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其实很有趣》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幽默风趣却不乏智慧的语言,调侃轻松却不失庄重的语调,讲述中国几百年前的历史,并试图进入历史事件背后,深度挖掘历史人物内在的真实情感,用历史事件来展现人性的复杂和诡秘,透过历史的迷雾,解构历史人物,以人性洞察历史,还原历史真桕。 有位西方历史学家说过: 所有的历史都是思想史。 只有透过历史事件,了解事件背后所隐合的思想,才能了解历史。清朝统治者开疆拓土,巩固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清朝达到了封建王朝的高峰,却也终结了两干多年来中国帝制统治。 《清朝其实很有趣》汇集了大量关于清朝历史的史料,在综合历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诸多史料进行了梳理,以人性解史,以趣味说史,从努尔哈赤崛起于东北写起,从跃马中原到驰骋天下,
明朝(1368-1644)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历经16位皇帝,统治276年。1368年,朱元璋在统一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后称帝,国号大明。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称朱明王朝。明朝初期定都于应天(今南京),其辖区称为京师。1421年,明成祖把国都迁至北京,将原京师改称为南京。 明前期,经过明太祖朱元璋的洪武(1368-1398)之治,国力迅速成长。到明成祖时期,国势到达高峰,后世称为永乐盛世。其后的明仁宗和明宣宗时期仍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1424 -1435)之治。明英宗与明代宗时期,虽有土木堡之变,但经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明宪宗与明孝宗相继与民休息,政局尚可平稳。明武宗朱厚照沉溺游乐,最终使明孝宗一脉绝嗣,引发大礼议之争。明世宗即位后,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总揽政权,在东南沿海任用胡宗宪、俞
清朝(1636-1912,1644年建立全国性政权),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专制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统治全境的中央政权。统治者为出身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王朝称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定都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老城)。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称帝且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统治中原的明朝为李自成所灭,原明朝将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打败李自成的大顺军,随后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并迁都北京,清朝从此取代明朝成为整个中国的实际统治者。1662年,永历帝朱由榔被俘杀,从此清王朝基本控制整个中国。 清朝共历12位皇帝:入关之前的努尔哈赤、皇太极,入关之后的顺治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嘉庆帝、道光帝、咸丰帝、同治帝、光绪帝、宣统帝。至康熙朝,平三藩,收台湾,清朝统一全国。历经
满清政权何以维持长达二百六十年的统治,其中的重要关键是满人入关之后即逐渐意识到,单凭武力是不足长治久安的,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长期而有效的思想统治,使汉族知识分子在意识形态上接受满人的统治。雍正刊刻印行的《大义觉迷录》一书,除了政治动机之外,更蕴含了内在深层的文化意义。本书讲述了《大义觉迷录》这部奇书的形成、流传、禁毁的细腻过程,乃由其间横生的诸多耐人寻味、匪夷所思的枝节,从而反映了中国古代君权与知识分子的关系及旧文人的宿命。
《明史简述(精)》是吴晗先生1962年在中央 党校讲课时的记录稿。全书比较简明扼要地讲述了有明一代的历史,并对其中的关键问题作了特别分析。 吴晗先生是明史研究的大家,在讲述上深入浅出,可读性很强。其中提出很多观点至今看来还有启发意义。
晋商纵横天下千万里,驰骋商海几百年,一度赢得 海内富 的美誉,也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那么,晋商是如何兴起,如何从山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他们又是通过什么途径,用什么方式实现了 汇通天下 的远大目标,创造中国商业史上辉煌的神话的呢?晋商历史耐人寻味,晋商文化魅力四射,晋商精神催人奋进!
