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 已经过去,它对众多人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文革 是什么? 文革 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文革 到底对人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一百的人的十年》为我们似乎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答案。作者冯骥才试图以一百个各不相同的经历,尽可能反映这一经历十年、全社会大劫难异常复杂的全貌。通过记录普通人的经历,反映生活本质的真实。这本书将使 文革 的受难者们感受到某种东西以使内心获得宁静,使那些 文革 的制造者们从中受到人类良知的提醒而引起终生不安。
在那场堪称“史无前例”的毛泽东“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中期,发生了令世人震惊的重大历史事件,这就是毛泽东粉碎了林彪反革命集团。汪东兴同志长期在毛泽东主席身边工作,亲历了中国共产党九届二中全会前后毛泽东与林彪反革命集团斗争的过程。他是这场惊心动魄斗争的见证者之一。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实可靠的材料披露了这场斗争的来龙去脉,真实地再现那段历史的原貌,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史料。
《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谜》介绍了在西安事变之前,在事变期间,以至于在事变善后的过程中,张学良和中共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中共对于整个事变起过怎样不可忽视的作用。而身为十几万东北军的统帅,深得蒋介石器重的张学良,何以会冒险与自身尚处于极度危险中,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几万红军暗通款曲,甚至于把宝押在中共身上?《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谜》详尽地披露了西安事变发生前后张学良与中共关系的种种内幕。长征中的中共红军为何不惜一切选择北上?毛泽东推举张学良做西北国防政府主席、西北抗日联军总司令?张学良与中共秘密结盟的目的何在?中共与张学良之间的 西北大联合计划 为何半途而废?张学良加入过中国共产党吗?红军为什么要 打通国际路线 ?两万余名接取苏联援助物资的西路军何以全军覆没
外城也称南城,是相对于老北京内城而言的。清军入关后,将京城汉人悉数赶至外城,外城从此成为汉人亦即相对于旗人的“民人”聚居之所。本书走访了佘幼芝、乐崇辉、刘曾复等祖祖辈辈生活在外城的人,运用口述史料与文献考证相结合的方式,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商贾云集、戏台林立、思潮涌动的老北京南城生活画卷。
本书讲述了太平从起义到灭亡的兴衰历程,通过太平军与清军的战争,用另类的风格展现了那个时期的事件和人物,为我们拨开了晚清,历史的重重迷雾,揭下了太平天国的神秘面纱,其实地还原了那个动荡时代人兴亡历程。
在百万册的洋洋洒洒的《五百年来谁著史》,以及荣获“中国好书奖”并20万册的《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之后,北京大学教授韩毓海又撰写了这部重磅作品——《龙兴:五千年的长征》。 这本书从制度与治理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矛盾的角度,深刻回顾并分析了中国历史进程中的诸多“大事因缘”,是一部通史。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开辟,中篇为稳定,下篇为复兴。沿着殷周之变、周秦之变、魏晋隋唐之变、唐宋之变,通过“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讲到今天“数千年未有之新时代”,梳理中华文明发展脉络,阐释中国制度变革逻辑,解读中华民族复兴。 全书将中国历史的发展与世界历史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既是一部从制度与治理角度总结历代得失的学术思想史,更是一部把中国共产党的奋斗与中华民族复兴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通史
面对敌人疯狂的第五次“围剿”,博古、李德等推行错误的政治、军事路线,导致红军节节失利,根据地大量丢失,中央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长征途中,外有敌人的围追堵截,内有决策层的意见分歧,在许多生死攸关的时刻,以毛泽东等为首的党中央,作出了一系列正确的重大战略决策,如:通道转兵、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与彝民结盟、爬雪山、过草地……克服种种人为的与自然的困难,成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完成了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空前壮举。
一 本书所集各篇均非一时之作。导论《中国社会之历史的发展阶段》在去年的《思想》四期上发表过。作时的目的原无心作为本书之导论,以其性质相近,故收于此。 二第二两篇关于《诗》、《书》、《易》的研究,从去年九十月间到最近,在杜衍的化名之下蒙《东方杂志》连续地登载了出来,这是应该感谢的一件事。 三 以上三篇大率均是我在未十分研究甲骨文字及金文以前的作品,在发表当时很有一些分析错误或论证不充分的地方。错误处在本书中业已改削,论证不充分之处则别出案语以补足之,期以保存原有状态。 四 第三篇《卜辞中的古代社会》亦非一时之作,其中所引用文字有前人著书未经解释者,率见拙作《甲骨文字研究》一书。此为避烦及便于印刷起见,概未重加解释。 五 第四篇《周代彝铭中的社会史观》乃新近之作。这个
《书上博物馆系列丛书:建川博物馆之川军抗战》主要内容包括:新婚夫妇抗战失散,60年后再婚巧遇原配、留有三个弹痕的梳妆台、源源不断地向前线输送“壮丁”、川军广德、泗安阻击战、川军死守滕县、川军保卫皖南、川军收复马当等。
宋元时期是古代江南城镇发展史上重要的发展和转型期。一方面,承接晚唐以来的发展趋势,江南州县城市走向全面兴盛,逐渐确立起在全国的领先地位。随着各级城市普遍突破原有政治性质所构成的限制,经济、社会和文化功能显著增强,其活动形态和结构体系发生重大变化,由此实现了从各级统治中心向综合性文明实体的飞跃。另一方面,不同形式的商业市镇在乡村地区广泛兴起,并呈现出向新型经济都市形态演变的发展趋势,从而打破了长期以来州县城市一统天下的都市文明格局,推动了从城市体系向城镇体系的重大转变。在此基础上,区域城市化也表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向,即由原来以城市为中心的内聚型城市化转向城乡结合的互动型城市化。
《盛世的疼痛》是著名作家祝勇的一部散文力作。作品讲述了自商鞅变法到清朝末年的变革史。商鞅变法强盛了秦国,奏响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前奏。至此之后,汉武帝刘彻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朝的崇文抑武,明代郑和的七次出海、兼容并蓄、明成祖朱棣之后的闭关锁国、夜郎自大,至清末李鸿章的洋务运动,每一次变革都影响甚至主导了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走向。作者以清晰的笔调,抓住历史的拐点,将盛世遮掩下的疼痛揭开来,将千年历史娓娓道来,毫无晦涩之感。
1992年,河南人民出版社祝新刚先生同我谈,他们准备出一套《20世纪的中国》,按历史的发展编写10卷,以新中国的成立为界限,上半世纪5卷,下半世纪5卷,作为20世纪完整的一套系列书,希望我负责组织前面的5卷。同时将后面已出的4卷送给我,作为参考。
本书运用“二重证据法”,结合传世文献、出土文献与考古资料,纵横开阖地论述了燕国八百余年(公元前11世纪中叶-公元前222年)的历史文化,全方位地揭示了“燕国历史文化”的种种内涵。纵向而言,举凡燕地的“考古学文化”(西周封燕之前)以及燕国本身的历史(开国、发展、强盛、衰落及灭亡),都巨细无遗尽入彀中;横向而言,举凡燕国的经济、政治、古族与古国、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史载人物,都有细致入微的叙述与讨论,令两三千年前的燕国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