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视角,在分析了国家形象的基本内涵以及当前中国国家形象认知困境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符号尤其是文化符号在传播信息、形成共识、建构身份、塑造形象中的重要作用,具体提出了当前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中文化符号的价值取向、选择原则和传播策略。
《新闻的未来》为作者获奖专著《新闻业的救赎》的姐妹篇。作为新闻专业性和公共性的信奉者、研究者和诉说者,作者在这部新著中,超越新闻业本身的救赎,深入讨论了媒介化和 后真相 语境下新闻与社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困境,以及新闻作为公共服务体制存在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并通过解析科技革命、社会现实和新闻理想之间的复杂关系与冲突,思考和把握新闻的未来脉络与前景。 全书围绕两大主题展开,即新闻的智商(原则与理论)和情商(形式与风格),话题包括新闻荒漠化的原因与后果、数字新闻乌托邦的幻灭、新闻的感性回归、智能新闻与公共性等。 该书秉承作者一贯的 理性思考、感性表达 的学术理念和行文风格,前后兼及,中西并包,文笔隽永,潇洒自如,使坚硬的理论变得敏感和柔软,风趣幽默而不失严谨深刻。
南宁三中校区历史悠久,校园内草木繁茂,芳华相继,令人流连忘返。高大而挺拔的乔木、孤植或丛生的灌木、绵延且蜿蜒的藤本植物、低矮且柔软的草本植物 每一种植物,都见证着南宁三中的发展,每一位师生都是植物的栽培者、学校的建设者。植物在岁月的轮回里见证了三中师生的成长,成为校园记忆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草木尽欲言》收录南宁三中校园内的代表植物,通过对植物的知识介绍、诗文赏析、故事讲述等,让读者从三中的植物中,读到三中背后的文化蕴含,搭建一个从科学到文化、从自然到人文、从物象到情感的桥梁,同时,书中还配有植物照片和手绘图片,向外界展现一个立体多彩的、具有人文关怀的广西百年名校风采。
本书在介绍人才评价咨询服务的概念、意义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人才评价咨询需求分析,人才竞争力指标的选择,人才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构建,人才评价咨询服务模型的构建以及北京大学图书馆开展人才评价服务的具体案例等内容,并讨论了目前开展人才评价咨询服务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建议。
苏州拥有苏州古典园林(9个园林)、中国大运河苏州段(4个河道7个景点)两项世界物质文化遗产,拥有中国昆曲、中国古琴、苏州端午、宋锦、缂丝、香山帮、碧螺春制作技艺等7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遗产和人类非遗的图谱上,苏州独占9席,是 世界遗产点 多的城市。 本书是以非虚构的体例和叙述基调,通过深入采访大量的非遗传承人、文化工作者,结合个体体验而创作完成的一册多维度、立体系统呈现苏州在世界遗产和人类非遗的独特魅力的作品。
科学文化与技术文化相辅相成,为加快推进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本书将科技文化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在科技馆场域中的表征、呈现与传播,研究科技馆展厅、展项研发中对科技文化内涵的挖掘、展出后对科技文化内涵的传播等多种科技展览叙事与科技文化之间的渗透与互动,从历时维度和共时维度探讨科技馆视域下科技文化的演变与呈现,将科普研究与科技文化、科技哲学等学科的研究相关联,开拓科普研究的新境界。本书内容包括:*章、科技文化的可能向度;第二章、技术文化与展项叙事;第三章、创客文化与展项建设;第四章、文化心理与展项设计;第五章、科幻文化与科普展项;第六章、奥本海默科技馆哲学;第七章、儿童科技馆发展简史;等。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也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而在语言系统中,词汇又是敏感的要素,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首先体现在词汇上。近些年,我国的语言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新词新语、网络词语、流行语层出不穷。这些词语的产生与传播背后都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等层面,几乎每个词都有其特定的来历。本书主要对汉语中的字母词、网络词语、网络流行语进行分析,对相关的语言实践问题进行讨论,并从大众传播层面进行阐释。本书既是有关语言学术问题的探讨,也是大众媒介语言实践的呈现;既可作为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普通人的阅读文本,具有较强的可读性,面向比较广泛的读者群体。
