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方位地再现了宋朝饮食的细节和风貌。作者详细解读了宋朝宴席的礼仪、菜式、器具、酒令、饭馆经营等,笔调轻松,娓娓道来。书中还有许多有趣的文人故事:苏东坡是资深饕客,欧阳修热衷吃蟹,王安石不讲究美食 阅读本书,我们能从新的视角了解宋朝的生活情致,并通过饮食文化感受大宋风雅
本书由六篇讲座构成,可以分为四个单元: (一)《华夏群星闪耀时》是最简版的北宋政治文化兴衰史。上篇介绍北宋前中期士大夫的精神风貌,展现 帝制时期儒家政治的最好成绩 。下篇讲述 大变法 如何造成了 北宋政治的法家转向 ,是 最好成绩 的消失史。 (二)《东坡过岭》讲述 过岭 之后的苏东坡在惠州的快乐生活。《苏轼,在司马光和王安石之间》通过文本细读,分析苏轼兄弟是如何看待司马光和王安石的。 (三)《帝制时期的王朝政治:我的想法和做法》试图从《白虎通义》等帝制国家官方树立、承认的理论文本出发,抽象出帝制时期王朝政治的理想形态,为不同王朝的政治史研究建立坐标。 (四)《传统中国,何为真实?》讨论了一个常常被忽略的问题:古人所说的 真实表达 (或者说 实录 ),跟我们今天所理解的 真实表达 ,真的是一回事吗?
您愿意做一个宋朝人吗?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一个宋朝人的一生》,谈社会习俗;下编是《一个宋朝人的四季》,谈节令习俗。假设回到宋朝,从出生到年老,婚丧嫁娶,生老病死,要遵守哪些规矩?会养成什么习气?怎样求学?怎样娶妻?怎样谋生?怎样交际?在书里都可以找到答案。
本书是一部全面研究北宋熙丰变法的史学专著。作者以宏阔的视野,将熙丰变法置于两千多年的中国皇朝历史,乃至世界史中进行考察。书中系统且全面地梳理了熙丰变法的各项重要改革,并运用当代制度经济学等多种跨学科方法论对改革的成本、收益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总结了熙丰变法的成败得失,揭示其独特性与超前性。 此外,书中对围绕变法的激战过程进行了生动、翔实的描述,同时对北宋新旧党的重要人物如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的政治品格做了细致的梳理与评价,可作为了解北宋中期政治改革的重要参考。
本书追溯北宋末年靖康之难的完整历史细节,讲述宋、辽、金三方的和与战,聚焦北宋历史大变局的关键时刻,以及帝国由内而外全局性危局大爆发的前因后果。北宋宣和年间,帝国上下一片繁荣景象,然而盛世之下的隐患已成暗涌。财政困难、军事痼疾、恶性党争等内部危机,北方辽、金两国的军事威胁等外部危机,使得帝国渐成风雨飘摇之势。为“收复”作为战略屏障的燕云十六州,宋徽宗决定联金灭辽。宋金联盟虽然逐渐将辽国蚕食,但金国借此窥见北宋的虚弱,加之两国复杂的利益纠纷,金国转而南下攻宋。靖康元年(1126),金军第二次围攻汴京,十一月汴京城陷。北宋轰然崩溃,从盛世到灭亡仅隔三年。 作者以兼顾宋、辽、金三方立场的史料记载为基础,用通俗流畅的叙事笔法,试图复盘靖康之难历史发生的过程,探寻北宋盛衰之变背后的深层成因,
12世纪,发祥于东北一隅的女真族迅速崛起,建立大金王朝,一度跃居东亚霸主地位。这个政权在极短时间内灭亡辽国,令西夏和高丽俯首称臣,使北宋蒙受 靖康之耻 。然而自1211年蒙古军队南下侵袭开始,二十多年间,金国接连丧师失地,抵抗运动中心被迫从中都先后迁到汴京、蔡州,最终在蒙古和南宋军队的夹攻中覆亡。 本书以蒙金战争期间几场重要的 围城战 为主线,还原了几场关键大型战役中双方军事布局和交战历程,揭秘了金国内部发生的一系列重大政变、兵变及权力更迭,展现了中都、汴京等城市被蒙古军围困期间,金国军民的抵御策略,以及物资短缺、疫病来袭情境中的挣扎求存及心理状态。作者以通俗晓畅的笔法完整呈现了金王朝从组织抵御、负隅顽抗到君死国亡的全过程,金朝的治乱兴衰之缘由寓于叙事之中。 外部面临新兴势力的冲击,
