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的阐释》中,著名人类学家克利福德 格尔茨发展了 浓描 的概念,并由此重写了整个学科的规则。格尔茨认为,文化并不驱动人类行为,相反,文化是一个符号的网络,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的意义何在。 浓描 不仅阐释行为本身,而且说明产生某种行为的环境,因此,进行 浓描 是人类学家的基本任务。这部开创性的著作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他人的文化、对自己的文化的看法,是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研究者以及想要更好地理解人类文化的读者的之书。
本书是现代著名作家叶灵凤性学书话,是作者在上海《辛报》和香港《大众周报》所开性学书话专栏 书淫艳异录 的文章结集。新版增补由香港著名散文家小思(卢玮銮)集到的另21篇书话。甲编为上海部分,乙编收香港部分。本书所记性学奇闻趣事,涉及古今中外之书达数百种,或介绍,或译述,或摘录,幽默中见风致,趣味中合知识,文字清通优美,隽永驯雅。 本书由上海图书馆研究员、近代史研究专家张伟先生亲自整理审定,著名现代文学研究专家陈子善教授作序推荐。 本书设计优美、细节考究,完美呼应了作为现代藏书界名人的叶灵凤之趣味。本书书名用叶灵凤手书字体,扉页上手工粘贴叶灵凤设计的中国首枚现代藏书票,小巧的书签图案也源自叶灵凤亲手设计,由 新感觉派 作家兼漫画家郭建英设计封面画。
公元366年,乐僔开始开凿莫高窟洞窟。此后的1500多年,莫高窟身处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地,各民族和宗教的交叉点,兴荣交替直至被人彻底遗忘了几百年。从1900年6月藏经洞被重新发现到现在的这120多年,敦煌学逐渐兴起,莫高窟从默默无名到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遗珠,经历了一个世纪,其中既有大自然的风霜雨雪沙对莫高窟的侵蚀,也有国家的动荡、残酷的战争等人为因素带来的干扰破坏。这一个多世纪,浓缩了莫高窟所经历的漫长岁月,也是莫高窟建成以来变化剧烈的一个世纪。通过120年时间跨度的影像对比,我们可以看到那些留下的、那些逝去的永远不可再见的,那些被破坏的;可以看到莫高窟生命脉搏的跳动;听到她的心跳和呼吸;看到一代代的敦煌守护者为什么而奉献,而着迷。我们看到的,并不是遗迹和死掉的壁画,而是活生生的历史和生命脉动
本书以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的“后博物馆”概念与今天的“泛博物馆”现象为背景,主要关注博物馆展览在今天发展中的两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叙事性的增强以及与世俗社会的交融关系,而论述的重点则集中在与这两种变化相适应的展览叙事的结构与形态上。该书共有八章,以通俗的语言由浅入深地向读者介绍分析了博物馆在形态、功能、主题、内容等方面的变化,并以专业理论为支撑,探索当代与未来博物馆多元的可能性。
本书是当代 学者马茂元据其祖父——近代 作家、学者马其昶的遗稿编辑而成。马氏折衷诸说,删繁就简,对韩集异文、注解进行校勘、订正和补充,征引广博,其中有些是未刊的手稿、抄本,文献价值颇高。书中所集评语,对读者欣赏韩文艺术成就颇有裨益。本书自1957年整理出版以来,深受学界、读者的喜爱,一版再版,并入选“首届向全国 古籍整理著作”、“首批向全国 经典古籍及其整理版本”。现对原书存在的排校疏误及部分标点作了力所能及的修订,为读者提供一个 加完善的版本。
文学大家沈从文1949年以后转行做了历史文物研究专家,把满腔爱与美的热忱投入到六千年间中华文物上,专注地和坛子、罐子、绸子、缎子、书画打了近四十年交道,对文物的鉴赏和积淀的艺术观同样是大师级的 《沈从文说文物》系列,包括 织锦篇 民俗篇 服饰篇 器物篇 书画篇 等五册,收录了沈从文后半生数十年文化、艺术、考古、鉴赏、收藏、文物研究的心血之作。 分册简介: 《沈从文说文物 织锦篇》 本册收录了沈从文的一些有关织锦类的考古鉴赏文章,在这些文章中,沈从文把研究文物数十年里经手过眼数以万计丝织品所积累的经验按时代一一梳理,佐以实物图片,展现出中国古代辉煌绚丽织锦文化。 《沈从文说文物 民俗篇》 本册收录了沈从文有关民俗类的考古和鉴赏文章,对中国古代民俗中龙凤等人民素所喜好的形象在历史上的发展变化、各时
阿尔伯特·艾廷格著的《西藏问题(国际纷争的背景流变及视域)》视角独特、资料新颖、史论结合、平实客观,颇具学术水准。 全书各章节以代表性问题加以贯穿,作者对西藏和中国内地数百年的文化、宗教和政治关系寻根究源,提供了许多无可争辩的事实,质证诸多舆论造谣背后的真相。结合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特点,书中归结确认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一部分的基本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