本书结合国有企业工作实际,系统阐述了政务信息的概念、特点、作用、开发运用等各方面内容,重点对政务信息的写作技巧和经验进行了介绍,内容深入浅出、易于理解,案例、模板丰富具体,可操作性强,可供国有企业相关工作人员参考。
1950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图书馆借推行分馆制的契机,在人文、社会科学、科学技术及教育四个分馆开始聘用学科馆员,因此,成为美国也是世界上代表性开展学科馆员服务的大学图书馆。我国高校图书馆探索学科馆员制度大约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末,不过,直到2007年之前,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基本以照搬国外学科馆员制度的经验和做法为主,缺乏中国特色与本土化创新,未能深入理解并凝练学科化服务的意义和内涵。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早在1993年就意识到学科馆员制度是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发展之路,相继召开研讨会探讨学科化服务的可行性,并在2003年末,推出学科咨询馆员制度,至2008年,以闵行校区的新图书馆落成为契机,对原本舶来品的学科馆员制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全新设计和本土化创新改造,形成了以IC2创新服务模式为核心的泛学科化
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作为科研支持的重地,如何更好的为科研人员提供更精深的资源和更精准的服务,是大学图书馆面临的大课题。学科前沿研制可以说是大数据背景下图书馆服务的深化和拓展。本书介绍了高校图书馆学科前沿研制的背景、方法、工具、可供选择的数据源以及学科前沿研制的流程,以期为图书馆研究支持服务的发展提供思路和参考。
“故宫是我国现存规模 、 完整的宫殿建筑群,它初步建成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之后不断维修改建,集历代宫殿建筑之大成。” “在修建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严格形制的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它由瓦、木、土、石、油漆、彩画、镶嵌等各种技艺组成。故宫整体为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约961米,东西宽约753米,总面积约72万平方米。城池四角各有一座精巧的十字脊角楼,俗称‘九梁十八柱七十二脊’。” “到了!这里就是圜球坛了,是古代皇帝冬至举行祀天大典的场所。” “圜丘坛是一座三层高的露天圆台。圜丘在建筑设计中反复使用9及其倍数,如每层有9级台阶。 ” “圜丘顶层中心的圆形石板叫作‘天心石’,天心石周围环砌了9块扇形石板,依次递增直至‘九九’八十一块,寓意‘九重天’。这样算的话,顶层有9环,中层从
本书以 传统文化育人为出发点,系统总结以四川外国语大学为代表的高校利用 传统文化进行人才培养的做法与成果,将传承 传统文化贯穿到教学实践当中。主要内容是: 章国学经典涵养人文底蕴、第二章课程指向培育理想人格、第三章文化传播追寻大同梦想、第四章双创平台锻造实践能力、专题:用中华 传统文化育人的特色实践。立足单位特点强化品牌建设,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性、示范性。围绕“ 传统文化育人”主题,将“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与“立德树人(即育人)”紧密衔接,在将“ 传统文化”内涵如何转换为“育人”路径上做足文章,真正体现“以文化人”的实践成效。本册图书是图文并茂的通俗理论读物,争取上能“顶天”(文化理论)又能“立地”(育人实践),力争代表新时期四川外国语大学乃至重庆高校、甚至中国高校优秀传统文
本书基于现代性的视角,综合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对教育学知识的科学化问题进行了探讨。全书从对教育学知识科学化基本概念与外在表征的澄清出发,阐明何谓教育学知识、何谓教育学知识科学化等问题,进而对教
