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全面深入地探讨江南文化在唐代文学发展中的实际影响,细致考察江南历史文化传统、地理民俗等社会性因素,是如何进入唐代文学作品内部、如何成为文学作品语言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何影响唐代区域文学整体倾向等理论问题。不仅对唐代区域文学状况研究,而且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流变研究均具有较重要的意义,学术价值突出。该项研究对今天发展祖国丰富的传统地方文化,促进并加强区域文化的健康活泼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价值。
本书探讨在世界范围内了解中国古代科技经验的重要性,指出中国古代科技是中国农政管理系统中的国家科学和治国之本,体现科技发展与兼容地方文化多样性的必要性。这种研究成果能够增进现代人对科学与规律的理解,而这种经验不仅存在于中国,也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前现代化时期之中。作者是李约瑟大弟子,李约瑟“中国科技史”丛书《农业》卷的作者,英国皇家学会院士,国际科技史协会主席。n
90年代,大众文化无疑成了中国文化舞台上的主角。在流光溢彩,盛世繁华的表象下,是远为深刻的隐形书写。凸现这隐形字样,并在新的坐标中勾勒一幅文化的地形图,是一个文化研究者的选择。 作者简介: 戴锦华,1959年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现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和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系教授。从事电影史论、女性文学及大众文化领域的研究。著有《浮出历史地表——现代中国妇女文学研究》(合著)、《电影理论与批评手册》、《镜城突围》(论文集)、《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犹在镜中——戴锦华访谈录》、《拼图游戏》(随笔集)、《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以及 Cinema and Dsire:A Feminist Maxism and Cultural Politics in Dai Jinhua's Wo
本书受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资助。全书共有六章,围绕着“察举”这个核心概念而进行。章是历史文化研究,对于察举制度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评述。第二章与第三章则是集中研究西汉和东汉历代帝王颁布的察举诏书在内容和风格两个方面有着怎样的变化,这两章是在对两汉书的检阅的基础上展开的,其研究以文学为本位,同时又能够围绕政治文化来展开。第四章是研究两汉臣子与察举相关联部分的奏疏的内容,这是该研究中征引文献最多的一章,文献基础扎实。第五章是在对汉代察举奏疏梳理的基础上,进而探究两汉与察举相关的奏疏的风格特点,归纳出忧患意识、引经据典与天人之说三个主要特点。第六章是具体而微地研究在察举制度下衍生出来的一个支流—博士群体,其精神状态、价值追求等与察举制度的关系。
随着很好传统文化的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场馆的建立和物品的展示成为文化热点。本书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交互媒体研究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设计案例为基础,从基本理念和技术手段双向入手,探索了不同部门类非遗适用的展示方式,并由实体空间衍生到数字媒体和衍生品的开发,提供了系统前沿的非遗展示图景,同时也吸收借鉴了靠前外很好的经验和做法,为读者提供很新的展示理念和实践案例参考
为了适应文化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满足社会对文化事业管理人才的需要,在多年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作者编著了这《文化事业管理概论》。《文化事业管理概论》结合文化事业管理的新趋势、新特点、新动向,吸收外同行的研究成果,并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创新,从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两个方面,构建了文化事业管理体系。该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说理与例证相结合的方法,力求使读者对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基本脉络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对文化事业管理的相关概念、内容、方法等有比较清晰的认识。《文化事业管理概论》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适于各类的文化事业管理专业(方向)、文化管理专业(方向)、文化艺术管理专业(方向)的教师和学生作为专业课使用;也可以作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其他专业方向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