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史诗和说唱艺人》堪称一部巨著,作者通过对西藏长篇史诗的深入研究,充分探讨和详尽阐释了流传西藏的这一既是历史文献、又是文学文本和说唱艺术的神奇现象,作者以其辽阔的视野,雄心勃勃地向我们讲述了关于藏族神奇长篇史诗本身和与之相关的一切内容。 本书的部分是设想为了将非内行的读者领入这一问题的迷宫(章)、向未来的研究者指出我多年来积累的资料(第二章)、将研究者的注意力首次转向他将会正确评伦其价值与相互关系的各类文献之中(第三章)。 第二部分也非常简单,也不会提出问题。这些故事所处的地理范围(第四章)出自格萨尔史诗本身并由一些互相独立的史料相佐证。此后的一章论述了该英雄人物(史诗中的主角人物)所属地区的历史,该地区的头人或首领仍在仰仗的名望。惟有与史诗独立无关的藏文和汉文历史文
本书从西藏文明的地缘文化背景以及这一文明的自身内涵和客观发展需求角度对历史上西藏与中原关系的形成问题,尤其是形成这种关系的西藏方面的原因和必然性进行系统讨论。本书不仅对从事藏学研究的外学界有重要学术参考价值,也为关心西藏并渴望从较为宏观高度上去认识和把握西藏历史脉搏的读者提供途径。
彩色珍藏本。人死后会到哪里去?投胎做人还是升天成佛?260幅唐卡详细分解图,揭示神秘诱惑的生死轮回之说。 本书从通俗的角度,系统介绍了西藏佛教密宗中关于生死的理论。人从何而来,死后又将见到怎样一个世界?人类一直在努力寻求这一问题的答案。本书借助唐卡艺术的神奇魅力,直观清晰地展示出西藏佛教密宗的独特观点——人死后进入中阴状态,并再次投入六道轮回永不停息的运转过程,同时更以详实深刻的笔触,揭示地狱具象及它对世俗众生产生的深远影响。 书中选用100余幅绘制精美、殊为珍贵的唐卡、西藏寺院著名壁画以及其他宗教艺术作品,以通俗易懂的行文风格,简洁精当的解说文字,揭示西藏佛教中*神秘诱惑的轮回与生死之说。
西藏雕塑是西藏艺术的集中体现。本书力求以通俗、简练的文字,对西藏佛教雕塑的发展、题材、流派、特征,以及寺院雕塑、佛塔雕塑等进行较全面的叙述,对造型艺术中的雕(木雕、石雕、金属雕)、刻(木刻、石刻、印刻)、塑(泥塑、擦擦、酥油花)等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内容丰富,条理清晰,既是读者了解西藏雕塑的工具书,又能使读者获得西藏艺术方面的启迪,颇具艺术价值、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
巴蜀文化——中国西南地区以古代巴、蜀为主的族群的先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 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及其邻近地区。其时代大约相当于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前后延续上千年。从考古学上确认巴蜀诸族群的文化、并形成巴蜀文化区, 是建国以来两周考古的一大收获。 随着三峡考古的开展,长江三峡的神秘面纱被一层层揭开:三峡不但以它的雄奇壮美,成为长江的标志性河段,更以它古老文明绵绵不尽的人文情怀,成为长江文明华彩的乐章,成为世界上富人文渊薮的大峡谷。 “巴蜀文化”是目前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经常使用的专有名词,它是以古代巴、蜀为主的族群的先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 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及其邻近地区。本书生动地从多个侧面展示了三峡人文的博大与富饶,神奇与情趣,悠远和年轻。具体内容包括五个部分:巴人之源、图腾故事、巫风烈
这本书讲的是《西藏生死书》的作者索甲仁波切的心灵故乡宗萨寺的故事。作者原人以四川甘孜德格县宗萨寺这个天远地遥的偏远藏地的人、事、物为背景,深入当地生活,从衣食住行到学业功课,描画出宗萨学院里喇嘛的生活轨迹,以视角展现出藏地生活真实、纯粹的一面。 宗萨仁波切在本书的推荐序中说“像宗萨寺这样一个非凡的地方,也需要某种引介。这就是为什么原人写下这本书,我相当高兴的原因。我相信,它将会为所有阅读此书的人开启了解之门,而对此卓越之地及其文化与人的认识,将有利于现代世界中求知欲日增、生活节奏加快的人,特别是在中国”。 宗萨佛学院院长彭措朗加也为本书作序推荐,他说:原人在他的书中,通过描述堪布才旦的喇嘛生活、宗萨佛学院学生的僧侣 生活、周围普通群众的农民生活,活生生地将当地人民的日常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高原,有着大自然赋予她的奇特的地貌和壮丽的风光,是千山之巅、万水之源。西藏历史悠久,千万年来,繁衍生息在西藏的各个民族、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中,形成与中原地区有密切联系又具民族特色的文化,西藏文化具有自然与人文的双重魅力。西藏文学,作为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历史悠长,而且丰富多彩。代代相传的民间文学珍品,脍炙人口,影响深远;作家文学,其问世之早,数量之多,蔚为大观。 西藏文学是西藏文化,历史的折射,不仅反映西藏各个历史阶段,各个不同地区、各个不同阶层、各个不同集团的生活、思想和审美观点,同时也是研究西藏的语言文字、社会历史、宗教信仰、道德品貌、精神世界和风土人情的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