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北的夏门,四方之通衢,人流如织;因为面对北邙山,亦是人鬼殊途之地。夏门外的门亭,自然是迎来送往,好不热闹。大将军梁冀特意把李固、杜乔的尸体扔在夏门外,好让天下人都能看见,即使贵为三公,和他作对就是这般下场。他还下令,如果有人胆敢悼念哭丧,一律以罪论处。梁太后同意杀死 李杜 ,既有维护梁氏家族的私怨,也有对士大夫为维护礼教而迸发出的力量的担忧。 李杜 之死仿佛一曲前奏。二人为了天下的纲纪而被权臣所杀,把汉家天下的和谐表象撕开了一道口子,那个老问题再次被抛出来: 天下到底是汉家之天下,还是天下之天下? 这将成为此后一百年风云变幻的核心,隐藏着汉家是存续还是终结的密码。 《三国前夜》是青年文史作家张向荣的全新历史非虚构力作,接续《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本书主要讲述被新朝洗礼过
《秦汉魏晋南北朝简史》内容简介: 《秦汉魏晋南北朝简史》以政治发展为主线,对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阶级状况、民族关系以及思想文化学术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论述,立论严谨,材料扎实,详略得当,为我们勾勒了一幅简明清晰的历史画卷。 《秦汉魏晋南北朝简史》原为田余庆教授为《中国史纲要》撰写的秦汉魏晋南北朝部分,比较充分地展示了作者对这一时段的基本学术认识,为纪念田余庆教授百岁诞辰,特推出单行本,除修订少量文字讹误,主体内容保存原貌。
从秦汉到隋唐帝国之间的魏晋南北朝,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大分裂时期。这是群雄割据的混乱时代,也是文学艺术、思想文化波澜壮阔的时代。本书宏观地聚焦于这三百多年乱世的种种因素和历史发展脉络,以超越政权、超越时代的广阔视野,跳出王朝更替、权力斗争等短时段的政治纷纭,综合性地考察魏晋南北朝政治史和文化史的交织,追踪在其中顽强生存着的 贵族制社会 的变迁轨迹,并重点介绍中国文明的结构和特点,探究华夏文明惊人的一贯性与强韧性。
本书将北魏前期政治史的研究,以首都平城为中心逐步展开,依时间顺序分四章作纵向探索,准确清晰地勾勒出它的变迁轨迹。作者的考察自始至终围绕着拓跋部落本身的社会文化特征和汉族文化对其产生的曲折作用这两个影响平城政权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被考察的虽然是北魏平城政权封建化的历程,但其意义却已超越了论题本身,成为探索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汉族与游牧民族相互影响与融合规律的重要一例。在考证中,作者既不回避种种重大矛盾现象,又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对细微之处详加辨察,因而所得结论新颖而令人信服。
一个多世纪来北朝墓志的出土大大改变了中国中古史料的基本景观,为中古史的新视角和新叙事提供了可能,其中聚焦于北朝女性个体生命史的书写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彼美淑令 北朝女性的个体生命史》所收十一篇文章,都是利用新出墓志,加上其他类型的石刻史料和传统文献史料,尽力描摹北朝女性的个体生命史,讲述一个个具体的女性故事,不同社会阶层、不同人生际遇的女性故事,合起来,力图展现一个不同以往的北朝历史画卷。
本书以讲史形式阐述了自西晋建立至隋文帝统一南北朝之间的历史。作者系著名通俗历史读物作家,熟谙史实,文笔优美,全书沿袭了黎东方 讲史 笔法,可读性极强。台北大学历史系主任马先醒教授评说 细说体 是让读者以看《三国演义》的轻松心情,获得的却是胜于《三国志》的历史知识。
两晋是黑暗、屈辱、不幸的朝代?晋朝如何突破二世而亡的历史瓶颈期?皇室与士族共治秩序的产生,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 这是一本完整的两晋政治史读物,全面揭示了两晋兴衰背后的深层次治理逻辑与历史因果,多角度透视了晋王朝的困境。书中从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文化环境等多方面出发,结合人物个案和家族研究,剖析了导致晋王朝衰败的死结现象,并关联东汉与三国时代的历史经验,指出北朝、隋唐兴起背后的机理,揭示晋朝在中国历史上两次绝无仅有的价值。本书以简明晓畅的文字勾勒出两晋历史演变的线索,为普通读者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入门指要。
