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运用真实准确的史料、严谨详实的数据和平实顺畅的语言,全面、系统、准确记述了新中国自1949年10月成立至2019年10月70年间波澜壮阔的历史,以及其间发生的重大事件、重大决策、重大理论、重大实践;生动展现了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当家作主,建立、巩固和探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改革开放中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奋斗与奋进历程;生动描述了新中国经过几代人辛勤努力,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世界*制造大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人间发展奇迹;深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中国实践的不断结合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发展史,也是新中国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取得辉煌成就的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该书还生动记述了各
本书稿从个人的视角介绍了武汉地区在1966 1976年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许多资料根据作者当年的日记整理而成,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书稿中涉及 文革 时期武汉地区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如武汉地区在 文革 初期 破四旧 的实况和 大串联 情况,武汉 720事件 , 教育革命 中的中小学状况以及 文革 后期知识分子和青年工人的思想变化,等等。口述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正史记载的不足,对中国当代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书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上世纪60-70年代中国基层社会的变迁。
两千多年来,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造就了中国自成一体的大一统传统和中华文明富有韧性的延续性。但自张骞凿空西域开始,历朝历代都有层出不穷的使者、僧侣、商人怀着不同的使命和目的,从中国出发,或穿越西部高山戈壁,或远渡重洋,一路向西探索中土以外更广阔的世界,他们带回来的物质和思想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丝绸之路由此诞生。 这是一部古代中国与西方世界两千年的文明交流史,也是一部中国视角下的丝绸之路形成、兴盛、演变和衰弱的宏大历史。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史料挖掘,以生动通俗的文字,还原了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外交家、僧人、探险家等的传奇经历。西汉时期,张骞作为使者向西沟通大月氏和乌孙合击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唐朝时期,玄奘远赴印度取经;进入宋朝,东南海上贸易贸易兴盛,瓷器、丝绸远销海外
一、本编注重史料的珍稀性,从《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丛书》中遴选出菁华,拟出版百册单行本。 二、本编所选之文献,其编纂的年代下限至一九四九年。 三、本编排序无严格定式,所选之文献篇幅以二百余页为宜,以便读者阅读使用。 四、本编所选文献,每种前皆注明版本、著者。 五、本编文献皆为影印,原始文本扫描之后经过修复处理,仍存原式,少数文献由于原始底本欠佳,略有模糊之处,不影响阅读使用。 六、本编原始底本非一时一地之出版物,原书装帧、开本多有不同,该书汇编之后,统一为十六开右翻本。
《干校札记》为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张纯音之女徐方所作的回忆录。1969年,徐方随母亲及学部(中国社科院前身)的一众学者下放到河南息县“五七”干校。当时只有十五六岁的她,用少年的眼光写出了顾准、俞平伯、何其芳、吕叔湘、丁声树、陆志韦、巫宝三、骆耕漠、吴敬琏、陈瑞铭等知识分子的灰色往事,首度大量披露了其中鲜为人知的一手材料。《干校札记》另外还收录了作者关于张纯音、张耀翔、陈翰笙和孙家琇等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回忆文章,具有极高的史料和文学价值。
这是一次将艺术和历史打通的开放性、综合性研究的尝试。艺术史著作卷帙浩繁,博物馆更是包罗万象,对特定题材、风格、技术、流派的展示,井然有序,眉目清晰。我们几乎忘记了所面对的只是碎片的碎片,更忘记了碎片所经历的种种劫难。本书试图重新关注碎片这一特定的形态,它瓦解了艺术品的完整性和视觉边界,也因此引导出一些不为我们所注意的新问题。本书的取材范围不再限于绘画或雕塑等某一种具体的艺术形式,而涉及造像、城市、建筑、器物、文学、金石和装置等更广泛的领域,试图从毁灭、破碎、再生、聚合等多元的角度发掘物质性在艺术史研究中的潜力。
