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稿立足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以 池哥昼/跳曹盖 仪式文本为中心,既阐述白马人的生命信仰与文化表述,又从文学的视角扩展人类学的诗化之维。研究力图从生活在川甘交界处的白马人一年一度举行的 池哥昼/跳曹盖 仪式个案研究为切入点,将从前白马人分置于宗教信仰、历史文化、口头传统、民间文学、民俗艺术、文化遗产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相关文化事像用 仪式 连接起来,置于新兴的交叉学科文学人类学的框架下进行综合研究,并搭建起理论探讨与田野实证互补、共时维度与历时维度并重、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结合的立体研究框架。 在白马人的一生当中,仪式贯穿了他们整个生命,它像一扇窗户,透过这扇窗户,可以观察他们是如何阐释他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时,也可以了解到他们的思想、观念、文化,以及对自然、宇宙的认知和理
阿兹特克人的历史长久以来不断地吸引着世人的目光,从16世纪最初的殖民者撰写的书面材料到21世纪的电影和书籍,对阿兹特克人的描绘数不胜数,但大多基于西班牙语文献和考古发掘成果,原住民始终是沉默的被动的客体。 美国优秀的历史学教授卡米拉 汤森决心打破这种局面,她尝试研究了所有留存至今的纳瓦语编年史,前所未有地替美索亚美利加原住民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从他们关于五个太阳纪的起源神话到西班牙征服后第三代人的亲身经历,汤森完整重构并精彩讲述了 真实的 阿兹特克人的故事。
在中国各民族的空间布局中,海南岛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海南岛背靠大陆,面向大海,与南中国海区域天然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无论地理上还是文化上海南岛都属于中国大陆文化的边陲,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 岛屿文化 形态。不管历史时期还是现代社会,海南岛都保留了很多大陆文化的印记,与大陆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对海南岛的民族及其文化的研究和理解应通过梳理不同历史时期族群间的交往方式和互动往来,充分重视文化和社会网络的复杂性。海南岛以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在区域研究的视角下具有巨大的讨论空间。作为一个文化发展较为晚近的岛屿,其文化的外源性十分突出,即在黎族本底文化的基础上,由汉、苗、回、疍家等民族或族群文化,以及近代华侨文化、农垦文化、西方文化等多种文化长期相互碰撞、整合生成
本书是一本深入探讨传统村落保护与创新发展的专著。首先,本书介绍了传统村落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以及其分类与特征,进而探讨了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与形态,以及在新时代中的价值。其次,本书介绍了传统村落保护与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包括相关法律法规、可持续发展理论、文化生态学理论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等。本书通过多学科融合的研究视角,从设计艺术学和环境设计专业的角度,系统地探讨了传统村落保护与创新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为相关领域的学者、设计师和决策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这是一部专门研究云南普洱茶的专著。他的重要贡献在于厘清了复杂的普洱茶历史渊源和产地不同的区别,深刻地阐明了图腾与艺术的关系,学者专门研究图腾文化的著作并不多见, 是一部 开拓性专著。 目前石昆牧本人微博粉丝数量超过18万人,并在一直播等新媒体致力推广,行业中影响巨大。
《民族与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理论大家、英国社会人类学家欧内斯特·盖尔纳的代表作品,也是民族主义研究领域的经典。英文版于1983年 出版后,经多次再版,被译为20多种语言,与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霍布斯鲍姆等人的《传统的发明》共同被认为是民族主义研究中现代主义方法的代表性著作,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力。 本书从社会根源来阐释民族主义,认为民族主义的社会根源在工业社会组织中。盖尔纳教授认为,一个以富裕和经济增长为目标的社会,依赖于创新、职业流动、大众传媒、全民识字和共同的、标准的习语教育,在这样的社会中,人的身份是由文化决定的,所有这些都改变了文化与 之间的关系。社会的运行依靠 的教育体系,这个体系与某种文化联系在一起,并受到与认同这种文化的 的保护。“一个 、一种文化”的原则要求文化
《节气:呢喃与喊叫》是著名作家谈正衡的*作品,全书共分四章,二十四部分,以对应二十四节气。书中通过对二十四节气更迭以及应时民俗还有美食的描述,串起的是对永远逝去的田园牧歌的追忆。另加入大量有关民俗、民风、民情的传说、掌故、典故,令读者读来生动有趣,又增长了知识。 海报:
本书集聚土族研究的高水平专家学者队伍,汇集 的学术研究成果,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表述形式,解读白族的历史源流、人文地理、文学艺术、经济生产、宗教信仰、社会民俗、工艺制作、民族旅游等方面内容。同时,通过新媒体技术,使传统图书与手机、平板电脑等有效结合,让读者在阅读时还能够欣赏到视频、音频等内容,使传统出版与互联网+结合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该书主要围绕着苗族银饰文化产业相关知识与调研进行阐述。全书分为四章:*章主要是对苗族银饰文化产业课题的提出及其意义进行阐述,定义了苗族银饰文化产业的内涵,明确了苗族银饰文化产业调查研究的目的,叙述了银饰艺术与苗族群体的依存关系。第二章是对苗族银饰的市场分布与制作工艺的调研,叙述了作者在黔东南、黔东、黔南及湘西实地调研的情况。第三章通过与工作人员、苗学专家、银匠通讯访谈以及文献收集、鉴别等多种研究方法对苗族银饰的文化与产业价值进行调查。第四章是对苗族银饰文化产业的现状分析与发展进行研究。本书认为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文化资源的丰富与否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密切相关。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是民族地区很宝贵的文化资源,开发这一民族特色工
本书以晚清民国的旗人及其文学为研究对象,将其置入政治、经济、社会、军事乃至靠前关系的关联性语境中,展开跨文化、历史与区域研究的对话;体察旗人在时代语境中经历的情感、思想、身份认同与美学追求的嬗变,阐发
风俗决不仅仅是裸露在社会生活表层的现象,它沟通着历史与现实、物质与观念、道德与法律,折射着中华五千年的沧桑变革。在中国社会风俗中,层累地堆积着中华民族的高度智慧、高超技艺和高尚品德。因此,中国社会风俗更能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通过它来把握一个民族的文化,显得更加直观而准确。了解中国社会风俗史,了解中国人在生活习俗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价值尺度、思维方式、道德标准、审美观念,明确它在面对现代化社会生活方面的优势和缺陷,不仅能自觉而有效地移风易俗,还能大大提高我们的道德水平和人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