本书以六朝史上的 地方 为研究对象,由三个部分组成 环境、景观与居地 政区、地志与地方 以及 人群、编户与家族 ,综合使用传世文献、石刻资料、出土材料和散见的佚文,探讨长时段和区域差异视角下制度对 地方 的形塑、地方人群和制度的互动,并围绕 地方 的不同面向,考察与地域社会史相关的社会群体的身份表达和地方认同等核心议题。本书采取自下而上的视角,聚焦 地方 ,在地方历史的脉络中观察国家制度及其运行、大小政治事件的发生和消亡。本书还考察地名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梳理六朝地记文本的产生、编纂和地方行政制度间的关系,就编户对边缘人群汉化、进入行政系统中的作用,家族的成长和地方势力的营建,人群的身份表达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综合使用石刻、墓砖铭文和相关考古资料,呈现了中古地方社会丰富多元的图景
本书是海外曹操的weiyi一部传记作品,是张磊夫先生的代表作品。 数世纪以来,曹操以中国历史上zui奸诈者的面目示人。另一方面,曹操生于秩序倾颓的汉末乱世,在一定程度上重建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政治秩序。他不仅自身是一位优秀的诗人,还yin领了中国早期文学史上zui为灿烂辉煌的时代。在任何文明中,都少有人能有如此才华、取得如此成就,能够在去世后仍如此受关注的更是凤毛麟角。曹操在历史文献、考古材料以及他自己的作品中给我们留下了相当丰富的信息。尽管曹操的大部分故事因敌人的诽谤以及数代后的浪漫主义热情而变得混乱不明,但其核心事实仍然可考;很少能有距我们如此遥远但事迹又如此清晰的人物了。本书综合陈寿编撰的官方正史《三国志》及裴松之注释等史料,努力为我们还原一个zui为接近历史原貌的曹操 。
本书是日本著名中国史研究学者川胜义雄的代表作。川胜在对后汉及魏晋南朝的历史进行精细的分析之后,认为中国六朝是个贵族制的社会,而如何思考六朝贵族制与封建制的关系,则是川胜始终萦绕于心的问题。他的研究结论是,中国的中世,是皇帝专制下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当时的豪族阶级的势力,具有领主制倾斜的性质,他称之为豪族的领主化倾向,但中国社会以舆论,也就是在九品中正制中起重要作用的 乡论 为基本手段,阻止了领主化倾向,从而形成了有别于欧洲的中世社会。
本书由旅美著名历史学家黎东方先生撰写。作者以生动别致的 讲史 形式详细讲述了自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到三国归晋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书中不但将三国时期的各种事件和人物剖析、介绍得清清楚楚,而且还加上作者自己的判断和评论,让读者更深刻、更有兴趣地了解历史真相。作者还善于用现代人所了解的名词去解释历上的各官职和家族关系等,使全书显得通俗易懂。本书则是丛书中*富可读性的一种。
《三国志》是 晋代 陈寿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 (220)至 晋武帝太康元年 (280) 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 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 本书在翻译的过程中,坚持理解当先,直译为主,尊重原文,兼顾变通的原则,该质朴的仍以白描为体,诗赋文奏则重点修饰,有韵叶韵,讲究句式的规范整齐,追求翻译达到 信、达、雅 的效果 。
东汉中平六年四月丙辰,汉灵帝刘宏驾崩。各方势力对于权力、利益的争夺,转瞬进入冲刺阶段,更有一批党人革命者,蓄谋借助大将军,即外戚何进的力量,实现惊天变革。 袁绍是这批党人革命者的领袖,他向何进提议征召四方猛将豪杰进京,胁迫太后,诛杀宦官。何进一度犹豫不决,反被宦官斩杀,从而引发血腥政变。经此一变,不仅宦官被除,连带着外戚也被清除出政治舞台,但是,朝纲并没有因此而被修整,社会并没有因此而得安宁,局势反而一发不可收拾:武人走上了朝堂,士人掌握了武装,皇权复合体崩溃,臣权自强,关东联盟聚而又散,献帝西迁又东归,汉廷逐渐被掏空,军府成为新朝廷,割据,混战,天下大乱
