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的话 关于真正的台湾,你又了解多少? 这是我常常问大陆朋友的问题。 我明白,对于很多大陆朋友来说,台湾往往只是一个空洞的政治概念;大多数人并不清楚,台湾自1977年以后的30多年间究竞发生了什么?台湾普通民众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 其实,台湾那30年间的社会巨变,绝不亚于改革开放之后的大陆。 1975年蒋介石逝世后,台湾局势骤然微妙;蒋经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力排众议,强力发动台湾社会变革,直接推动了台湾的经济腾飞;接下来的几十年,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等政治人物粉墨登场,台湾社会风起云涌,每一个*普通的台湾人,都卷入其中,日常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30多年的社会巨变,也给我和我的家人,留下了许许多多令人难忘的欢笑与泪水。 本书从我出生的1977年写起,以一个台湾平民的视角,向您细述30多年间台湾社会的大
在创造历史的人当中,除政治家、士大夫、学者等大人物外,还有诸多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在中国的大门 全面地向世界打开之前,珠三角及澳门地区,作为与资本主义时代的西方 有着长达近三百年交往的地方,生活在这里的许多市井小人物,已经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与西方人有 广泛和深入的交往。他们为了谋生,以种种方式,从事着与西方人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的职业,让他们有需要也有机会从西方人那里学习一套新的知识、技能、词汇和语言,他们的世界与世界观,也随着数百年来发生的政治与社会变迁而有所改变。
本书是经济学家西蒙在斯坦福大学的三个讲座,分别探讨了:1.通过超凡模型、行为模型、直觉模型三个理性模型,以及情感对决策的影响,理解我们是怎么做决策的。 2.理性适应与生物自然选择之间的相似性,从时间维度理解理性决策。 3.由个人延伸到社会机构,有限理性对社会和政治机构决策的影响,从空间维度理解理性决策。 西蒙认为,理性它不能选择我们的 终目标,也不能调节我们追求 终目标上的单纯冲突,理性所能够做的,是帮我们 有效地实现目标。 作为20世纪全才式的学者,许多领域的读者都能从他的著作中受到启发。此书短短一百多页,就涉及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政治学、生物学、心理学、文学等学科。
曾国藩做事看起来慢,其实却是很快。因为这是扎扎实实的死功夫,不留隐患,日积月累,便无人可以超过。 曾国藩自幼读书就用笨功夫,不读懂上一句,绝不读下一句,一篇文章连读几十遍才勉强成诵,连躲在床底下的小偷,都忍不住钻出来替他背了一遍;当了翰林后,为了见上军机大臣穆彰阿一面,他天天写诗文呈送,一连被拒了13次,最后硬是把穆彰阿给感动了; 曾国藩做任何事都不投机取巧,打仗更是将这种“尚拙”的哲学发挥到了极点。 曾国藩打仗从没有用过锦囊妙计,而是信奉“结硬寨,打呆仗”,日日不断地垒墙挖沟、筹备火炮,绝不主动出击,直到把太平军困得人心惶惶、士气全无,再慢慢攻城,最终用四场胜仗解决了太平天国这个大患。 曾国藩深谙“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的道理:不走捷径、扎实、一步一个脚印,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1911年,清朝即将灭亡的那一年,华丽帝国的遮羞布下,满是能致它死地的痼疾和菌群。看似平静的表层下面,涌动着一股强大的、不可逆转的潮流:革命! 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高喊“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强烈呼吁改革。手无寸权的光绪帝,书生气的维新臣,赤手空拳地与老迈而阴奸的慈禧及其羽翼争斗。辛亥革命的枪声脆然一响,二百六十多年的大清龙旗,应声而落……无数坚忍不拔的革命士兵、知识分子,抛头颅,洒热血,以身殉志,以命酬国。“自立军”首领唐才常率先倒下;史坚如、吴樾、徐锡麟赤血横流;一生戎马倥偬的民族英雄赵尔丰,摇身一变成为成都“赵屠户”;袁世凯养敌自重,“篡夺”胜利果实……辛亥革命,是一首个人英雄主义的伟大史诗,也是一首民族主义的雄浑交响曲! 铁血华年,革命早夭。近百年的岁月已恍如云烟,
