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是一部北京民俗集锦,主要包括十大类分别岁时节令、婚丧嫁娶、交通民俗、居住民俗、商业民俗、民间娱乐、戏曲民俗、服装装饰、民间禁忌、饮食民俗。编者团队在民俗普查的基础上,综合所有古今民俗资料对北京地区的民俗进行了系统编写,书稿内容以近、现代民俗为主,也包括古代传统民俗;以良俗为主,对过时的落后民俗亦不回避。全面详细地记录了北京地区各类民俗的源流、活动形态、仪式、表演、传承情况及其社会功能、社会影响等等。
本书收录《古观人法》《神相全编》《相法十六篇》 《鉴辨小言》 《神相铁关刀》《白鹤仙数相法》 等六部作品。其中《神相全编》卷帙宏富,广采诸家,内容详备,堪当中国古典相人术集大成之作品。此书明清时流传较广,《麻衣相法》《统会诸家相法》等皆据其剪裁而成。《古观人法》与《鉴辨小言》短小精悍、眉目清朗,为文人相法之代表作品。其中《鉴辨小言》又名《冰鉴》,在近现代颇具影响力。《相法十六篇》《神相铁关刀》《白鹤仙数相法》三书文辞简易,实操性强,为术士相法之代表作品。本书搜集诸多版本,对所选作品进行了精心点校,供相法研究者和爱好者参考。
本书收录有《人物志》、敦煌本《相书》三种、《月波洞中记》、《玉管照神局》、《太清神鉴》、《人伦大统赋》、《照胆经》、《相儿经》、《神相全编》等十一种作品。所收录作品上起三国,下至明清,时间范围广、代表性强,基本可反映出中国古代相人术的发展脉络。本书搜罗众多版本,广采诸家研究成果,对《人物志》等影响较大、版本较多的作品,进行了重新点校,以期为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相对完备的文本。
这是一部集日历与诗画型 中国文化史 于一体的国学手册。 本书不仅是一册日历,还是一部简明的诗画型 中国文化史 ,是国学、民俗、诗画之荟萃。它让读者穿越时间隧道,翱翔历史天空,神游文化故园。 古代绘画、民俗和诗词等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内容均为国学所统摄。这个册子是面向广大读者的普及读物,选编这些内容为的是帮助读者从多方面、多角度感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启发读者认识到国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国学的兴趣。 这些诗词、绘画中含有大量的典故,可以帮助我们追昔抚今、鉴往知来;指导我们的人生以及如何处世与持家。
本书系大型礼学文献集成“中华礼藏”之一种,为礼俗卷第四册,包括李一楫《月令采奇》、戴羲《养余月令》、程羽文《一岁芳华》、瞿祐《一岁芳华》、李泰《四时气候集解》、洪常《岁时节气集解》、陈三谟《岁序总考全集》,共七种,体例精当,内容丰富。礼俗者,礼仪之于风俗也,乃言指民间习惯形成的具备礼仪特点的习俗。本书整理多种古代岁时民俗类著作,对研究传统月令和中国各种传统民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为当代的礼俗研究提供了基础文献,较有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
《颜氏家训》七卷,据上海图书馆藏叶景葵旧藏清卢文弨抱经堂刻本影印。书前有叶景葵跋语。 这个版本由于有赵曦明、卢文弨的校注,学术价值较高,是清代中期以来的通行本。王利器先生撰《颜氏家训集解》、黄永年先生撰《颜氏家训选译》均以此本为底本。 《颜氏家训》是古今家训之祖,内容广博,文采斐然。作者颜之推在南北朝时期颠沛流离,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又知识广博,将其一生的见闻、学识,凝练到《颜氏家训》中。在那个不确定的年代,为了家族的存续,通过家训向家族子弟传递着殷殷教诲。其中传达的历史知识、人生智慧,对于今天的人仍有启发意义。
本书除收录《管氏地理指蒙》外,还收录《青乌先生葬经》《葬书》《古本葬经》《郭氏葬经删定》《葬经笺注》《葬经校注》《撼龙经》《疑龙经》《葬法倒杖》《青囊序》《青囊奥语》《天玉经》《雪心赋句解》《卜氏雪心赋删定》《青囊海角经》等十五种。 本书为“中华礼藏·礼术卷·堪舆之属”之一种。主要收录的是题名汉代至明代的传世地理术书,其中不乏托名之作,如托名汉代青乌先生、晋代郭璞、唐代杨筠松等。以《葬书》《管氏地理指蒙》《青囊海角经》《撼龙经》等为代表的流传较广的文本,则广收异本加以点校。而《郭氏葬经删定》《葬经校注》《葬经笺注》《雪心赋句解》《卜氏雪心赋删定》等系首次整理刊布的作品。期望能进一步为读者查阅、利用地理术书提供较为便利、可靠的点校本。
