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的思想经历了怎样的演变?“拜上帝会”的真实情况如何?金田起义是发生在某 吗?本书为太平天国史研究专家王庆成经典之作,主要围绕太平天国历 的主要人物、重大事件、制度建设、理论建构等展开研究。通过对史料的批判性利用和广泛征引,对太平天国 具有重要影响的史事作了绵密而信实的考证,开阔了太平天国史研究的视野。本书论从史出,论述精审,不仅是太平天国史研究领域的佳作,对中国近代史其他领域的研究也有示范作用。
这是一部重新讲述辛亥鼎革历史的学术著作。作者从清廷、袁世凯、革命党、立宪派、列强、舆论等多个维度详细考订了武昌起义至清帝退位总计125天中每一天所发生的事,然后依照史事之间的逻辑关系,对这一历史剧变进行新的叙述和分析。书中不仅提供了大量新史料和新史实,而且在袁世凯如何应对革命、袁世凯的政治诉求、清帝退位诏书的拟定及颁布、袁世凯是否逼迫清帝退位,以及孙中山缘何让位于袁世凯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提出新的认识,极具启发意义。
作为中英官方的 次正式接触,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对两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毋庸置疑,然而使团的沟通与翻译问题罕有进入研究者视野。本书聚焦翻译在这次中英对话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全书七个章节以时间为轴线,由多个问题驱动论述,通过对使团译员背景以及国书、敕谕、礼品清单、往来书信等各类文件的翻译和改写的考察,并基于对大量珍贵档案和多门语言文献材料抽丝剥茧式的深入挖掘和分析,力图还原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事件的翻译过程,向读者展示翻译在马戛尔尼访华事件乃至近代中国外交活动中的至关重要性。本书资料丰富详实,论述严密,对使团研究的许多问题提出了新颖见解,填补现有使团研究的空白,为近代中国翻译史、中英外交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与典范。
本书是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系列的册,图文并茂,解说生动,主题为两次鸦片战争以及战前与战后的局势分析和后续影响,表现以英国为代表的近代西方世界与清王朝这个古老帝国的次剧烈碰撞,以此揭开百年近代史的开端,展现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矛盾和潜在发展方向。 两次鸦片战争,先后相隔差不多20年,但写在战争上面的主题,却是一个:逼中国开门,开大门。而且拖中国进入西方的世界。 就情势而论,这个过程不可避免。只要中国的天下没有本事扩张,吃掉西方的世界,那么就早晚会被西方的世界撞毁。这么大的一个中国,没有幸免的可能。一个拥有了现代工商业的世界,是一个不可抗拒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是野蛮人,而蹈海而来的西方人,自诩是文明人。对中国的征服,在某种程度跟他们征服印第安人,非洲人一样,是文明战胜野蛮的过程
本书由 历史学家来新夏先生等积五十年之功撰成,是目前 专门研究和完整记述北洋军阀集团兴起、发展、纷争、衰落和退出的集大成之作。它以极丰富的史料为基础,萃集 外相关研究成果,上起1895年袁世凯小站练兵,下迄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将北洋军阀兴衰分成四个阶段,对其间中国诸多社会历史问题作了系统而深入的探索,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和思考,极大地拓展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研究空间和认识空间。 本书面世后收获颇多赞誉,被称为该领域“科学的总结性成果”,并已成为相关研究与教学 的经典之作。
在西方影像里找寻中国历史 老照片里的曲折历史 关注文明历程的真正价值 跳出枯燥的教科书,直观的另类解读历史 书稿共收录了1891年-1911年法国《小日报》《小巴黎人报》所刊彩色石印画134幅。内容涉及1891年教案、1895年甲午战争、1896年李鸿章出访欧洲、义和团起义、八国联军侵华、1905年日俄战争、1908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病亡出殡、1909年袁世凯小站练兵、1911年袁世凯剪辫子就任临时大总统等,涵盖众多秘辛旧闻,史料珍贵。 这批甚至在中国 收藏机构都未曾一见的彩色石印版画,不仅仅弥补了早期中国影像史、近代中国印刷与出版 的缺失, 为重要的是,在追溯那段发人深省的历史的同时, 能通过西方人的视角审视那段历史对于中国发展的深远影响。 这些珍贵的图画资料,属于 手的原始资料,原产地是法国。它们对于这一时期历史事件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太平天国史纲》共分为八章,作者分别考证的背景、的酝酿及爆发、十五年战争的经过、《天朝田亩制度》下的社会展望、的性质及其失败原因、影响等方面。著者秉持着“既不歌颂洪杨,也不咒咀洪杨;既不借往事以宣传,也不愿掩饰史迹的真相”的态度,“只求在真确可信的史料中,写出一部真确可信的历史”,正如汤象龙、吴晗先生所评价的“全书结构的严密,资料的丰富,态度的谨慎,我以为在现代中国史学界里,是一部难得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