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薄一波的回忆并带有研究性质的有关中国当代史的专著。分上、下两卷。分别论述了1949年到1956年间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些重大决策的形成过程,以及一些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这部书是将个人的回忆和档案材料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产物,被誉为“在我国党内是一个重大的创举”。
“安史之乱”不仅是唐代的一个转折,而且是中国古代史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藩镇割据的出现,隐然牵动了整个中国古代史的发展态势。但是对于这一重大问题,中国学术界缺乏足够的研究。本书处理主题安史之后唐帝国的重建,将西方新史学中的空间观念引入唐史研究领域,极具学术敏锐度,对于此一问题有了极大的推进,也是很吸引人的话题。
历史学家杨宽先生积五十年治学研究之重要成果。着重论述战国时期从分裂割据走向统一,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发生的重大变革和发展,真实地再现了战国时代风云变幻、剧烈变革、百家争鸣、英才辈出的历史与社会状况,是战国史研究的扛鼎之作。
《闽浙赣抗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是原国民党将领关于抗日战争闽浙赣三省抗战之亲历记录。《闽浙赣抗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原书名为《闽浙赣抗战》,丛书名为《正面战场: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2013年1月由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现应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的要求,将《闽浙赣抗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纳入《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丛书重新出版,只是版式重新设计,内容不作改动。特此说明。
本研究的中心论题是明代文学思潮的流变,研究特点一是着眼综合的、整体的、交叉的研究,不仅综观作家、作品、流派、文体种种文学现象,而且兼涉文学之外又与文学密切相关的艺术思潮、学术思潮、文化思潮和社会思潮。二是着眼动态的、流程的研究。注意思潮的流动性、异变性、阶段性、趋势性,内在的动力和联系。三是在注重把握总体趋势和内在脉搏的同时,又重视对具体作家、作品、风格、流派的个案研究和实证考案,以微显宏,以宏观微。全书将多学科交叉研究和文化动态研究用于古代文学研究,重在探究文学发展大势和内在规律,突破了一般文学史的书写模式,对学科创新建设是有意义的。对观察当今文学现状,制订文艺文化策略提供了一种历史参照。
1949年10月1日,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这声震寰宇的宣言,标志着有五千年古老文明的中国,已经摆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枷锁,开始走进新的时代,开创了历史新纪元。 五十年的历程,五十年的探索,五十年的风雨,五十年的辉煌。五十年来,中国人民在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了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动人乐章,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五十年虽为历史一瞬,然而,崛起的神州却以前所未有的壮丽,激荡着我们的心灵。短短五十年,山河巨变,换了人间。中国人民已将一个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成一个初步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充满信心和满怀豪情的中国人民,即将迎来新中国五十周年华诞。在这
埃玛纽埃尔-爱德华·沙畹(1865—1918),是近代以来 有成就的汉学大师之一, 的“欧洲汉学泰斗”。1907年,沙畹从巴黎来到中国,开始第二次在华考古活动,《华北考古记》就是这次实地考察的学术成果。 沙畹是 位运用现代考古技术对中国遗址进行实地考察与测量的学者,通过大量拓印、抄录遗址文物中的碑文题记,收集整理了一千七百余张图片,并对遗址文物进行了艺术、政治、宗教、社会等多角度的阐释。这些遗迹在后来的战乱过程中或损毁或流失,均遭不同程度的破坏,这些图片及资料对于后世的研究就 显弥足珍贵。 《华北考古记》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考古文献,同时也是中西学术交流的历史见证。