内容简介 《周易兼义》九卷,以国家图书馆藏卢文弨批校本《周易兼义》为底本进行影印,全彩印刷。这个批校本有三种颜色的批校,以彩图的形式向学界披露。 卢文弨所批底本为汲古阁刻本《周易兼义》。卢文弨对《周易》的校勘在《十三经》校勘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于阮元及后世的《周易》校勘、编印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其校勘成果和学术观点主要反映在这个批校本中。 《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主干典籍,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核心载体之一,对于理解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对《周易》的校勘、整理以及相关资料的披露,是对《周易》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础。 丛书简介 《卢校丛编》从清代校勘家卢文弨所校刊刻或校勘的古籍中,选取校勘质量高、市场需求量较大的品种,陆续影印出版
本书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的精选本。丝绸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发明创造之一。在丰富的实物遗存中,丝绸为我们留下了极好的设计素材,成为我们传承和创新的源泉。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包括汉唐卷、辽宋卷、金元卷、小件绣品卷、装裱锦绫卷、少数民族卷、暗花卷、锦绣卷、绒毯卷、图像卷。本书精选了每一卷的精华部分,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完美展现丝绸与艺术的结合。本书的意义在于加强高新技术与织造、染印、刺绣等中国传统工艺的有机结合,研究建立文化艺术品知识数据库,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优化与升级,在传承民族传统工艺特色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让古老的丝绸焕发新的生命力。
无
中国民俗是一块色彩斑斓的瑰宝是世界公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民俗史》丛书是一套普及民俗知识、增添生活趣味、开拓审美视野的大型文化读物。它从不同的方面展示了中国民俗的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描绘了一幅五彩缤纷的民俗风情画卷。是一套普及民俗知识、增添生活趣味、开拓审美视野的大型文化读物。本书为《中国民俗史》之明清卷。从民俗学的角度,对明清时期的民俗事象进行系统的清理。为读者展示绚丽的明清民俗画卷。
本书是“十三五” 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出版基金项目“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的一种。由两本译著合成。其中何乐益的《中国的风俗》(Folkways in China,1929)按农历时间顺序,记载了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的岁时节俗,还穿插了玉皇大帝、临水夫人、观音、文昌帝君、吕洞宾、妈祖、关羽等民间神灵在诞辰时祭祀活动,以及官方 的立春鞭春牛、东岳大帝诞、城隍诞、八蜡、腊祭、驱傩、祭天等祭祀典礼。裴丽珠、米托发诺的《岁时》(The Moon Year:A record of Chinese Customs and Festival,1927)前三章介绍了中国历法、中国的众神以及传统时期的国家祭典,然后以月份为序,从十二月开始,分十二章描述中国人的日常信仰实践和岁时节日活动。
如果黑格尔关于“哲学就是哲学史”以及马克思关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命题依然有效,那么民俗学的学术史与学科理论就是同一件事情的两面。现代学科的基础理论,无不回答了学科在起源时(处)所萌发的基本问题(或者说学科问题造就了学科本身),以此,学科理论与学科问题也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情。 吕微著的《民俗学--一门伟大的学科》用以反思、表述民俗学基本问题的当下路径,始于学术与政治的“外在性”学术史关系,而终于学术自身的“内在性”原则(即学科理论对学科问题的回答),从而揭示(解构)了学术史对学科问题的遮蔽(民俗学的理论理性对实践理性的僭越),并达成了对民俗学起源(原则)的重新理解和解释。但是,在理论上对民俗学基本原则的重构,一方面证明了民俗学的观念性实践本质;另一方面,经过重新奠基(
