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图绘的中国古文文字,是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笔一画中,隐含了先民言语的符号。象形的文字可以反映创字时的生活环境、使用的工具、生活的方式,甚至是处理事务的方法和思想观念。以分析古文字来探求古代社会的具体状况,可以解读古文明的重要信息。 本书是作者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学系讲授The Written Word in Ancient China一课的教材。作者将文字学与考古材料、人类学知识相结合,用421个古文字巧妙地重构了中国上古时期的社会生活途径,囊括了文字、古史、渔猎、畜牧、农业、谷物、冶金、工艺、饮食、衣服、居住、交通、生命、娱乐、商业、医学、战争、祭祀、天文、方向与四灵等各个方面,在解析文字神秘起源与其意蕴、字形流变之外,更诠释了中国古代社会几千年来的发展脉络。
?《东都事略》是纪传体北宋史。全书一百三十卷,起自宋太祖赵匡胤,终于宋钦宗赵桓,计帝纪十二卷,为各代帝王在位时的大事记﹔世家五卷﹐记叙后妃和宗室﹔列传一百零五卷﹐载各种人物共六百九十七人事迹﹔附录八卷﹐列举辽、金、夏、西蕃、交阯的情况﹐没有表和志。此次整理,以台湾图书馆所藏南宋绍熙眉山程舍人宅刻本为底本,校以文海出版社影印覆刻宋本及所附钱绮《校勘记》、缪荃孙《校记》,并参校了国家图书馆所藏朱允达标校振鹭堂覆宋本、台湾图书馆所藏旧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并参考了《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会要辑稿》《隆平集》《宋史》和宋人文集、笔记等予以校证。
本书全书分三编:“两宋财政发展史概述”、“两宋财政的收入与支出”、“宋朝财政的管理体系与设施”。本书概述两宋财政的发展,将其划分为全盛时期、熙丰改革时期、北宋衰亡时期、南宋“中兴”时期、南宋没落衰亡时期这样五个阶段,从整体上对两宋财政进行客观描述,描述两宋300年间财政沿革的史实,分析前后间的因果关系。对宋代财政开支中一些零杂但又十分重要的项目,如祭祀、兴学、农田水利、城池桥道、赈灾、蠲放等等,也开创性地进行了探讨。利用各类文献和数据资料,通过谨慎的分析与鉴别,使本书对宋代财政全局的把握,建立在一个扎实的基础之上。通过本书的研究,理清了宋代赋税与征调、中央与地方,以及中央各财赋系统相互之间的关系。
《刘孚周日记》是江西省近十余年shoubu被发现并整理出版的晚清私人日记,意义重大。日记真实记载了作者于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和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两次进京 会师的详细经历及见闻,反映了南浔铁路在20世纪初收回路权背景下探索商办模式的艰难状况,对陈三立与《时报》主编汪饴年关于 卖路 论战的情况记录详实。同时,作者也在 相当程度上记录了有关浙路风潮的发展演变过程。日记中关于李有棻、陈三立、汤寿潜、陈宝琛等人的信件及往来函电,有少量目前尚属仅见。作者交游广泛,日记中对晚清民国的不少重要历史人物均有涉及。对晚清科举史而言,日记亦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生动素材与一手资料。
这套书从《资治通鉴》中提炼出1580个故事,短则100-200字,长不超过1500字,收录《资治通鉴》全部内容,让读者轻松读懂《资治通鉴》。非精编版,非白话直译版,精编细篡,不失原著精髓。
本书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杨宽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本书按年编辑史料,上接《左传》之终年,下迄秦之灭六国与统一,即起于周贞定王元年(公元前468年),止于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将原来分散杂乱、年代错误、真伪混淆的史料,作编年的整理和考订,使成有条不紊、真伪分明的史实文献。每年史料着重阐明当年之大事,包括纵横家所记纵横权变之掌故、游说辞与书信等。广泛采用各类古籍及近人研究成果,取材宏富,考辨精密,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稿是著者积近二十年之力对中国古代史史料学教学和研究的成果。书稿语言精简,内容翔实丰富,对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的成果进行了极其细致全面的阐述和研究,全书共分两编十七章,编基本按照时代分述先秦史到清史史料的基本史料,亦稍涉志书、类书和《十通》等史料。第二编分述如何应用版本学、校勘学、训诂学、年代学、避讳学等知识对史料进行鉴别和使用。末附《历代帝王世系名讳表》《书名索引》《主要参考书目》。本书稿结构完整,语言精简,涉猎较广,叙述详尽,堪称杰作,足见作者的积累、识见和苦心孤诣。
