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叙述自宋太祖统一全国至元灭南宋期间的历史,涉及两宋、西夏、辽、金等政权的重要历史和人物。作者以 讲史 的形式,叙述了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澶渊之盟、靖康之变等重大事件,以及宋太祖、辽太祖、金太祖、宋仁宗、宋宗、岳飞、秦桧、文天祥等重要人物,并对民间传说中的杨家将、包拯、狸猫换太子等进行了历史的阐述,极富知识性与可读性。 细说体 既有生动的故事与真实的历史,又有颇具见地的评点,体例别具风采。
公元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克北京,崇祯帝自缢。消息传到留都南京,立谁为新君的问题就变得迫在眉睫,文武官员纷纷涌动,都想在新君面前占据首功,却不想,这种各怀鬼胎的心思为南明政权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在武将马士英等人的拥立下,福王朱由崧即位,改元弘光,而这些 定策 功臣也造成了南明内部权力的失衡,继而引发内讧不断。弘光政权、隆武政权、永历政权继立,先后与大顺军、清军展开你争我夺的角逐,但激烈的内部斗争,使南明君臣在不停的内耗中,失去了无数翻盘良机,走向了失败。 翻开本书,从南明的灭亡看透人性的荒唐!
唐朝是一个令后人无比向往的伟大朝代,但它近300年错综复杂的历史,也让人望而却步 正史《唐书》《资治通鉴》不但卷帙浩繁,读起来也晦涩难懂;小说《隋唐演义》虽然通俗易懂,但大量人物情节纯属虚构。 知名畅销书作家王觉仁,凭借深厚的唐史功底,以幽默生动的文笔,创作出比《唐书》通俗,比《资治通鉴》有趣,比《隋唐演义》靠谱的《大唐兴亡三百年》,已成为多数读者了解唐朝历史的选择。 翻开本书,领略让你全程上瘾的300年大唐全史。
洛阳城北的夏门,四方之通衢,人流如织;因为面对北邙山,亦是人鬼殊途之地。夏门外的门亭,自然是迎来送往,好不热闹。大将军梁冀特意把李固、杜乔的尸体扔在夏门外,好让天下人都能看见,即使贵为三公,和他作对就是这般下场。他还下令,如果有人胆敢悼念哭丧,一律以罪论处。梁太后同意杀死 李杜 ,既有维护梁氏家族的私怨,也有对士大夫为维护礼教而迸发出的力量的担忧。 李杜 之死仿佛一曲前奏。二人为了天下的纲纪而被权臣所杀,把汉家天下的和谐表象撕开了一道口子,那个老问题再次被抛出来: 天下到底是汉家之天下,还是天下之天下? 这将成为此后一百年风云变幻的核心,隐藏着汉家是存续还是终结的密码。 《三国前夜》是青年文史作家张向荣的全新历史非虚构力作,接续《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本书主要讲述被新朝洗礼过
为什么说看完了河西走廊就看完了全中国?古代如何走海路从印度回到长安? 秦岭为什么又被称作 中华龙脊 ?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原来不止一条? 洛阳凭什么成为十三朝古都?为什么强盛的王朝一定要控制西域? 刘邦为什么要定都长安而不是洛阳?为什么古代的名臣名将总是扎堆出现? 《地理中的中国史》以 自然 人文 为主题,结合山地、高原、盆地等地形,南北方、边疆内陆等区位,共计36个地理单元专题,地形地貌、局势等近40幅地图,讲述中国近三千年的历史演进、人文现象;从空间角度解读地理条件制约与变化下,历史事件发生的偶然与必然。透过这本书,在朝代更迭中寻找共同的人文归属,看懂历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本书是一部全方位探索清代婚姻关系的史学力作。书中对清代婚姻中的地域圈、社会圈、童养媳、入赘婚、寡妇再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作者借助跨学科视角,综合利用方志、契约文书、族谱、文人笔记等文献,以大量鲜活案例,对男子入赘、婚嫁彩礼、贫困离婚、贱民婚姻禁忌等情况进行了翔实的描述,还原清代婚姻生活的真实面貌,重塑我们对传统伦理与日常生活关系的理解。透过清代的婚姻关系,全书揭示了清代法律、伦理道德、现实生活与人情交织共融、错综复杂的社会面向,为了解中国传统婚姻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成为雍正》: 他是今天故宫的当家IP,他的故事,是后世无数清宫剧、穿越剧的 大学 。 