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键购物时代,书店是否还有必要?当传统书籍式微,书店如何才能存活下去? 本书是当代独立书店的标杆芝加哥神学院合作社书店的前执行董事杰夫 多伊奇写给书店的热烈赞歌。作者结合自己作为读者和书店经营者的经历,饱含激情地从空间、丰富性、价值、时间和社区等角度,展示了一家好书店所应该具有的品质。在作者看来,好书店的产品不是图书本身,而是为读者提供的独特浏览体验,让读者在书架间自由地徜徉、探索,享受思考的乐趣。在电子信息洪流的冲击下,好书店不仅能够存活下去,而且能实现其美好的愿景。本书不仅是对书店的赞美,更是对阅读和书籍的礼赞。它将激发读者对书店和阅读的热爱,并引发对书籍在现代社会中作用的思考。
在书店,与书相遇,与人相逢。每一家独具风格的书店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本书集资料性、欣赏性、实用性于一体,每一个书店故事的背后都是店主的一段人生。30位独立书店店主讲述他们的书店与人生故事,打开一家书店的大门,即可窥见人生百态。希望,这本书只是一个开端,期待有更多的书店,可以记录下属于自己的书店故事,留给自己,留给读者,也留给时间。每篇文章均附有书店的真实照片、开业时间、详细地址、书店格言等,图文并茂。
这是一本关于读书的随笔,作者在一篇篇隽永清新的随笔中向读者娓娓道来自己成长过程中与书发生的各种有趣的故事。读书是一项终身的事业,每个人在成长、学习、工作的不同阶段,都会面临不同的人生境遇,每个不同的阶段,读书的喜好和眼光也会发生变化,而每个阶段阅读过的经典书籍,都会变成人生思想的财富而受用终身。 读书既是一种兴趣,也是一项伟大的工作,人与书的那些亲密的互动,书的漫长历史中那些美妙的时刻和经典的心得,不同阅读方式带来的不同感受,在新的时代读书人的选择和坚持 这是一本让人重新回到 为书倾倒 的年代的小书,回味书本曾经带给我们的丰富的心灵世界,也让更多已经和最好的书籍疏离了的人们重新学会在书本中得到快乐和永恒。
还记得邂逅一家温暖的小书店时,那种怦然心动的感觉吗? 在东京和京都的大街小巷,安安静静地矗立着许多这样的书店—— 《生活手帖》总编松浦弥太郎亲自经营的COWBOOKS中目黑店;汇集世界各国艺术书籍的UTRECHT/NOWIDeA;以饮食为主题、像厨房般泛着沁人甜香的COOKCOOP;隐居深巷、只卖100本书,却让许多人慕名前往的森冈书店;如同寻宝般收集大量珍本的古书善行堂;虔诚关注心灵和精神世界的BOOKCLUBKAI;对自费出版的小小书册一视同仁敞开大门的摸索社…… 它们井然有序,洁净无尘,只等晨光悄然洒进刚刚开启的窗户,有缘之人吱呀一声推开门,一个美丽新世界就在眼前徐徐展开。
被称作“老三联人”的,是指在上世纪30年代前后就与书刊结缘的生活、读书、新知三店的出版人。 在战争烽火中,在白色恐怖下,他们出生入死,以笔当 ,追求真理,启迪民智,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为进步新闻出版业的创建和发展。付出了青春和生命。在中国的文化抗战历史中,他们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他们在晚年发挥的余热也令人敬佩。吉晓蓉主编的《书韵流长:老三联后人忆前辈(上下)》收入四十多位老三联后人对前辈的缅怀文章,对“老三联人”这个特殊文化群体中的个体,作了历史和生活细节的记录和描述。虽是一些侧面或点滴,但也勾勒出前辈们的个人命运、学养和个性,是可供研究的不可多得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