本书旨在从清代社会经济的背景考察江南学术共同体的演变过程。这一考据学赖以生存的江南学术共同体后为1850年爆发的太平天国战争摧毁。本书还着重关注了明清时期大运河沿岸的文化中心城市苏州、杭州、扬州、常州,力图从政区和地方史的视角展示考据学的崛起。与传统著作中俯拾即是的思想研究理路不同,本书 注重“哲学的框架”。 作者指出,18世纪晚期的中国历史,实际上是17世纪以来政治、学术变革的延续及其发展的 ,其影响甚至波及19世纪乃至20世纪。18世纪的历史是17世纪满族入关到19世纪西方入侵的漫长历史进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不应被孤立出来搁置一边。 本书是对有关这段历史的传统观点做出的进一步修订和检讨,是美国史学界研究中国史的一部承前启后的著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曾国藩做事看起来慢,其实却是快。因为这是扎扎实实的死功夫,不留隐患,日积月累,便无人可以超越。 曾国藩自幼读书就用笨功夫,不读懂上一句,绝不读下一句,一篇文章连读几十遍才勉强成诵,连躲在床底下的小偷,都忍不住钻出来替他背了一遍;当了翰林后,为了见上军机大臣穆彰阿一面,他天天写诗文呈送,一连被拒了13次,硬是把穆彰阿给感动了; 曾国藩做任何事都不投机取巧,打仗更是将这种 尚拙 的哲学发挥到了极致。 曾国藩打仗从没有用过锦囊妙计,而是信奉 结硬寨,打呆仗 ,日日不断地垒墙挖沟、筹备火炮,绝不主动出击,直到把太平军困得人心惶惶、士气全无,再慢慢攻城,用四场胜仗彻底解决了太平天国这个大患。 曾国藩深谙 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的道理:不走捷径、扎实彻底、一步一个脚
......
自1894年始,中国与日本发生了两次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日本崛起为帝国主义强国;1937—1945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浴血奋战,取得全胜之局,自此中日荣辱易位。这两次战争的原因、进行的经过、 的结果,以及它们对亚洲和世界全局所产生的影响都 不同。 本书辑录了唐德刚、吴相湘等史学大家关于两次中日战争的重要文章,其中唐德刚关于“汪精卫投敌始末”的系列长文首度在大陆结集出版,带读者在历史深处反思两次中日战争中中国之得失。
这是一个被称为“魔都”的城市,让无数人为之魂牵梦绕:汇丰银行大楼、中国银行大楼、沙逊大厦,在黄浦江左岸勾勒出 的城市轮廓;南京路上的霓虹,淮海路上的“香榭丽舍大道”,一步步见证它从小县城发展成 性大都市的沧桑巨变;石库门、亭子间、公摊水电的老房子…… “覅多管闲事”与“按规矩办事”是在这里 能节省精力、减少矛盾的处世之道;假领头、咖啡、海派西餐……这里的人对品质生活的追求从未停止。 这就是上海,让你眼花缭乱,让你常有惊喜,也让你见怪不怪。 上海之所以成为“上海”,是传统的意外,也是边缘的突破。跟随这本书走进上海,感受它的幸运和宿命,体会它的浪漫和市侩,观察它的蓬勃和阴影,从不同的侧面和具体的细节中,理解这样一座不太 但又追求 的城市有着怎样的过去,经历着怎样的现在,追求着怎样的未
????《读史求实:中国现代史读史札记》共收录了作者杨奎松12篇读史文字,分为三编,从“读史”、“讨论”、“评论”三个角度对中国现代史进行了分层式的解读。“读史”是作者对中国革命史中一些富有争议性的事件和过程的看法,“讨论”是作者回应其他学者对其的质疑,“评论”是作者对一些所谓的“历史学著作”的个性评价。?
这里的文字和故事 透过百千年历史的雾 和你酣畅说话 对酒当歌!大师李国文谈历史,长见闻宽视野。首次精装成套出版,配以精美藏书票,与众不同、品味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