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自13世纪始建,16世纪形成,经不断发展,成为全长7.8千米的世界最长城市轴线。它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成熟阶段的杰出典范,代表世界城市历史特有类型,承载北京千年历史文脉与文化传统,也是东亚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中轴线建筑群。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翔实的史料,全方位展现北京中轴线的独特魅力。不仅介绍中轴线概貌及15处遗产,还深入挖掘其形成的历史过程、理念、审美与建筑工艺,同时讲述申遗背后的故事,展望未来发展。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清晰了解中轴线全貌,深入理解其文化价值,增强走进和保护中轴线的意识,提升参与文化传承的热情,在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中,感受北京中轴线的不朽魅力。
本书以大人物为主角,举凡重要的主题:生死、鬼神、僧俗、出入、仕隐、朝野、家国、君臣、忠奸、夷夏、中外、强弱、人我、群已、公私、情理、常变、去留、因果、经世济民等,都在论述之列。强烈地表达思想,内容丰富自是罕见。
《北京法源寺》,历史小说,是历史学家,作家的部长篇小说作品。在狱中构思故事梗概,在1976年出狱后开始写作,成书于1991年。《北京法源寺》以北京宣武区的法源寺为故事背景,描述了从戊戌变法到辛亥前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大刀王五等一批中国志士为中国的振兴所做出的努力和活动。
《北京法源寺》,历史小说,是台湾历史学家,作家李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品。李敖在狱中构思故事梗概,在1976年出狱后开始写作,成书于1991年。《北京法源寺》以北京宣武区的法源寺为故事背景,描述了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前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大刀王五等一批中国志士为中国的振兴所做出的努力和活动。
本书是《京华通览》的一个分册。书中系统地介绍了北京植物园的基本情况、地理环境、植物资源、主要景点、文物古迹等内容。全书图文并茂,语言生动活泼,为读者展现了北京植物园的发展历程,是了解北京植物园的一本文化读本。
《北京的胡同四合院》由首都博物馆、北京市档案馆编:胡同与四合院是老北京的基本建筑文化符号,尽管岁月迁流,北京城市风貌发生了巨大改变,但胡同与四合院仍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习见现象,继续构成这座城市的部分肌理,维续着城市的悠远文脉与历史线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胡同与四合院是北京城文化包容性、递升性、创造性的源泉之一。
杭州的地域特色是“诗意栖居”,杭州的文化特色是一城诗韵。本书选取在杭州留有事迹的十四位古代文化名人,精选他们歌咏杭州的诗、词、曲佳作,以朝代和作者先后为序,用故事的形式讲述这些作品的创作过程,呈现一个文质彬彬的杭州。为了方便读者,书后附有《杭州历代诗词曲集粹存目》,以供参考。
北京的老天桥,名扬中外。天桥市场内,游艺、小吃、商业、医疗,五行八作,无所不包,集吃、喝、玩、乐、购物于一地,是广大平民活动和求生的场所,在北京民众生活中具有很大影响。 天桥还曾是北京民间文化艺术的摇篮。曲艺、杂技中有些曲种和节目,如相声、双簧、快板、车技等,就是在天桥发展起来的。天桥培育了一大批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和著名的艺术家。 天桥位于北京城中轴线南部,前门至永定门的中段,现今天桥南大街北口的十字路口处。 元朝时这一带是元大都的南郊。明嘉靖年间增筑外城,此地才成为外城内的中心。当时天坛、先农坛的北墙外,有东西走向的一条河,是皇帝从皇宫到两坛祭祀必经之地。明朝在此建起颇为壮观的汉白玉单孔高拱桥,以通“御路”。皇帝又称为天子,天子所走之桥,故叫天桥。天桥平时有木栅栏封挡
本书为《浙江历史文化专题史系列》丛书之一。主要根据时间顺序介绍了浙江省的丝绸文化。全书共分十一章,内容包括:曙光初现,吴越桑曲,走出低谷,崛起东南,走向辉煌,江南丝府,湖丝遍天下,落日辉煌,工业化进程,蚕花烂漫和《蚕织图》及其流传。
《天津老教堂》一书以生动晓畅的文字,分七个专题,对的城乡旧教堂、知名的传教士,旧教会与社会名人的交往及其社会事业,旧教会的结局等等,在近代天津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中展开叙述。本书首次挖掘利用了天津档案馆的宗教专题档案,插配了大量的历史图片,披露了很多弥足珍贵的历史信息。作者还访问了多位知情老人,并对旧教堂的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书后的录,包含三部分内容,分别是关于天津旧教堂、教会、神职人员的统计和简介资料,对研究近代教会历史具有极为珍贵的价值。
《上海的宁波人》在构思和撰述上表现出很好的写作技巧,全书文字清畅、信达、生动,具有“历史的想象力”,受到了许多评阅该书的专家教授的赞美。可以说,《上海的宁波人》之所以避免了一般移民史所往往难以避免的单调与枯燥,正是因为其在众多真实可靠的历史证据构成的“点”上张开了“历史想象之网”。
斋堂镇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西部永定河畔,镇域面积400平方公里,共辖29个行政村。这里依山控河,地势险要,历史悠远,资源丰富,素有“京西重镇”之称,是北京市重点发展的37个小城镇试点镇之一和门头沟西部山区的发展中心。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在门头沟境内绵延百余公里,在其沿线广泛分布着诸多历史文化资源,而斋堂正是永定河文化的精华地带,诸多人类文明在这里交汇、融合,人称“古老而美丽的山川”、“京西历史文化古镇”。
本书是科瓦列夫斯基作为监护官于1849-1850年间伴送以巴拉第为首的俄国东正教3届驻北京传教士团来华时所写的游记。作者用一半的篇幅记述了驼队在蒙古大漠上旅行的情景。在描述沿途自然风光的同时,对蒙古地区的历史、社会、风俗也多有介绍和思考。而本书的另一半则描写了传教士团在北京的生活和见闻。作者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对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观察,对道光末年的京城生活百态进行了惟妙惟肖的描绘。
《中学图书馆文库:北京城杂忆(修订版)》为劫后余生的萧乾先生站在今和昨、新和旧的北京之间,以抚今追昔的心情,用独特的京白抒写过往的人、事、城。幽默、俏皮、利落的文字中糅进了伤感的留恋和深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