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它从原始时代北京人的居住地,逐步演化成为华北平原的居民点。并从此经历了各个朝代的更迭,由周朝分封的蓟城到唐代的幽州,从辽代的陪都南京城,到金中都、元大都以及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北京始终以它物有的城市地位和城市作用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着积极的影响。由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撰著《北京城的起源与变迁》一书,用通俗的语言将北京城的发展历程清晰地展示在当代读者面前,让每一个阅读者通过这部的读物,对北京城的历史沿革和悠久的文明更为熟识。特别值得强调的是,作者在论述北京城的发展脉络中,将地理环境的影响融入到论述之中,从另一个新的色度阐述了北京城市发展的历程,使读者从北京的生态变化和历史地理的角度去重新认识北京、了解北京,这对我们今天的城市环保有着积极的借
《鲁迅与北京风土(精)》是民俗学家邓云乡以《鲁迅日记》为纲,还原了鲁迅先生居京十五六年间的人情往来和社会交游情况——他喜欢到哪里买书,喜欢哪家饭馆,游览过哪些景点,过着怎样的日子……同时,又从生活和风土的角度再现了老北京风土人情。
《天府文化研究·优雅时尚卷》由天府文化研究院主编。天府文化研究院是专门从事天府文化研究的学术机构,主要通过发挥研究平台的核心枢纽作用,整合社科机构、高校、文物文博文保单位等各方力量,全面深入研究天府文化特质和精神内核。《天府文化研究·优雅时尚卷》旨在探讨天府文化“优雅时尚”的本质内涵、精彩呈现、时代特征、现实意义等,分为五个版块:“物质呈现”“制度表达”“思想结晶”“艺术魅力”“生态涵养”旨等。
本书记录了作者邢正德先生少年时期(1949年前后)在后海南岸居住生活期间的所见所闻,包括见证北平的和平解放、后海沿岸的市井风情、胡同中的五行八作,护国寺庙会的各种演艺、街头巷尾的趣闻逸事、已经消失了的手工技艺及工艺品、作者本人家庭中的亲情及童年生活的乐趣等。
2012年,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确定“青藏高原环境与山水文化”为中心的重点研究课题。 “青藏高原环境与山水文化”课题是为响应党中央提出的青藏高原是我国的国家安全屏障、生态安全屏障和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的战略布局,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发展生态文化,讲中国生态故事,让中华民族的生态文化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现美丽中国魅力的观念,服从和服务于中央关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建设生态文明的科学理念而设立的。藏族神山圣湖信仰是青藏高原生态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藏族生态伦理与生态习惯法的基础,它提出了崇敬自然、尊重生命的价值观,建构了自然一人文统一的生态系统,主张奉行和谐、节制的生活方式,形成了适应高原环境的游牧和农耕的生产生活方式,保护了青藏高原这块非常脆弱的生态环境。 课题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
自汉代以来,“蜀学”在中国文化史上就十分引人注目。在近代“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环境中,表现不平常,在保持自己的特点的同时,又不断吸取新知,成为社会与学界瞩目的焦点,具研究价值。《近代蜀学的兴起与演变》从区域学术史和思想文化史的角度入手,从中国学术文化的整体这一宏观视野之下予以审视,从与诸家学说或西学的碰撞中加以考察,通过它自身的发展变化,揭示“蜀学”的独特价值和在中国近代文化变迁中扮演的角色。
胡同是北京人的根,也是北京城的文脉,那里有老北京人最真实的生活和记忆。著名画家况晗和北京民俗专家陆原再度携手,十年打磨,近百幅技法独特的胡同新作与近百篇丰满隽永的胡同小传融为一体,完美地将一个饱经风雨的胡同北京呈现给读者。每一条胡同都像一部厚重的史诗,记录着历史的荣辱,述说着动人的往事。 况晗笔下的铅笔胡同,并非胜在如何逼真,最打动人的是这些作品背后透出的老北京随性、宽厚的精神内涵。铅笔朴素的线条、厚实的灰色调,最适合表现老北京的韵味——片片残墙的斑驳、砖石风化的质感、老槐树的光阴、胡同的年轮,画中处处可见人的生活、人的情感、人的情绪、人的思想、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