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项羌,这个曾经盛极一时、建立过强大西夏王朝的民族,如今又是何种状况,应当何去何从呢?翻开本书,或许能给你想要的答案。 本书作者徐平教授在对羌村这一典型社区进行了长达三年的实践调查基础上,运用文化人类学、社会学、考古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方法详细描述了分析了羌村人的经济生活模式、社会构建和运转、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精神世界的构造,进而联系羌族历史上从游牧到农耕的巨大变迁,以及羌村现实生活的变化,提出“文化的本质在于适应,适应带来社会进步“的理论假设。在文化适应和文化交融都更为剧烈的今天,人们如何更好适应急剧变化的世界?羌村人的故事,或许对我们有所启迪。
《成都滋味》是一本记述成都历史文化的书籍。成都人有一种独特的文化性格,当他们面临许多大事件、大灾难、大时代的时候,总会以一种自己独特的态度去面对。有人说是达观,有人说是智慧,有人说是散淡,有人说是盆地意识。这些态度意味着什么,通过作者的叙述和解读,让我们对成都人的文化性格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舌尖上的四川苍蝇馆子》作者吴鸿“把多年来体验苍蝇馆子的生活,原原本本地记录了下来”,所希望的不仅是写成一本探寻“苍蝇馆子”的指南或是“美食地图”,《舌尖上的四川苍蝇馆子》所记录的,都是他和朋友们的觅食生活,靠着这位“扫街嘴”多年的挑剔筛选,终如实呈现了好味道“四川苍蝇馆子”的私家体验宝典,可令读者们按图索骥,享受于四川市井生活的真滋味。本书是一本有体验、有情味的生活饮食文集。
应当承认,老重庆没有帝都遗韵,没有十里洋场,没有津门旧事,也没有秦淮旧影。但老重庆有自己的故事,而且有别人没有的东西。在这本《老重庆――巴山夜雨》中,昔日那混沌零散的老重庆的轮廓,如今渐渐清晰了。
《蜀学》是由西华大学四川省文史馆蜀学研究中心所编写的反映四川地区社会科学发展的学术论文集。其内容涵盖了对蜀地历史文化发展的溯源,对蜀中学术及人物的评价,对不同历史时期蜀中代表学人及其学术特色的探讨以及
本书利用文化地理学、审美地理学等方法, 从空间维度来分析巴蜀地区自汉代到现代的文艺思想的系统研究。分为上下两编, 上编通过对巴蜀文化、巴蜀审美原型、巴蜀哲学基础、巴蜀文学创作的研究, 较为深入地诠释了巴蜀文艺思想产生、形成的关键背景、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下编从
街道是城市的血脉和骨骼,每一寸血脉、每一段骨骼都不尽相同。要认识城市,先从街道开始。 成都的街,很特别。大体上它是按横平竖直的方式来排列组合的。街的里面,还藏着更细微的巷。 这些横着竖着的街巷,把成都切割成一块一块。相比起线性的街,成都人更习惯于用块状的思维来记忆和描述地点:玉林、白果林、抚琴……是成片的小区;长顺街、新鸿路、宏济路,听上去是街名但其实被默认是随着街道自然生长的街区;牛市口、水碾河、牛王庙,是街和街交织的点,也是由点生发而成的面。 这是新旧交织的成都,这是日夜更新的成都。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我们带你去看内里的生活、食物、人们的生活状态。去重新发现,去找寻记忆,也去记录新鲜的画面、气味、温度,这些都在丰满着我们对这座城市的爱。
乱逛是无序的,是走到哪里就算哪里的,是想起哪里就逛哪里的。 成飞公园有132厂子弟*喜欢的孔雀梭梭板;马鞍北路,每到端午满街密密麻麻的粽子摊位;背后的菜市场藏在纵横交错的居民楼里,吸引着外国背包客;冬季,成都的植物园藏着热带的景象;夏天,三道堰的沿河绿道让人心生欢喜;桂花香的时候,就溜达去了桂花巷;等发现是春天了,就骑车走一趟崇州的重庆路…… 这是一个特别的“90后”,他用一年300万步串起成都的街、巷、菜市、场镇、园子、博物馆…… 知名的不知名的,热闹的寂寞的,都去逛一逛。在他的眼里,太古里和Space可能都不够酷,那些抵拢倒拐的地方,可能一不小心就藏着新大陆。 他还在继续逛。他说,成都,非走不能摸透;成都,就是用来逛的。
每座城市里都藏了一些闪光的人。 菜市场里那个粗声大气的大妈可能是个心算高手,小区楼下那个手脚麻利的锅盔摊儿老板没准是个古筝大师,紧邻太古里的老居民楼里藏着身怀绝技的按摩师professionalMr.Zhang,在3平方米的店里悠然自得地卖了33年凉拌菜的孃孃,以一己之力把废弃的化工厂改造成一座戏剧乌托邦的戏痴…… 记录城市,就无法回避记录城市里的人。而记录城市里的人,往往是记录者*有意外之喜的一个部分——拨开城市,看到这些人身上的微光,拥抱庸庸碌碌的日子。 记录的过程就是在感知这份欢喜。听成都人的活法,摆成都人的故事,用年轻的脚步和新鲜的好奇心。
《蜀学》是由西华大学,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蜀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反映四川地区社会科学发展的学术论文集,每年二辑,本书为《蜀学》第十七辑,是2019年度的第二辑,全书为繁体横排出版。其内容是关于蜀学理
本书是一本全面阐述成都平原农耕文明的文化普及读本。成都的天府文明,自唐朝便有“优越秀冠”的美誉,而正是这优越秀冠的农耕文明,为一座个性鲜明、活力四射的历史文化名城奠定了坚实基础。本书从水利、物产、桑蚕
吕峥以店写城、以人写事,把诗婢家置于中国历史和巴蜀文化的背景之下,散点透视式地描写成都的岁月变迁。从孟昶遍种芙蓉到“扬一益二”之说,从李劫人的《死水微澜》到被赵雷唱火的小酒馆,从“西蜀画派”到“花间词
本书是一部关于四川民居的研究文集。作者从文化的角度来论述四川的民居建筑,探索名山寺庙与民居、方言与情理、山水画与建筑等的互补关系与相互影响,以及一些造型奇特、风格独具的小乡小镇和民居、碉楼之类的民间建
《巴蜀文化志》由袁庭栋著
本书是一部关于四川民居的研究文集。作者从文化的角度来论述四川的民居建筑,探索名山寺庙与民居、方言与情理、山水画与建筑等的互补关系与相互影响,以及一些造型奇特、风格独具的小乡小镇和民居、碉楼之类的民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