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从零开始读的中国史 系列的开篇,集中讲述了先秦时代的历史,展现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和定型的。 由于缺少文字记载,人们对先秦历史,尤其是夏以前的历史知之甚少。这一次,作者通过对大量文献的考证和考古资料的研究,用一个又一个精彩故事还原了5000多年前神州大地的面貌,讲述了从神话中的黄帝蚩尤大战到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崛起,再到周朝分封制建立与崩塌的几千年历史。 在书里,我们能看到承载后人政治理想的黄帝、暗黑版的尧舜禅让、恢弘的夏宫城与夏文明、震惊世人的殷墟与商王朝,还有以小博大的周人如何建立周王朝,周朝的百余个诸侯国又是如何尽归秦手。 从零开始读,探寻中国从何处而来,了解中国最初的面貌。
《孔子大历史》是《南北战争三百年》作者李硕所写的孔子传记。生动书写孔子的一生:以私生子的身份出生,在底层单亲家庭中成长,一步步做到鲁国 的官“大司寇行摄相事”,同时也见证了春秋末期各 政外交的风云变幻与奇闻轶事。孔子遭遇政治失意后周游列国,终究未能实现自己的从政理想。但他的学说经后人的传承与解释,流传后世,他也被弟子“制造”成了至圣先师。 我们通常的印象中,孔子作为一个高高在上的“圣人”,是一个抽象的人物。《孔子大历史》正是要去掉孔子的这层“圣人”光环,还原他作为普通人的成长历程。他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与忧惧,也有困惑、纠结与执着。作者李硕探究了孔子面对各种人生事件的心理状态与动机,从而描画出一个丰富、完整的孔子形象。 通过解读经史文献,《孔子大历史》再现了孔子在寡头世袭政治游
《春秋史》是一本大学者所作的通俗史,将极其深奥繁复的考证化为极通俗浅显的白话文,体例谨严,文字通俗,是不可多得的一部关于春秋历史的著作。《春秋史》纵横会通,将二百四十二年的春秋时期的周以及各主要封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关系各方面的发展变化脉络梳理的清清楚楚,将我国动荡变化 激烈时期之一的春秋时期的各个方面动态的展现给读者。
全书以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前三卷(周纪一到周纪三)为基础译注本,主要分原文、白话、注释、解读四部分,对其进行深入解读。作者除了对《资治通鉴》原文进行了白话翻译,添加注释,且 正了原文中的一些错处,并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进行了解读,对历史事件进行精彩的剖析点评。 本书观点独到,文字通俗易懂。
春秋战国时期,周室衰,诸侯兴,卿权、宗 胁君权的现象时有发生,大致可分两类:瓜分型危机和替代型危机。前者的代表是“三家分晋”,后者的代表是“田氏代齐”,本书讨论的对象便是后者,以田(陈)氏家族12位宗主在齐国的发家史为主线,作者着墨 多的是田无宇、田乞、田恒、田和,这四人基本演绎着田氏家族的起、承、转、合,支撑起田氏家族从“入齐”到“窃齐”计约286年的历史,同时也勾勒出春秋战国相交之际的历史画卷。
从三皇五帝到夏商,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童年期,由于文字的缺席,使那段漫长遥远的历史显得扑朔迷离。《上古迷思(三皇五帝到夏商)(精)》作者夏维东从“历史的时空”这一自序开篇,以大量历史典籍和考古资料为依据,将“神奇的三皇”“迷离的五帝”“半遮面的夏朝”及“写在甲骨、青铜上”的故事进行钩沉拾遗与辨析思考,以幽默风趣的语言进行讲述,将其间的人物、事件生动地呈现出来,使故纸堆间的扁平人物变得饱满立体、有血有肉,也使丰富却相对枯燥的史料变得鲜活明朗,读来兴味盎然。 在每章尾声处,作者均以提纲挈领的小结进行收束,简洁明快的总结使得读者对每个朝代的整体特点有了一个宏观印象。作品风趣不乏严谨,避开了深奥晦涩的理论与诘屈聱牙的行文,轻快明亮的叙述拨开上古历史交错杂沓的面纱,带领读者在轻松的阅
《战国四公子》一书中讲述了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 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四位公子的跌宕人生。本书共包括四个部分:好客善营孟尝君、智昏难辨平原君、名高苦信信陵君、志存高远春申君。
本书介绍了晚出《古文尚书》真伪问题的由来。《尚书古文疏证》成书及其对立于学官的经典诠释的商榷意见。展示了《尚书古文疏证》考辨《晚书》二十五篇的具体进程以及后来学者对于《疏证》的衡定与辨正。叙述了阎若璩、毛奇龄的生平和著作及其对清代学术发展的影响。并介绍了《古文尚书冤词》的著成及其内容、失误与意义。通过上述围绕阎若璩、毛奇龄辩论《晚书》公案的史实的清理,最后附带提出清代学术从清初的形态转到中叶的新形态的一个解释。
《左传》以当时的标准来衡量称不上深奥古僻,但对今天的一般读者来说,阅读时仍不免有很多障碍,所以有必要加以注释。这次注释,采用《四部丛刊》影印的宋刻杜预注《春秋经传集解》为底本,参校了1936年世界书局据清武英殿本影印的《春秋三传》。注释主要对人名、地名及个别难词加以诠解。在注时,参考了前人的不少注本,特别是杨伯峻先生的《春秋左传注》一书。
《夏商周史事考证与断代》旨在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问题,探索的起点是整个欧亚非旧大陆的语言及其关联性。基因研究的结果表明,现代人类起源于东非高原,拥有共同的智人先祖。本书作者的探索表明,整个人类现代文明起源于两河流域的上古夏人与华人,其最为直接的证据就是远东中国的大量文献记载。人类文明起于一元,分为众流后,未来的趋势势必百川汇海,成为一统。
本书介绍了晚出《古文尚书》真伪问题的由来。《尚书古文疏证》成书及其对立于学官的经典诠释的商榷意见。展示了《尚书古文疏证》考辨《晚书》二十五篇的具体进程以及后来学者对于《疏证》的衡定与辨正。叙述了阎若璩、毛奇龄的生平和著作及其对清代学术发展的影响。并介绍了《古文尚书冤词》的著成及其内容、失误与意义。通过上述围绕阎若璩、毛奇龄辩论《晚书》公案的史实的清理,最后附带提出清代学术从清初的形态转到中叶的新形态的一个解释。
惠民先生这部学术著作是在课堂上领导学生阅读《左传》这部经典著作时用的讲稿,他用更接近“通史”的叙述方式将这部编年史的著作进行了重构,并用现代白话文的语言形式将其叙述出来,但保留了原作者的思想视角和具体观点,同时也将原作的整体思想面貌和丰富的具体内容包含在自己的这部学术著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