勤政、多疑、冷酷、重情 似乎我们对这个复杂的雍正并不陌生,再加上层出不穷的清宫剧,也成功把这位帝王塑造成了我们身边一位熟悉的老伙计。可他到底是怎样的?那段真实的历史又是怎样的? 本书详细阐述了雍正这位 近世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独裁君主 的成长之路,以及掩盖在 康乾盛世 背影下的雍正一朝的真实面貌。全书结合了大量的史料分析,系统梳理了相关的档案文献,以独特的观察视角,再现了清帝国拐点时期的历史群像。 特别是关于雍正本人,是结合对其他历史性人物的生动描绘所塑造而出。借外部视角、借他人之言,在轮廓清晰的雍正正颜之外,带来一份我们不曾留意过的雍正侧写。而与此同时,那个上承康熙、下启乾隆的雍正王朝,就这样款款而来
作者在20世纪20年代初来到中国游历,反对同胞们沉迷于租界中享乐的生活态度,利用最基础的交通工具和徒步,深入中国广阔的南方地区,足迹遍布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省的乡村市镇,广泛接触中国社会的各类人群:军阀、进步学生、租界买办、贫苦乡民、传教士、手工业者,等等。用文字和相机记录下1924年中国南方地区的市井生活细节,总体来说,是非常真实的社会画卷。
隋朝(581~618年),一个仅维持了三十七年国祚的王朝,如同一颗流星般划破黑暗了三百年的夜空。它结束了自西晋末期至南北朝近三百年动荡的局面,是继秦、汉朝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王朝,它所创立和发展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州县制,是文明的进步,对后世王朝影响深远。本书将带领我们看一看 从不凡少年到开皇之治 从旷世繁华到盛极而衰 从大业之变到二世而亡 ,了解隋朝从开国到盛世再到走向崩坏的全过程。
◎内容简介 《春秋:争霸300年》: 春秋,中国历史上个乱世的前奏。 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征伐渐起,诸侯争霸。300年间,群雄并起,兵锋渐渐染血;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奔流。 这是一个混乱的时代、反叛的时代。分封制在高峰处开始瓦解,一切变革都在酝酿,中国即将走进前所未有的新篇章。 本书以春秋五霸为主要线索,时间跨度由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西周首都镐京开始,到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结束,从政治、军事、地理、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讲述春秋300年乱世。 春秋时期塑造了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传统价值观,读过春秋史,才能了解中国人思想的源头。 《战国:兵戈200年》: 战国,中国历史上个乱世的高潮。 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创新的时代,坍塌的分封制需要新的制度替代,时代的需求也不断催生出新的思想。大争之世,不是你死就是我
本书详细描写了南明弘光帝、隆武帝、绍武帝、永历帝及鲁监国五位南明统治者的生平,在描写五位传主的同时,也全景式地描写了这一时期的史事。南明是个特殊时代,其历史虽短但风云诡谲,谜案疑案甚多,引起诸多关注。百余年来,南明史研究一直是热门,经久不衰,但有关南明诸帝传记之专书却向付阙如。本书则是首 部南明皇帝之完整传记,将明清史中这一剪不掉的重要内容,加以生动表述深入挖掘,破解谜案,订正陈说,清晰再现时代之场景,填补了明清史研究中的空白。这对人们认识历史,汲取历史教训,不无意义。
