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是一部北京民俗集锦,主要包括十大类分别岁时节令、婚丧嫁娶、交通民俗、居住民俗、商业民俗、民间娱乐、戏曲民俗、服装装饰、民间禁忌、饮食民俗。编者团队在民俗普查的基础上,综合所有古今民俗资料对北京地区的民俗进行了系统编写,书稿内容以近、现代民俗为主,也包括古代传统民俗;以良俗为主,对过时的落后民俗亦不回避。全面详细地记录了北京地区各类民俗的源流、活动形态、仪式、表演、传承情况及其社会功能、社会影响等等。
朱彝尊( 1629 — 1709 )字锡鬯,号竹垞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为有清一代少有的经史、考证、诗词、古文兼擅的博雅学者,被张之洞推为清代“第一博雅”。张宗楠说:“自宋迄今,诗文大家,代不乏人。求其无体不工,如吾郡朱太史竹垞,可称卓绝。”对于“清朝三百年之冠”这顶文坛桂冠来说,朱彝尊是当之无愧的。不过,仅此而言,还不能概括他的文化贡献。其实,他以等身的著作在许多文化领地建立了不可磨灭的丰碑。查慎行《曝书亭序》称朱彝尊 : “天资明睿,器识爽朗,于书无所不窥,于义无所不析。盖尝错综人物而比量之,其博物如张茂先,多识如虞秘监,淹通经术如陆德明、颜师古,熟精史乘如刘知几、刘原父兄弟,贯穿今古,明体而达用,如马鄱阳、郑浃漈、王浚仪,而乃济以班、马之才,运以欧、曾之法,故其为文取材富而
正月十五上元节又叫元宵节、灯节、春灯节。本书以清宫上元节节俗为研究对象。首先探讨了上元节的起源,以及历朝上元节俗及其演变。主体部分对清宫上元节节俗,含上元系列筵宴、上元系列诗创作、挂灯、灯戏表演、火戏(烟火)表演、杂戏表演等,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书末介绍了清代北京民间的上元习俗。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民俗文化全球化的状况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如何保护民俗资源的原生态,引导民俗健康发展?如何整合利用佛山丰富的民俗资源,包装出口,佛山发展第三产业?这是佛山建设“现代制造基地、产业服务中心、岭南文化名城和美丽富裕家园”的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佛山民俗文化》是一部记述佛山一百多年来存在的各种民间民俗事象的书。在编写过程中,编者尽可能做到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是读者深入了解佛山民俗文化的途径。
《宁波民俗与宁波人》分为七章:章,绪论;第二章,从务实走向开放——宁波的物质民俗;第三章,重规矩讲人情——宁波的社会民俗;第四章,沉重的社会心理——宁波的意识民俗;第五章,丰富多彩——宁波的岁时节日民俗;第六章,精巧生动——宁波的民间游艺民俗;第七章,活色生香——宁波口头语言民俗;附录,中国的吉普赛人——宁波堕民。
长沙是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极为丰富的人文和历史资源,且多有记述和研究。《长沙文史书丛》以人文、历史、风俗民情、名胜古迹等为题,梳理、汇集、整合了反映长沙悠久历史和厚重文化的文章,共5辑28卷,是了解和研究长沙乃至湖南历史与文化的重要史料与读物。 《长沙传统风俗大观/长沙文史书丛》分别记录长沙传统节日风俗,行业风俗,衣食住行医药风俗,婚姻、生育、寿诞、丧葬、礼仪等社会风俗,乡土语言、民间传说、民间歌舞、民间戏曲、民间工艺美术、休闲娱乐等乡土文化风俗。
羌族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羌人羌舞羌习俗》是继《羌碉羌绣羌民居》之后作者又一表现羌族题材的摄影集,旨在让读者进一步了解这一古老民族的历史文化及独特的风俗习惯,进一步促进羌族地区文化经济的发展。
《天津花会》重点介绍天津法鼓、传统舞狮、津门杠箱、传统舞龙、卫派摔跤、汉沽飞镲、津门宝辇、阵图秧歌、津门重阁、津门弓刀、武清飞叉、静海蹬竿、卫派高跷、清平竹马、同乐花鼓、津门中幡、形意拳术、津门武术、津门秧歌等种类的花会项目,用文字、图片等分别记述了各种花会的起源、表演形式、艺术特点、使用道具、乐器及曲谱等。还有手绘的天津花会长卷《沽上民戏图》,生动地展现了二十多种门类、五十余道花会多姿多彩的表演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