熙宁二年到熙宁八年(1069—1075),是两宋历 一个罕见的喧嚣时代。一方面,王安石在宋神宗的全力支持下,紧锣密鼓地推行新法;另一方面,围绕每一项新法的酝酿 ,新法派和反对派都势不两立,吵得不可开交。 本书借着重审史料中对王安石众口一词的评价——“强辩”,考察这场新法大辩论中两方政治人物的个性和思想,观其汇聚,观其沉淀,观其激荡,观其向后变化之端倪,由此勾勒出一个有血肉、有生气的熙宁政治的独特面貌。 熙宁变法,就像一个超大型的思想实验场,使许多重大政治议题经过了比较充分的讨论和争辩,但为什么没能通向成功的变革?本书从政治思想层面入手,通过剖析宋代书生政治家话语背后的思维框架,及其在政治实践中遭遇的困境,尝试回答这一问题。
以宋高宗赵构在应天府称帝为开始,到张世杰崖山战败为结束,将南宋一百五十余年里发生的精彩战役一一铺陈开来,如南宋立国之初的宋金黄天荡之战、宋金富平之战、宋金顺昌之战,以及后期的宋蒙鄂州之战、宋元襄樊之战、宋元鄂州之战、丁家洲之战等。在战争中,南宋名将的传*经历也将一一体现。和尚原前,吴玠一夫当关;黄天荡内,韩世忠乘风破浪;铁面之下,毕再遇的泪水湿透面具;大安关前,曹友闻的鲜血染红了战袍。本书根据史籍资料,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展现南宋时期的精彩战例。
《宋朝果然很有料(第一卷)》黄袍加身成就一代枭雄,神秘离世遗留诸多疑点。本卷全景再现从宋太祖赵匡胤充满传奇和争议的一生。《宋朝果然很有料(第二卷)》“烛影斧声”“金匮之盟”质疑连连,定南方、战契丹战火不断。宋太宗赵光义上台后如何掌舵大宋王朝?《宋朝果然很有料(第三卷)》战契丹、斗西夏;除政敌、平叛乱。赵普、杨业、潘美退去,吕端、寇准崛起。宋太宗驾崩后,大宋王朝何去何从?《宋朝果然很有料(第四卷)》澶渊之盟、封禅泰山、溜须拍马、狸猫换太子、寇准斗奸臣、刘娥乱后宫……宋真宗执政那段历史有点料。《宋朝果然很有料(第五卷)》宋仁宗仁义治天下,范仲淹、欧阳修、苏轼、包拯陆续登上历史舞台,共同谱写帝国璀璨的史诗。《宋朝果然很有料(第六卷)》司马光、包拯、文彦博、欧阳修、苏轼光荣与落寞;
宋朝(960~1279),是中国历史上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为北宋与南宋,合称两宋。宋太祖赵匡胤建国时为避免唐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悲剧,采取重内轻外和重文抑武的国家政策。这些政策影响所及长远:一方面使宋朝内部安定而少有内乱,有利于经济发展与文化的繁荣;但另一方面也因此导致武力积弱,不敌北方外敌。不过相对而言,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繁荣的时代之一。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曾言: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960年,赵匡胤发动 陈桥兵变 ,建立宋朝,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鉴于一些将领、节度使可能拥兵自重而影响皇权,宋太祖听从赵普建议, 杯酒释兵权 ,使兵、将分离,保证了统治权的集中,但是同时削弱了军队战