一个时代会有各个思潮、学风的流行,此种多元竞逐、众声喧哗的现象,在晚明明末尤其常见。明中期以来有几个运动或风潮,包括心学运动、文学复古运动、三教合一、制艺(即八股文)风潮,过去的研究较多把焦点放在大名字大人物,看他们引领或主导某个运动或风潮。 本书则把眼光转移到明中晚期的江西及周边地区的小读书人身上,这些小读书人往往同时受到数个风潮的影响,在各风潮间摆荡徘徊与彷徨,甚至陷入抉择的困境,又或者是试图为不同风潮找到同时并行的可能性。这些小读书人或许不是历史舞台的主角,但这些人其实反而更贴近当时大多数士人的处境。通过对其生活、思想和实践的深入分析,本书揭示了他们在思想解放、文化传承和社会变迁中的复杂处境。这些小读书人虽然未能成为主流学术的代表,但他们的活动和选择却深刻影响了明代中
悠久的中华文明已经延续了数千年,不仅创造了丰厚的文化积淀,还创造了琳琅的物质积累,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就是这些物质创造的集中呈现,日用行藏的诸多物品之中,蕴藏着中国人的智慧,也讲述着他们的故事。这《华夏日常生活史》以开阔的人文视野、翔实的历史资料、优美隽永的文字、生动精美的图片,对中国古代社会衣、食、住、行等生活事项进行了清晰地梳理和生动地呈现,全景式展现中国古人的日常生活及其嬗递图景。人生开门事 无论是柴米油盐姜醋茶,还是吃穿用度、生老病死,都在时光、地域、上下、男女的交错中,日复一日地悠悠过着。透过古人的日常,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的根,理解华夏文明的传承与变迁,带我们理解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精神气质是如何塑造的。
《三国志》,西晋陈寿撰。六十五卷,分魏、蜀、吴三志。纪传体三国史。无表、志。魏志前四卷称 纪 ,蜀、吴两志有传无纪。对魏的君主称 帝 ,叙入纪中;吴、蜀则称 主 不称 帝 ,叙入传中。魏、吴两国先已有史,属于官修的有晋王沈《魏书》、吴韦昭《吴书》,属于私修的有魏鱼豢《魏略》,为陈寿撰魏、吴两志的主要依据。蜀国无史,但陈寿为蜀人,又为史学家谯周弟子,蜀未亡时,即留心蜀国史事,故蜀志亦不逊于魏、吴两志。三志虽各自独立,但已统称《三国志》,实际是经过整理的一部三国史,因而后世合为一书。以叙事较为简略,南朝宋时裴松之为之作注,博引群书,进行补阙、备异、惩妄、论辩。注文多出本文数倍,保存史料甚富。
统一的前夜 系列共计4卷,讲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四次结束漫长分裂时期、引领大统一的王朝统一的全过程,分别是《统一的前夜:秦始皇横扫六国》《统一的前夜:司马氏鲸吞三国》《统一的前夜:隋文帝兼并南北朝》《统一的前夜:忽必烈吸纳江南》。其中 秦始皇横扫六国 ,突出秦始皇时期的秦国用了10年时间灭掉六国,统一天下的过程。期间也铺垫了六代先王的努力和商鞅变法对后来完成统一的重要性。 司马氏鲸吞三国 ,突出司马懿如何忍辱负重从魏国成功翻身,其儿孙在其影响下一步步获得魏国的管理权,并先后灭掉蜀汉和吴国,统一全国的过程。 隋文帝兼并南北朝 ,突出杨坚利用机会,获得北朝的控制权之后,先灭北齐,再南下灭南陈,并让分裂数百年的大中华重归一统的过程。 忽必烈吸纳江南 ,突出忽必烈在艰难获得蒙古大汗地位并稳定后方的
《梅毅说宋:大宋兴亡三百年》(全四册)把宋朝的历史分成四个有代表性的维度来讲述。《坐开封》以大宋王朝的奠基与共治为核心,讲述从衰末乱世到理想王朝的历史转变;《避临安》则以靖康之变和南渡君臣为主要内容,回顾了大宋王朝从繁华到南渡的历史巨变;《战厓山》则讲述宋朝灭亡的历史,以纵身蹈海的气魄展现大宋王朝最后的风骨;《忧边患》围绕宋朝三百年时间与辽夏金的关系,讲述游牧民族与农牧民族的战与和。 整套图书,以事件的进展为经纬,以人物的悲欢为血肉,以人串史,脉络清晰,语言通俗,兼具文学性,是大宋兴亡三百年的别样书写。
一部关于嬴氏大秦的百科全书! 本书分为传说时代至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秦朝时期上中下三册。全书内容起自传说中的女修吞卵生大业、伯益获赐嬴姓,终于秦朝灭亡、子婴被杀,以时间发展及历代秦王主政、事迹为主线,综合传世史料、最新考古出土文献和研究成果,以严谨的学术态度、轻松平实的语言,借助手绘重要战役与活动地图100余幅,拼就了秦人从部族发展为附庸政权、诸侯国,一直到统一天下并骤然覆亡的两千余年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巨幅画卷。 本书对大秦及当时主要诸侯国的政治、军事、经济、邦交、文化和百姓生活等各个方面作了介绍,并探讨了秦人兴起、覆亡的原因,还对一些历史谜题作了独具见解的分析,是一部通俗版的 大秦全史 。
