这样的女人,没有一世荣华,也不会万古流芳。 但,弃鬼之身也得活完一遭。她的骨骼、肌肉、筋脉、血管、毛发,曾经那样饱张精血充满气力,飞向就在眼前的盛大太阳。
苏州有2500年的建城历史,漫长的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中,产生了很多或口口相传或有确切依据的传说故事。流传于民间的这些传说故事,涉及面很是广泛,诸如山峰峻岭、江河湖泊、园林寺庙等,都有故事流传,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精彩纷呈,好似苏州地方的一部百科全书。潘君明编著的《苏州风景名胜传说》苏州以各个风景名胜为线索,每篇讲述一个相关的传说,分为古城篇、山水篇、园林篇、寺庙篇、宝塔篇、桥梁篇六个部分百余篇传说故事。
多彩的民间艺术,点染一个缤纷的大岭南。岭南民间文艺是岭南人民大众在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艺术,涉及民间文学、民俗文化、民间艺术和民间手工艺,博大精深。本书展示了其中的说唱、舞蹈和手工艺部分,这些代表了岭南文艺中 活力、 灿烂多姿的民间艺术, 值得大家读一读、看一看。
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郑薏苡副教授主持完成的浙江省哲 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温州童谣研究》(09 WHZT0122),将文艺学、儿童文学、语言学、民俗学、历史学和教育学的视角结合起来,对温州童谣的审美艺术与文化内涵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指出,童谣真实地记录了当地人的语言、生活习俗、特有地名、特有事物等,反映了该地区民众的表达方式、思维方式、民俗事象和感情色彩,能从一个角度为解开温州之谜、了解隐藏在经济之后强大的温州文化力提供一些形象的素材。是温州人民也是全国人民一笔共同的精神财富。
《非遗中原:谁的记忆,绵长又轻轻》一书以散文笔法,对中原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非遗传承人加以描绘与记述,让中原人乃至全国、全世界的人们,在随性、自由的文字描述中,了解河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
农业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活动的创造和生存智慧的结晶,是传统农业的精华和关乎人类未来的遗产,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价值,对于传承农耕文化、保护农村生态、发展生态农业、拓展农业功能、建设美丽乡村等具重要的意义。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列读本》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力求科学性与通俗性相统一,系统阐述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起源与演变、生态与文化特征,分析其历史与现实价值和保护与利用现状,提出可持续保护与管理对策,以进一步提升遗产地人民的文化自觉性与自豪感,提高全社会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意识。 本册为《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由何露、闵庆文主编。
1984年,李荣先生在给《山西省方言志丛书》写的序中说到:“山西方言在我国北方方言里是比较复杂的。对研究语言的人来说,山西的方言跟山西的煤炭一样,是无穷无尽的宝藏,亟待开18年过去了,经过省内外山西方言研究者的共同开发,写出了40余本方言志,在此基础上,由侯精一、温端政主编,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编辑出版了l20万字的《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这些成果为全面记录山西方言、进一步研究山西方言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研究课题的深入和研究视野的扩大,我们越来越感受到晋语在北方方言里的复杂性,这个“无穷无尽的宝藏”,还需要继续开发。 2002年,由乔全生教授主持的《晋语史研究》项目,经全国语言学科规划评审组评审,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批,已获准立项,项目号为“02BYY009”。历时的研究必须
马燕晖的《老北京的传说(续篇)》继续讲述老北京那些街头巷尾的奇闻趣事、神话传说,展现北京历史文化名人掌故,书中选材涉及市区老胡同,以及远郊近区的名胜古迹。《老北京的传说(续篇)》作者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喜爱收集老北京的趣味故事和古色古香的图片,希望能让读者多了解那些已经消失和正在消失的地方。
《地域文化视域下的东北流亡文学》共分为十一章,包括《 之痛与生死场的书写》《逃离乡土与精神返乡》《生存环境与东北地域文化》等内容。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萧红、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等文学青年被迫从东北流亡到关内,他们也因此被称为“东北流亡作家”。 虽然离开了故土,但他们的心中燃烧着国仇家恨之火,这使得他们的作品不仅充斥着日寇铁蹄下东北民众苦难的哀鸣, 有对东北文化的反思。姚韫、阎丽杰二人在研究东北流亡文学过程中,始终将其置于地域文化的场域中,揭示出东北流亡文学在题材选择、人物塑造、情节构思、民俗世相以及语言表达上的共通之处及其特质。
彭翔华、涂文学、别道玉编著的《武汉歌谣故事》详细记叙了武汉不同时期的民间歌谣,将武汉民间歌谣表述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即“岁月留光、物阜地灵、世态人情”。“岁月留光”部分,主要是通过歌谣讲述曾经在武汉这片热土上发生的一些历史事件,讲述一些政要人物与武汉的相关故事。“物阜地灵”部分,主要是通过歌谣讲述武汉城市特色和辉煌成就。“世态人情”部分,主要讲述武汉传统的民俗习惯,社会风情。
《武汉黄鹤楼故事》讲述黄鹤楼精彩的故事。作者(董宏量、涂文学、别道玉)旁征博引,取众家之长,以优美的笔调,生动的解说,把名楼的千年沧桑娓娓道来,带你神游仙山,登临诗楼,俯仰天地,观云听涛。从而使你更好地欣赏胜景,品味诗文,领略千古名楼的精魂神韵。
内容简介 武汉长江大桥故事
湖南山奇水秀、才俊辈出,是一方极富魅力的热土。本书部分对湖南14个城市文化、习俗进行分析,分析不同地方湖南人性格,机巧生动,入木三分,描绘出一幅“湘人性格全景图”。第二部分,概说湖南人,揭示湖南人性格中倔强与意气、霸蛮与狂妄、灵泛与飘忽等等矛盾特征,针针见血;并对曾国藩、*等湖南历史文化名人进行分析,发人所未见,引人深省。 作者走遍湖湘,阅尽市井名流,将见闻感悟、俚俗故事、地理风物、历史典故熔于一书。本书文笔恣肆、爱憎分明、才思纵横,极富文化深度,使读者读来饶有兴味。 点击免费阅读更多章节:湖南人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