从来没有哪个朝代像宋朝这样饱受争议,有人说它积贫积弱,有人说它文明辉煌。北京大学赵冬梅教授认为,从1063年英宗即位,到1086年哲宗初司马光离世,二十四年间,宋朝政治由盛转衰,堪称“大宋之变”。 本书以司马光的后半生为线索,推演英宗、神宗、哲宗三朝政坛风云,深入濮议之争、王安石变法、司马相业等历史细节,以人物为经,以事件为纬,充分展现韩琦、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文人政治家在历史大变局中的抗争与博弈,再现共治时代末期知识分子的荣光与屈辱。以抽丝剥茧的分析推理,典雅流畅的语言,探究大宋之变的错综因果和历史真相,揭示帝国兴衰的深层根源。
在这部雄心勃勃的政治史和思想史著作里,蔡涵墨考察了宋朝官修史书残存至今的主要史料,这些史料构成了我们理解宋朝和古代中国的基础。通过分析其中作为宋朝政治话语产物的叙事,蔡涵墨全面介绍了这些文本以及围绕其编纂的政治环境。他从这些史料中提炼出 宋代历史的宏寓 ,并认为这些史料里嵌入的叙事,反映了儒家的士人治国理念与宋朝廷偏向于技术官僚治国模式之间的张力。这种对历史编纂和知识生产过程的描述,阐明了官方历史书写与政治斗争之间的关系,意义深远。
这是一段高浓度的历史,它里面包含了改革运动的要素:权力争斗、是非激变、制度设计、忠奸面孔、世道人心,当然还有经验教训。到底是谁杀死了这场改革?王安石到底做错了什么?改革是个永恒的命题,王安石变法永远在警示着后人。 本书以白话讲史的形式,深度破解王安石变法的前因后果,揭露北宋权力厮杀的隐秘内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去伪存真,将北宋的风云变幻鲜活地呈现眼前。
13 14世纪,蒙古统治下的元朝和伊利汗国关系密切、交流频繁,这一时期中国文明对伊朗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本书聚焦蒙元时代中国西迁伊朗的移民群体,以及元朝和伊利汗国之间的使者,考察他们为中华文明西渐所做的贡献。同时,重点讨论了中国物质文化在伊朗的传播,揭示出中国文明的影响更多体现在物质文明层面, 中国制造 为改善古代世界人民的生活贡献了巨大力量。
《你一定爱读的中国战争史:元朝》以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为开始,元顺帝仓皇北逃为结束,将元朝从无到有、从兴到衰经历的精彩战役一一道来。全书分为蒙古统一战争、蒙夏战争、蒙金战争、蒙宋战争、蒙古西征、黄金家族内战、元朝对外战争、元末战争八个部分,每个部分都由许多场关键战役构成,从而串联成完整的元朝战争史。
在两宋之际的战乱动荡中,政治凌驾于经济、文化之上,专制皇权膨胀为 独裁,一些倾向保守的知识分子转向儒学,以道德重建为救亡图存之道,这种保守主义思想终于被树立为 正统,这就是影响后世中国近千年之久的“理学”。然而,对于思想文化的发展来说,这是一场得不偿失的胜利。11世纪曾经纵横恣肆、辉煌一时、充满外向活力的中国知识分子和他们所创造的思想,在正统的笼罩下趋向内在、保守、封闭、自省,失去创新的动力。
穿越时光的隧道,揭开南宋的神秘面纱。西湖池畔的轻歌曼舞,奇巧精致的珍宝古玩,一叹三叠的宋词唱曲,灿若群星的英雄才子…… 精彩的还是张程编著的《脆弱的繁华--南宋的一百五十年》中的那些事儿:面对外部的军事威胁,南宋人该如何实现复国的梦想?一位位有心作为的南宋皇帝为何 终多走向了平庸、成为不问世事的“太上皇”?南宋高度富庶的物质文化,为何无法抵挡蒙古的铁蹄而悄然玉碎?本书表现的不只是南宋王朝的奢华,还有她的挣扎、血性与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