本书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极简史。全书以编年体为形式,以年份主题词为着眼点,以讲故事、述历史为叙述方式,全景式描绘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伟大历程。书中突出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按时期分为六卷,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进行系统的回顾与总结。既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曲折发展的历程,又全面反映六十年各项事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本卷为全套书稿的第四卷,系统反映从1977年“文革”结束至1991年底邓小平南巡谈话前这一时期的历史。
无
为什么1956年的希望和期待会转变成1957年的失望和消沉; 为什么中共八大在1956年确定了扩大民主、加强法制、集中精力搞建设的方针路线,到1957年却反其道而行之; 为什么毛泽东已经看到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种种弊端,到头来还要重蹈斯大林的覆辙,为什么中共一代精英百般思索却做出了如此选择,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波兰、匈牙利危机中,中国充当了什么角色? 本书试图利用目前所能看到的文献史料,描述这一历史过程。
庄士敦在中国生活了三十余年,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通”。1919年-1924年,他身为溥仪的英文老师,见证和参与了溥仪所经历的一系列浮沉奇遇。在这部“目击身经”的实录里,庄士敦不仅书写了末代皇帝从少年到青年时代的身世,也借此勾连起从义和团运动到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冯玉祥兵变等诸多重大事件的中国近代史。 译注者高伯雨对书中提及的各个人物生平和风俗习惯都十分熟悉。全书包含两酉多条译注,道出历史的诸多隐秘细节,为我们还原了真实而生动的时代面貌。
《经略幽燕:宋辽战争军事灾难的战略分析》以北宋前期对辽作战为研究对象,从战略思维与文化、战役法、战术传统等层次分析宋辽战争的得失。系统借鉴当代军事战略理论的研究成果和方法,有机地结合原始史料进行分析,不仅澄清了宋初军事史中的若干疑点,而且跳出了传统史学叙述中以”强干弱枝””重文轻武”或”先南后北”等粗略解释北宋对辽战争屡屡受挫的窠臼。提出,宋初对辽战争在不同时期体现出急速攻取、弹性防御、弭兵休战等不同取向和特征,其间也曾掺杂着和平外交解决的努力和可能性。而这些特点的出现又是从不同层面上受到战略思维、五代军事传统遗留、文人政治等因素影响的结果。
她,十五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十六岁结婚,十七岁生下大儿子忍痛送人,二十岁生下第二个儿子被送人换成工作经费,长期在闽东苏区战斗,多次死里逃生,参加过井冈山胜利会师,奔赴延安,一度脱党,几起几落。 她是陶铸同志夫人,曾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共事,被毛泽东说是“女皇”,和贺子珍是“闺蜜”。 她是中国共产党组织战线杰出的领导者,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一个革命的幸存者:曾志回忆录》是革命家曾志去世前完成的回忆录,由曾志本人执笔、讲述和审定,记录了她参加革命的波澜壮阔的一生。
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猝死在征服南宋的前线上,皇弟忽必烈突然有了争夺大汗位的机会,同时忽必烈也面临着威胁与挑战。他面临着什么挑战?他不只要击败竞争者登上大汗之位,还得创造不世之功与巨大财富才能给蒙古共同体带来繁荣与安定。忽必烈不只要克服地形天险才能在军事上打败南宋,还要尽可能减少双方损伤,才能顺利达成接收江南财富的目标。而且,忽必烈面临如何建构世界国家和经济体系——地跨欧亚陆上海上的军事与通商帝国的难题。《忽必烈的挑战 蒙古帝国与世界历史的大转向》以西欧、中国为主体的观点,描绘出别开生面的蒙古帝国与世界历史,将蒙古的“野蛮入侵者”或“军事破坏者的形象”颠覆。
《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谜》介绍了在西安事变之前,在事变期间,以至于在事变善后的过程中,张学良和中共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中共对于整个事变起过怎样不可忽视的作用。而身为十几万东北军的统帅,深得蒋介石器重的张学良,何以会冒险与自身尚处于极度危险中,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几万红军暗通款曲,甚至于把宝押在中共身上?《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谜》详尽地披露了西安事变发生前后张学良与中共关系的种种内幕。长征中的中共红军为何不惜一切选择北上?毛泽东推举张学良做西北国防政府主席、西北抗日联军总司令?张学良与中共秘密结盟的目的何在?中共与张学良之间的 西北大联合计划 为何半途而废?张学良加入过中国共产党吗?红军为什么要 打通国际路线 ?两万余名接取苏联援助物资的西路军何以全军覆没
《春秋》对于古人来讲,长期都被尊为政治哲学的圣典,并被认为是所有儒学经典中一部孔子亲手编撰的作品,因此而受到了极高的重视,其地位长期凌驾于儒家所有经典之上。但《春秋》同时又是费解的,甚至连遍注群经的朱熹都退避三合,孔子的微言大义在历代经学家的解读之下变得越来越芜杂,越来越让人看不清楚。我们若想从《论语》、《春秋》等经典的字面本身来了解儒家思想,这几乎就是一种缘木求鱼式的努力,因为真正在中国历史上发生巨大影响的那些所谓儒家思想、孔子真义,其实和孔子本人并没有太大关系,和我们所熟知的“四书五经”、“十三经”本身也没有太大关系,而真正发生巨大影响的却是何休版孔子、杜预版孔子、郑玄版孔子、孔颖达版孔子、朱熹版孔子、王阳明版孔子……这是一个人们不断地赋予经典以意义的过程,同时也是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