《点苍山人诗钞》共收诗1300余首。其中反映当时农村现实,同情农民疾苦,描绘南方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和边疆地区奇丽风光的诗占有突出地位。这些诗语言朴质,感情沉挚,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特点。此集对研究回族文学创作和了解当时社会现实以及南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风俗民情,地理景观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书以民国四年本《点苍山人诗钞》(其以清嘉庆二十三年刻本《点苍山人诗钞》为底本)为底本,并结合民国三年本《点苍山人诗钞》及《续修四库全书》《国朝诗人征略》《清人诗文集稿本》和《滇南丛书》等文献资料所收录的诗作为参校,在结合沙琛诗歌内容、作者自注和前后序跋的基础上,对《点苍山人诗钞》中的疑难穿凿附会、典故、引语、化用前人诗句、史实等进行了标点、校订、注释等整理工作。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的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可以促进彼此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为此,《漫谈东西:节日篇》(英文)一书以漫画形式,通过孔老师和小马可两个漫画人物对话,围绕东西方各大节日起源、庆祝仪式等方面的异同以及彼此之间的交流互鉴进行生动有趣的介绍和解读,图文并茂地展现人类多元化的智慧、丰富的情感追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以期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贾乃鼎、冯守仁著的《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教材)》是针对我国基层群众文化队伍和骨干力量的实际情况,参照全国现有的群众文化设施和当前群众文化活动的平均运作水平编写的应用性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均是在群众文化活动操作当中经常运用的 基础的知识,因此作者将相关理论进行简化,采用通俗的语言进行表述,尽量满足全国各地大多数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的需要。 讲义共分五章二十九节,分别从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特征、规律;活动的创意和策划;活动的设计和布局;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活动方案的编写等与群众文化活动有关的各个方面,进行较系统的论述,力求从活动的创意理念和运作方式等3-面,为广大基层人员的实际操作提供帮助。
本书是以泰山文化(区域文化)为主题,以弘扬 传统文化为宗旨的一部人文社科普及类著作,精选作者持续十年所撰文章分类萃编而成。内容分为七类:一是“造化神秀”,语出杜甫《望岳》“造化钟神秀”诗句,主要收录有关泰山区域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的文章。二是“显闻秘辛”,收录意义重大或鲜为人知的事件、故事、传说等。三是“达人小角”,包括古今泰山的大小人物。四是“风物民生”,收录泰山地区风俗民情、文物古迹、地方特产之类文章。五是“猫眼窥世”,主要包含古今联系比较密切且具有修身、养性、处世借鉴价值的文章。六是“飞镝鸣处”,涉及不同观点的争鸣性文章,主要针对历史文化范围内的学术问题。七是“饕餮美文”,收录少部分文学艺术类原文,以古文写作为主。
本选题为“西南大学对口支援昌宁县脱贫攻坚之文化帮扶成果丛书”系列之一,是西南大学对口支援云南昌宁县在湾甸傣族自治乡文化扶贫的纪实。西南大学师生二十多人跨越一千多公里深耕三十多天从“撰写一本民族志、支持一个研究会、拍摄一张全家福、策划一支舞蹈队、规划一个民族公园、帮扶一个傣家学生”的“六个一”系列活动 献智慧与力量。湾甸,古称“勐哑”,傣语。勐,有“坝子”之意。湾甸地处云南保山的一个坝子内,物产丰富,人地和谐,书名“日照坝上”寓意党的光辉映照在边远傣乡,文化扶贫将带来长久的深刻影响。
心斋为阳明高弟,开创了影响巨大的泰州学派。梁漱溟先生曾言:“阳明之门尽多高明之士,而泰州一派尤觉气象非凡。”泰州阳明学不但深入心性,而且躬行实践,门下不乏樵夫、农民、陶匠之辈,可谓以平凡世界为道场,弘传心学的辉光。 本书源于作者在江苏东台面对广大市民的系列讲座。在本书中,作者不但将自己对儒家心性学的切身领会凝聚为穿透文本的创见,而且将高妙的心性道理拉回地面,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彼此印证,化本体为“现代工夫”,重新焕发了儒学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