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聚焦民国时期汉藏佛教界文化交流活动的历史过往,阐释汉藏佛教界的内在动力与行动思考,感悟汉藏佛教界寻求推进文化交流的不懈与不舍,洞悉汉藏佛教界文化相惜、身份相依的凝视与守望,解读民国时期文化交流政策的适应与困境。
本书分做五编,探讨汉唐丝绸之路的走向,丝绸之路与某些区域或城镇的关系;研究通过丝绸之路的东西文化交流,包括中国与波斯、大食(阿拉伯)、印度、朝鲜半岛、日本的文化交往。作者利用对西域出土文书的谙熟,致力于探讨汉文典籍向西域地区的传播,这是前人比较忽略的丝绸之路研究的重要内涵。另外,作者还利用考古、美术、文献材料,研究了西方物质文明和宗教文化如何沿丝绸之路向东方传播,以及他们的传播者——粟特商人、于阗使者、景教徒,并以此为基础进而讨论了丝绸之路上的宗教文化的并存现象。
《纽带:东学西鉴四百年》以梳理海外汉学(中国学)的生命历程为主,通过对四百年汉学家与中国的交往以及对他们的命运的生动刻画,描摹出汉学(中国学)的产生、发展和变异的宏大历史图景。《纽带:东学西鉴四百年》共分为八章,脱胎于文化纪录片《纽带》,云集了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80余位专家学者的思想精粹,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直面汉学(中国学)这门“高冷”学问的前世今生。在过去几个世纪里,不同文明在西去东来的道路上相遇、相融,而汉学恰似一条纽带,它以独特的方式连接着中国与世界。
作为人类社会演进的指示器,休闲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发展全面转型、民生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休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本书的两位作者分别从跨文化视角出发,通过学术对谈的方式,探讨休闲理论,剖析休闲现实,尤其是中西方在休闲意识和休闲行为的异同,以期为理解和促进中国的休闲发展提供重要的学术解释和理论指引。
由孔文、颜榴红主编的这本《中西文化概况》共分九章,分别从地理、历史、教育、文学、艺术、习俗、礼仪等方面对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精炼的介绍。每章后都附有词汇表,以方便学习者自学。 本书不仅可作为高等院校中英文化教材,也适用于广大涉外工作人员、英语教师和英语学习者。
“银幕里的中国”,是内政外交等宏阔视野下的中国,也是碗里的一片肉、记忆里的一首歌、藏羚羊的一次迁徙,还有大山里的孩子、湄公河上的一次拯救…… 从1978到2018,每年一部电影好似时光机,带我们去回溯40年来银幕内外那些难忘的瞬间。光影与回忆交织的,是4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成就,也是一朵朵奔腾着的小小浪花心中的中国。
本书是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中心依据目前文化产业发展态势与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集合专家的力量编写的一本文化产业专业学生使用的专业教材。本书共分为七章,章为文化产业概念的历史演变,第二章为文化产业的特征与分类,第三章为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第四章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第五章为文化消费引导,第六章为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第七章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七章内容环环相扣,分别从历史到现实,从宏观到微观,为读者展现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全貌。
《中心与边缘:东亚文明的互动与传播》一书分上下篇:上篇除篇概论和最后两篇讨论明末清初学者译经以及韩国汉文小说外,中间主要五篇涉及的都是发生在中国和安南/越南之间的历史与文化现象;下篇除了篇从郑和下西洋开始讨论中国和东南亚的文化联系和最后三篇介绍当代新加坡的儒学教育海外华人的儒家思想,中间四篇讨论的是受到中国影响的新加坡华人世界有关文武、城隍、孔庙、妈祖的信仰。
本书阐述了阅读是一种责任。这是一种主张,也是一种态度。主张是学术上的,立足于学术或学理上的阐述,目的是在学理上说清楚、道明白;态度是行动上的,目的是让学术道理不断转化为阅读的动力,让阅读成为一种人生态度,让阅读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很终让阅读成为一种文化,浑然于民族国家和人类的精神中。以文化人是人类永恒的使命,是丝毫不能松懈,时刻不能间断的使命,因为这是一项艰巨的事业。读者可以从本书中感受到阅读是人类的天职,这个神圣的职责却必须由每个人来承担。一般人可能认为说责任很沉重,不愿意把阅读与责任联系在一起,因为人们似乎很崇尚轻松的阅读。在我看来,阅读可以是很愉快的事,但它绝不轻松。而另一方面,尽管承担责任在有的人看来显得沉重,但它仍然可以是幸福和荣耀的源泉。尽责是幸福的,幸福源自于吸
《留学与跨文化能力——跨文化学习过程实例分析》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博士、讲师史笑艳编著,是部对留德中国德语专业交换生的跨文化能力进行多维整体性描述的专著。 作者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收集和分析资料,从留德学生在跨文化语境中学习和生活的经历出发,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对其跨文化能力的具体表现和发展变化进行了分析。本书有严密清晰的理论作为支撑,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结合独特的跨文化视角,在大量真实案例的采访总结的基础上,为读者展现了一副严密、科学、视角新颖的德国留学生活图景。虽为学术专著,却并不晦涩难懂。 本书丰富的真实案例和研究一方面可以对即将赴德留学的同学起到借鉴作用,帮助他们在德国更加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另一方面可以为中国德语专业的教师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实证素材,在全面了
自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地球村”就逐渐由一个概念变为现实。 随着不同文化的交往日益密切,文化冲突也日益频繁发生。小到人际沟通中的误会,大到国家之间兵戈相见,某种程度上都与缺乏跨文化交流的知识和技能有关。因此,如何更好地实现对外文化交流,就成了一个日益重要的课题。 而今,中国正在不断加快融入世界的步伐。对于中国人来说,学会如何与外国人交流还远远不够,理解外国人的思维方式,从而达到更好的沟通目的,已经成为了一项极其重要的技能。 本书以清晰而直观的图解方式介绍跨文化交流学,阅读起来非常轻松。对于只是想了解相关知识,而不是要进行学术研究的读者来说,这样的读本无疑是最理想的选择。
中和韶乐是历代宫廷举行祭祀及宴享等重要活动时所使用的音乐,融礼、乐、歌、舞为一体。天坛公园每年春节都会进行祭天乐舞表演,从服装、舞具到仪程,全部按史书记载原套模仿演出,演出场面十分华丽壮观。《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中和韶乐》通过中华礼乐发展、每个朝代雅乐演奏场所、正音的教化功能、乐器和史籍的考证、音乐人物音乐时间的介绍等,向读者展示中和韶乐作为中国历代宫廷音乐瑰宝、世界音乐文化珍品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本书系统收录了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15年文化发展各方面的统计数据,以及其他重要历史年份的全国统计数据,是一部反映我国文化发展情况的综合性统计资料。内容共分七个部分:综合。图书馆业,群众文化业,艺术业,文化市场,文物业,教育、科技、动漫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