本书深入探讨明清时期江南地区长期稳定与繁荣的内在机制。作者结合江南河湖密布、灾害频发的自然环境与官僚、士绅、地主、商人等阶层互相纠缠的复杂社会结构,分析中央政府、地方官府和民间力量如何通过政区设置、社会纷争、灾害应对、城市防护、行业保障、文化控制、民间信仰、乡约规范等手段,应付常态和变态下的环境问题,实施区域社会的较好控制。本书揭示了中央政府、地方官府和民间社会三方力量的协调机制,且地方士绅作用突出的特质,解答了江南赋役沉重但社会长期稳定的原因,提出了江南地区存在的成熟的社会控制与基层治理的模式,开启了江南史研究新范式。
1861年,咸丰皇帝逃往承德,并死于避暑山庄。为了壮大国力,摆脱面对西方的弱势局面,在慈禧和奕?的带领下,大清王朝开启了自上而下的变革之路。 改革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通过 总理衙门 的创设、 同文馆 的建立、 近代海关系统 的引入、洋务 军工企业 的创办、 外交使团的西行 、广学会的成立、废除武举、昆明湖里练兵等事件,大清并未走向愿望中的强大,而是一步步走向了帝国的灭亡。 在1861-1911这五十年里,有许多历史人物值得关注和研究,如缺乏理政常识的太后、连汉献帝都不如的光绪、被逐离政坛的恭亲王等权谋与争斗不绝如缕的清廷高层;还有 深埋改革主张 的冯桂芬、 选择性 开眼看世界 的 斌椿 、 时代的出局者 徐继畬、身陷教案的曾国藩等有挣扎但又怯懦的官僚士大夫;同时也有挑战君权神圣的严复、要做陈涉的官二代谭嗣同等图变图强
人物传记与重大事件相结合,100个专题叙述了从中国境内的人类起源到晚清的中国历史。这100个专题经过作者反复研讨、论证,连同创作前后历时八年,集中关注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节点,展示了中国历史的大线索、大波折、大趋势。本书的每一时段都由在本领域有重要影响的学者撰写,从人物、事件的细节入手,采用了人物传记与重大事件结合的方式,如周公摄政、诸葛亮治蜀、炀帝功过、永乐迁都等,着重写出了人物身上体现的时代特点以及对历史的贡献和影响,以普及化的方式表述对历史的解读。全书站在21世纪的历史高度来把握、透视与思考中华民族所走过的历程,同时把中国历史放到世界史的大背景下考察,在全球化时代郑重回答了中国人对本国历史的重大关切。 新的体例、新的史料、新的观点、新的评价。 体例新颖。 100个专题贯穿中国古代历史,
本书是一部以西方语言撰写的后汉通史。作者以首都洛阳的命运作为后汉兴衰的标志,首先依据考古与文献资料,详述后汉洛阳的地理、布局、礼制、人口、重要建筑等,由此切入对后汉政治与社会的分析;继而以时间为序,描述了后汉不同阶段的重要事件和社会发展的脉络。全书对后汉政府的行政特征、向南方的拓展开发、士人与宦官之间的冲突,以及东汉政权的终倾覆等做出了深入的探讨,既有扎实的考辨,也有生动流畅的评述,无论对历史学者还是普通大众,都具有参考价值与阅读趣味。
公元前195年,署名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一文一画,细致呈现了汴京这座12世纪上半叶大都市中的王公贵族、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无不展现着北宋末年汴京令人难以置信的繁华。 只是繁华之下,汴京城一遇兵火迅速成了幻影。 本书正是以此为切入点,以波澜不惊的笔触,既描绘了北宋中后期汴京城辇毂之下的承平与繁华,瓦市里五彩缤纷的文娱活动,又进一步探讨一千年前的这座大都市所面临的种种隐忧。作者从物资供应、人员流动、市政建设、金融市场乃至营商环境等诸多方面展开叙事,表层与底层结合,并利用传世文献和新近考古资料,借鉴今人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了汴京城走向繁荣背后的社会、经济与财政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变异是如何导致汴京乃至整个北宋走向衰落与灭亡的。在细致勾勒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