《清华国学》由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办,力求跟踪清华及国内外其他高校、研究机构的研究动态,刊发国学研究的*文章,阐释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持续关注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本辑是第三辑,共有 清华国学 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 *新诠 思想与文化 近现代国学研究 书评 六个栏目。
陈荆鸿先生雅人深致,文史渊冲,深研明、清、民国岭南人物及文献。以表彰晚明志士,萃力尤多,名重一时;又于岭南人物、艺林遗闻以及山川形胜风尚习俗,品藻月旦,摭忆掇拾,著述甚丰。 《蕴庐文萃》将荆鸿先生的名作《艺文丛稿》和《海桑忆语》中与广东历史文化相关的文史随笔,按题材分类,选辑为十册。本书作为其中一册,主要介绍了岭南文化中的风物与风俗传说。
玉器是先秦时期重要的身份标志,玉器的使用则是当时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汇集了作者多年来对史前和夏商周三代玉器及用玉制度的研究成果,分“玉之辨”“玉之用”“玉之埋”和“玉之史”四个主题,从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和考古材料三个维度,对当时的玉器和玉文化等诸方面做出了具有深度的综合考察,希望由此揭示中国早期玉器所蕴含的礼制传统和政治文化内涵。作者亲身参与了多处重要先秦遗址的考古发掘资料,在此基础上有机结合文献记载,因此对先秦玉器与玉文化得出了确实而透彻的认识。
本书共整理古籍十三种,其中《周易》为源,《焦氏易林》《京氏易传》《易洞林》《易占(一) P2482VD 》《易占(二) P2832A 》《易占(三) S4863 》《易占(四)浙敦 131 》《易占(五)北大 D197 》《火珠林》《周易古占法》《易学启蒙》《增注周易神应六亲百章海底眼》十二种为流,基本涵盖元以前历代重要纳甲筮法著作。纳甲筮法是《周易》筮法中影响zuida的一种,研究者历代不乏其人,故本次相关著作的解集整理,对于人们了解认识纳甲筮法,进而批判继承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是一本以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举办的“金代山西戏曲砖雕艺术展”展览中相关展品介绍为主的图录。书中选取了金代山西戏曲砖雕中极具代表性的几种题材的砖雕作品,器物雕刻精美,工艺精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图录共分为鉴赏篇与论文篇两大部分。其中鉴赏篇又分为:散乐百戏,世俗生活;戏剧世相,粉墨百态;“戏”行教化,以“孝”维道;生死同乐,人生戏梦四个部分。每件器物以图片展示为主,辅以文字说明,生动形象。论述篇包含了六篇文章,分别从政治文化、宗教文化、墓葬文化等几个方面来展示金代文化。每篇文章论述主题均不相同,但又都是取材于砖雕作品,是目前市场中为数不多的全面反映金代文化的书。
《事死如生》是一位当代艺术创作者和艺术教育者关于当代中国乡村社会民艺知识和生活状态的田野考察著作。 历时三年,六次,八十七天,作者以纸扎民艺作为关键词预设关涉观念、技术和功能的核心问题,对周边山东曹县十四个县镇乡村的二十六位当事人进行了四十六人次不设防的闲谈。以人类学田野考察工作的自觉,日记形式平实记录田野式访谈发生前后和间隙中自己作为外来研究者的观察、自省和思考。 作者在出色完成纸扎民艺知识的考察、搜集和记录,填补学术空白之外,还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乡村生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极为生动可信的田野考察手记。
歌仔册,又称歌仔簿,是闽南方言说唱 歌仔 和通俗歌谣的底本,主要流行于闽台地区及东南亚华人圈,早在清中叶就已盛行,直至今日仍以活态文化流传于海峡两岸。 本书收录清代书坊出版的一百六十二种歌仔册文献,分为长篇叙事、短篇歌谣和民间戏本三大类。在编撰体例上,每页分作三列,以繁体横排的形式标点整理,并据别本作校勘,每篇文前冠以解题,文后列出校记。凡有多种版本存世者,取较早或完整者为底本,余者作为参校本。书前冠以长篇序言,对闽台歌仔册的发展脉络及收藏情况作系统性梳理。书后列附录,就所收文本部分方言字词作简释,以便读者了解利用。 本书是中国第一部歌仔册全面汇集整理之作,希望以此推动闽台说唱文学研究的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