1909年本书法文版面世,中国的登封三阙、孝堂山、武梁祠、龙门石窟等遗址由此进入西方学术视野,成为世界汉学及东方艺术史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书介绍了在西安事变之前,在事变期间,以至于在事变善后的过程中,张学良和中共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中共对于整个事变起过怎样不可忽视的作用。而身为十几万东北军的统帅,深得蒋介石器重的张学良,何以会冒险与自身尚处于极度危险中,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几万红军暗通曲款,甚至于把宝押在中共身上?这里面究竟有着怎样复杂的内幕?自然,这本书也首次全面披露了中俄两国档案中仅存的有关张学良要求入党问题的几份珍贵的档案文献,并且结合相关史料具体地介绍了张学良提出入党要求的经过和中共中央及共产国际所作出的不同反应,仅此已足以否定那种关于中共对于西安事变几乎不起作用的说法。 本书详尽地披露了西安事变发生前后张学良与中共关系的种种内幕。长征中的中央红军威吓不惜一切选择北上?毛泽东推举张学良做西北国防政
《丁文诚公家信》汇集了丁宝桢写给其长子丁体常的十二封亲笔家信,时间跨度为同治八年(1869)至光绪十一年(1885),向儿子传授为官理政、修身报国之道。丁宝桢四世孙丁泽霆(1920—2006)为十二封家信做了注释,并编撰《丁慎五公年谱考》;丁宝桢五世孙丁健(笔名“垂健”)撰写了书中的“要点及背景资料”部分,并校订注解了《丁文诚公家信》。
十九世纪中页,欧洲人发明了摄影术,用几可乱真的复原世象、再现生活手段,将人们反映客观世界、纪录社会历史,以文字、图绘的方式,革命性地推入现代文明时代。有幸的是,对于大多数仍生活于农耕时代的中国人,还不知摄影为何物,甚至疑惑为“摄魂”而避之犹恐不及的时候,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就进入了现代摄影术的取景框。尽管我们还无从稽考,早纪录武汉的照片产生的确切时间,但可以肯定的是,绝不会晚于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也就是摄影术发明后的二三十年间。其见证就是建于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毁于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的古黄鹤楼,而迄今我们见到的,就有两幅照片影映下这座清朝黄鹤楼的焚前雄姿,弥足珍贵。
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是一条用鲜血和生命铺成的道路,是人类历史上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是前所未闻的壮举。英雄的红军,从借道陈济棠开始突围长征,血战湘江,四渡赤水,激战安顺场,鏖战独树镇,巧渡金沙江,强渡嘉陵江,乌蒙山回旋,大渡河“铁索桥上显威风,勇士万代留英名”,跋涉“死亡之海”,翻越终年积雪的雪山,总司令亲上火线,军团参谋长前线捐躯……那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细节,逼真地再现了那段艰辛辉煌、淬火成钢的岁月。
陶瓷是中国文化的“名片”,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有泉著的《陶瓷简史(从石器时代到后工业时代)》以通俗易懂的解读,通过火、土、釉、形、彩、窑、艺七个篇章,讲述了从石器时代到后工业时代世界陶瓷的发展历程。全书图文并茂、旁征博引、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被誉为“一本书让你读懂陶瓷的历史”。
2018年是中国历目前很辉煌、不错盛的唐朝建立1400周年。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唐人”“唐风”“唐艺”甚至“唐装”作为大国盛世的印记,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引以为豪。走进唐朝既有思想上的烙印,又有文献上的记载。尤其是近百年来考古发掘和文物发现,使得“大唐之国”的“大格局”“大气象”“大艺术”更显现出自己的特点。唐代历史的课题已经被学界反复耕耘,但是大的历史不会萎缩,好的课题也不怕重复,因为每个人解读诠释历史的视角也不相同。本书期待能对读者进入历史时空,置身历史场景,触摸历史遗存,有所帮助,能在精神上去感悟唐代的文化与魅力。人类进步不可能脱离历史,而记忆遗产的作用,也深深隐匿其中。
本书由“西戎总序”和60个西域国家小传组成,反映了汉唐之间西域经营的历史,也记录了汉唐期间西域诸国的风土概况。此外,《通典》的取舍亦曲折反映了杜佑的边防思想及杜佑甚至唐代社会中的西域经营观念,值得详为比勘,深入研究。
人口历史
为什么1956年的希望和期待会转变成1957年的失望和消沉; 为什么中共八大在1956年确定了扩大民主、加强法制、集中精力搞建设的方针路线,到1957年却反其道而行之; 为什么毛泽东已经看到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种种弊端,到头来还要重蹈斯大林的覆辙,为什么中共一代精英百般思索却做出了如此选择,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波兰、匈牙利危机中,中国充当了什么角色? 本书试图利用目前所能看到的文献史料,描述这一历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