《魏晋南北朝通史》是冈崎文夫的代表作,当它在1932年出版时,甚至中国国内也没有关于这一时期的断代史专著。这本著作极大影响了日本的中国中世史研究。全书分为内、外二编,内编为六朝政治史的概说,分魏晋时代、东晋五胡时代、南北朝时代(南朝篇)、南北朝时代(北朝篇)四章,主要探究魏晋南北朝时代权力的迁移;外编则分为 魏晋文明 南朝文明 北朝文明 三章,专述人文化成之迹,认为从南北朝时代到隋唐时代,国家法制有了极大的变化,继承了北朝国家体制、又包含了南朝文化的隋唐帝国由此开始走向历史舞台。
《曹操 袁绍 黄巾》(增订本)是著名历史学家、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的方诗铭先生出版于1995年的《曹操 袁绍 黄巾》一书的增订新版。全书以曹操、袁绍为中心,前半部分阐述了曹、袁二人的出身、经历、彼此联系与战争,着重介绍了两人的 游侠 性格和早年生涯;后半部分以黄巾研究为主,并探讨了 天师道 的起源等。增订本新增四章,涉及刘备与其 五虎上将 及诸葛亮的关系等。 《曹操 袁绍 黄巾》(增订本)将曹操等人物置于东汉末年的时代大背景下,从董卓的兴起与覆灭、并州军事集团的形成,到曹操与 白波贼 、 泰山诸将 的关系,再到袁曹矛盾的激化、曹操与公孙瓒的争夺等,无不洞见卓著。对当时人物追根溯源的分析,以及对 丹杨兵 泰山兵 等当时军队的来源及发展、衰落的研究,尤见功力,为研究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
正始,是曹魏第3位皇帝曹芳使用过的年号,起于240年,止于249年。正始十年即249年,这一年四月曹芳下诏改年号为嘉平,正始十年只存续了3个多月。不过,就在这约100天里发生了许多大事,影响到之后几年、几十年乃至更长的历史。本书聚焦于正始十年(249)前后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探察司马懿父子发动高平陵政变的前因与后果,在不放过历史细节的基础上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本书无意为司马懿父子翻案或 洗白 ,而是关注他们身上的时代烙印,分析矛盾性、复杂性的成因及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本书是一部全面探讨魏晋清谈历史进程的著作。书中以时间为轴,以近两百位魏晋名士为线索,追溯清谈的源流,重新界定清谈内涵,立体呈现属于魏晋清谈的两百多年壮阔历史。作者从《世说新语》《晋书》等史书、笔记中钩沉,畅谈嵇康、王羲之、谢安等魏晋名士的清谈事迹,全面回答了魏晋清谈谈什么、怎么谈、在哪里谈、与谁谈等问题,覆盖玄谈、雅谈、美论、正论、人物评论和佛教清谈等方方面面。全书生动展现了魏晋清谈的鲜活场景,拓展了魏晋清谈的研究空间。
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政治史与家族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力图突破既往“政治集团”与“党争说”的分析范式,一方面在政治史的脉络中探讨西晋权力结构从形成到崩溃的过程,对魏晋之际的政治过程作了细腻而深入的分析;另一方面考察了魏晋大族之间的政治、婚姻、交往网络,梳理还原了其间错综复杂的政治人事关系,探究这一社会网络在魏晋政治变局中发挥的作用。在现今魏晋隋唐史研究领域,仇鹿鸣算得上是极为突出的学术新锐,本书自2012年出版以来,广受好评,不断重印也显示了此书的市场号召力。
西郊 与 南郊 指的是两种不同的国家祭典 西郊 是拓跋人的祭天大典,代表北亚草原游牧文化的一支; 南郊 则是汉族王朝国家祭典的核心,同样也是祭天仪式。从西郊到南郊,意味着游牧之俗向华夏之风的转变。 在北魏史的研究中,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历来为史家所重视。本书追根溯源,从嘎仙洞鲜卑石室的发现讲起,对北魏内部势力进行细分,极具创见地提出 代人集团 这一重要概念,指出其居于北魏政权的核心地位,再以统计学的方法,揭示改革前后各方势力的消长。在讲述孝文改革之前,作者首先回顾了文明太后的崛起之路与统治手段,她推动的俸禄制、三长制、均田制,实为孝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对于孝文改革,作者则详人所略,另辟蹊径,敏锐地抓住以祭典为代表的礼制改革,并着力探讨孝道与北魏政治间的关系。 孝文帝热烈推动的迁都与改革