《李鸿章传》由梁启超在李鸿章逝世那年完成。此书一改中国旧式文体记事的写法,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来论述李鸿章的一生。李鸿章作为当时 中国独一无二之代表人 ,虽然饱受争议,但梁启超在书中却直面时代大背景,对其做出了中肯的评价,且没有囿于政见和成见,发出了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的感慨! 作为李鸿章逝世后的*部传记,梁启超先生的这本书的价值自不待言。为使此书更生动,被更多的人阅读,特将其编译为现代文,并在书中增加了历史图片和相应的注释。此外,该版本在译文后还专门编录了 李鸿章家族世系简表 ,使读者通过此书能透过历史长河,更深入地了解李鸿章及其家族。
本书是孟森先生20世纪30年代初在北京大学授课时的讲义。孟森先生在北京大学历史系所授课程为明清史,分作两年轮授,今年明史,翌年清史,讲义也分作明史、清史两部。明史讲义全书分为二编:第一编总论明史在史学上的地位和明史体例;第二编对明朝各个时期的史实进行了高度概括,在明史研究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书是近代史研究者谭伯牛关于晚清以降军政人物的另类之作。全书以时间为经,以人物故事为纬,在广博的史料基础上,从细节入手,以人性角度厘清了这段群星璀璨历史中的诸多误读,再次展现谭伯牛对历史的精通和对人性的了然,精细打磨一个与你印象中不一样的晚清军政界。 这里的事,知者或鲜,值得一记;这里的人,百年后思之,仍使今人感佩万分。这里既有爱吐槽的中兴名臣曾国藩,絮絮叨叨的左宗棠,一身痞气的李鸿章;也有靠个人力挽狂澜的名将鲍超,有着高明的权术、却看不清时势走向的“海翁”钱阿穆……在谭伯牛笔下,晚清群雄跳出你我刻板的印象框架,或庄或谐,或悲或喜,尽显鲜活人性。
蔡东藩编著的《明史通俗演义(最新经典珍藏)》讲述明代朱元璋统治国家时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书中对某些人物有较细的描述,如于谦、王守仁、张居正、戚继光、海瑞、袁崇焕,以及严嵩父子、王振、刘瑾、魏忠贤等。还交代了西风东渐,外国传教士来华,介绍西方较先进科技知识的事实。
阎崇年在《大故宫2》里,展现了他数十年研究后宫历史的成果,他认为:“从后宫的级别可以看出,后妃各个级别之间待遇差别巨大,例如皇后的待遇中,每年有银l000两,每日可用猪肉166斤…….而排在妃嫔后位的常在每年只有区区50两银子,每日猪肉5斤,而各种用度在《大故宫2》中一一列出,悬殊差距历历在目。这就促使后妃们拼命争宠,因为只有皇帝才可以提拔自己,才可以让自己怀孕、生龙育凤。” 而居住着大量妃嫔的偌大后宫,是如何进行管理的,阎崇年讲到:中国历代帝王,规定后妃管理制度,虽大体相同,却各有差异。总纲是制定宫规,严格管理,如清朝制定《钦定宫中现行则例》,长达828页。后妃管理基本上是“四定”:这就是定编制、定级别、定待遇、定规矩。就这四个“定”字,阎崇年列举了大量实例,使得神秘的后宫管理一目了然。
《清史讲义(第2版)》是孟森先生早年在北京大学授课时的讲稿,是有关清史问题研究的代表性作品。孟森在《清实录》和《清史稿》的基础上,兼采清廷档册及《朝鲜李朝实录》等鲜为人用的史料,以乾嘉学派扎实细密的功夫考订清朝之先世源流,揭示八旗制度原貌,剖析了清代历史的诸多核心问题。本书分总论和各论两编。其中,各论主要分为“开国”、“巩固国基”、“全盛”、“嘉道守文”、“咸、同之转危为安”五章,对清朝前期二百年之政治、经济、文化进行了全面的简要叙述。书中除对史实进行考订叙述,多有发明创见,其所作评议,亦具精辟独到之处。 《清史讲义(第2版)》代表了近代清史学科水平,是近代清史研究发展的一块重要里程碑,也是研习清史者的入门 书。
本书为讲谈社《中国的历史》中的“明清时代”一卷。 《中国的历史》为日本讲谈社百周年献礼之作,是日本历史学家写给大众的中国通史读本。丛书自上古到近代,内容涵盖量大,撰述者均为日本该领域的代表性学者,作品大多构思巧妙,写法轻松,观点新颖,富于洞见,但同时又吸取了近些年来的诸多学术成果,利用了出土的史料,是一套可读性与严肃性兼备的重磅历史佳作。 本书作者生动地展示了海洋历史和明清时代五百年的历史,将明清这一对跨越中世到近世直到近代急剧变化的时代进行了严谨而深入浅出的阐述。 过往不论中外,主流的看法都是: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以前)是一个停滞的时期;明清中国都被视为一个“闭关自守”的时期,一个与海洋无缘的时期。在最近二三十年,国际学界对以上说法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提出明清中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