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途中,在北上和南下的战略抉择上,党中央与张国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当时党面临着分裂,甚至有可能发生前途未卜的内战,毛泽东晚年对埃德加?斯诺说,这是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 本书权威、客观地解读了这段隐晦的历史,生动讲述了许多震撼人心的细节。1935年6月懋功会师后,红一、四方面军在荒凉的松潘草地分道扬镳,党中央和红军一部走出草地,开赴抗日前线;张国焘则另立中央,他率领的部队接连遭遇了南下失利、三过草地、西路军失败等重大挫折,党和中国革命的事业也多次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毛泽东对当年与张国焘的斗争一直念念不忘,当时的冲突主要集中于红军的战略抉择:张国焘下令南下,毛泽东力主“北上”。后来的历史进程雄辩地证明了,只有“北上”才是正确的和富有远见的决断。
数十年来,西方人眼中的“二战”始终是一场美英苏领衔抗击法西斯的血腥战争,亚洲战场上英勇抗击日本的中国却因种种原因被遗忘。如今,随着中国的崛起,西方人又如何看待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角色? 基于全新解禁档案,西方著名历史学家拉纳?米特披露了1937~1945 年发生在中国战场上的一连串入侵、屠杀与抗争的史实:从日寇悍然发动的七七事变,到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从忍痛炸毁黄河以水代兵,到派遣军队远征他国;从与罗斯福、丘吉尔、史迪威的国际大斗法,到聚焦中国三大领导:扛起千斤重担的战时领袖蒋介石、自战火中诞生的划时代巨人毛泽东、从革命志士堕落为汉奸的汪精卫……八年艰苦抗战,无数悲天恸地的事件,万千大小人物的命运变迁,共同构成了这部扣人心弦的战争史诗。 在《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
本书宗旨不是专门研究袁世凯集团的发展历史,也不是专题考察整个清末新政的基本情况。本书所侧重的是社会角色与社会变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即把袁世凯集团作为一个社会角色,将其置于清末新政之中,既探讨其对清末近代化的作用,又力图说明其对清末政局及清廷权力变动的影响,力图揭示清末中央和地方权力此消彼长的变化根源及其来龙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