夏国是十六国时期我国北方南迁匈奴的一支 铁弗匈奴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其强盛时期所领有的地区大致相当于今陕西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及内蒙古中部一带。自407年建立政权至431年赫连定被吐谷浑所擒,存在了大约25年时间。本书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传统的历史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方法对夏国的历史做一全面、系统的探讨。全书共分六章。分别从铁弗匈奴的形成及其早期活动,夏政权的建立及其发展,夏国的衰弱及其历史影响,夏国的政治、军事制度,夏国的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都城统万城的研究六个方面论述。
自东汉至隋,这四百年的时间里,怎一个 乱 字了得!这个 乱 ,不仅体现在政治层面、民族层面,也体现在思想文化层面,这是一个大冲突、大碰撞、大激荡、大交融、大起大落、大开大合的历史时期。 西晋本来站在这个转折的路口,有机会做出它的回应,当然它不可能先知先觉 清晰地认识并明智地解决缠绕王朝命运的难题,它甩不开它的时代局限性,所以终被淹没在历史的激流中。 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中所慨叹的,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说明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而事物的兴废往往决定于人的思想和性格。本书真实再现了 八王之乱 这个中国历史上令人伤怀的至暗时刻,揭示了国家动荡之际人民的苦难与士人的哀屈,告诫人们历史的经验值得吸取,治乱的教训不可或忘。
提及汉末三国,读者脑海中便会浮现出众多英雄人物的形象。然而长久以来常为人所忽略的是,这些英雄并非单打独斗的草莽匹夫,其行事规则、奋斗历程甚至命运结局,与其所属家族的权力积淀程度密切相关。可以说,汉末三国是群雄逐鹿之际,更是豪门大族争衡之时。因此,本书依托《三国志》等正史,系统盘点、汇总了影响三国时局的众多世家大族,考据并梳理其谱系渊源。通过展现属于不同地域、不同阵营的家族之兴衰浮沉,力图探寻暗藏其中的权力运行机制。 此外,全书 从 家族 视角出发,穿插丰富的秘闻趣史,展现了刘备、曹操、诸葛亮等众多人物的家庭生活,暴露其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书中还发掘了不少隐匿在史书中的秘事,如诸葛亮养子猝死、费祎遇刺案、荀彧与曹操决裂等历史谜团,展现历史人物在面临抉择之际的纠结。本书力图兼具知
魏晋名士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他们身处黑暗、动荡的政治时局中,既纵情山水、狂放不羁,又在矛盾和惶恐中委屈求全、饱受煎熬。他们的精神追求和人生实践是一场痛苦、崎岖的苦旅。 本书以魏晋年间的时代更替为叙述顺序,综合各种正史、野史材料,以政治世态的变迁为展开逻辑,详尽叙述了曹魏末年到东晋中期约120年间共五代名士(正始名士、竹林名士、中朝名士、渡江名士、江左名士),纵横交错地勾勒了名士们的人生际遇与才情风貌。
本书是史学大家吕思勉先生比较特别的一部文史普及读物。吕先生用通俗易懂的笔调讲述了读者熟悉的三国故事。通过史料的整理、引用、考订等,区分了真实的三国与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的三国人物、事件、战争及地理环境,不仅纠正了汉末三国的历史谬误,还对关键性的历史事件作了精到的分析,并借助史事阐发事理。本书行文亲切朴实,颇为口语化,却又不失严谨。书中引用了大量可信的证据,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本版在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张耕华教授的指导下,增补了文本内容,导读。既完善了文本内容,同时指导读者阅读,领悟历史和文本本身的精妙。张耕华教授还为本书出版提供了诸多吕先生的照片和手稿,此次出版一并付印,留给读者缅怀和感受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