《钱玄同日记》始记于1905年12月9日,终于1939年1月14日,距其逝世仅两天,长达35年。除1911年全年阙如外,其余每年都有断续不等的记载。钱氏日记早于其他五四文化名人(如胡适始于1911年1月、鲁迅始于1912年5月),为我们保留了清末民初的许多珍贵的历史情节(如中国留日学生、同盟会在东京的反清革命活动和章太炎的讲学等)。钱氏个性率真坦荡,表述直截了当。他的日记,不仅记个人经历、所见所闻和与同时代人的交往,也记载个人对人、事等各种问题的思考和看法,同时记载大量的读书心得以及治学成果。因此,本书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尤其是教育史和学术史的珍贵资料,是钱玄同先生35年人生的真情独白,是一部五四前后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是一位重要学人思想、学术观念演变和读书治学的心路历程,是一部五四时期中国学术转型发展的嬗变史
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历史曲折复杂,留下的历史资料十分丰富。其中仅文献资料,就有近万件、数千万字。过去各级各地党史、档案、文博等部门,已经陆续编辑出版了不少有关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资料,但大都是分散的、不够系统的,而且还有大量的文献资料尚未编辑出版,分散保存在各个单位、各个地方,既不利于保存,也不方便研究利用。尽快汇编出版一套兼具全面性、准确性和可靠性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以供社会各界使用,既是党史工作部门重要责任,也是一项有利于存史、资政、育人的重要文化建设工程。基于这些考虑,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赣州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和中共龙岩市委党史研究室通力协作,编辑出版这套《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 《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所收录的资料,主要是与中
清史学家阎崇年先生倾六十年心血的力作《 清朝开国史》(修订本),分上下卷,33章,130余万字,史料弘富,结构谨严。本书视野开阔,将明清易代史事置入16至17世纪东北亚等大变局之中,展现各方势力的交错与消长,探讨农耕、森林、草原、高原、海洋等文化板块的互动与激荡。本书聚焦辽东争局,以萨尔浒、沈辽、宁远、北京、松锦、山海关等重大战役串联历史文脉,完整讲述了自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起兵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南明永历政权结束的中国历史。兴亡更替,殷鉴不远。
《张大可文集》本书是张大可先生40年来学术研究的结集,收录了《七十述怀》、《史记研究》、《中国文献学》、《史记文献研究》、《司马迁评传》、《史记论赞辑释》、《三国史》、《三国史研究》等10部著作。张大可先生是《史记》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在三国史领域也颇有建树,所以这部《张大可文集》是《史记》和三国史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七十述怀》 将作者30年间的散论汇于一编,从一个侧面记录了时代前进的步伐。所谓散论,多为因时感发的即兴之作,不是作者的治学主干,为何编入文集为*卷?因贯穿散论的红线始终带有读史论政的意味,这些散论串联起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生活的环境与治学的心路历程。 《史记研究》 总论司马迁其人其书,兼及司马谈作史研讨;研讨《史记》疑案,为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宋神宗认为此书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中国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东京梦华录》全景式地展现了北宋都城东京的风貌,典雅而富有趣味。 本书特邀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画师作画近百幅,精美雅致,并精选宋画数十幅,与文字相得益彰,使得全书富有美感。
《名义考》共十二卷,其中天部二卷,地部二卷,人部四卷,物部四卷。该著以笔记形式解释经史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名义,全书共释534条。多数条释不止一词一事,算上一条多释,则全书实际解释975事。 象纬名物、训诂方言,靡不详析互证,纤委必具 ,内容关涉社会礼制、历史地理、风俗称谓、名物器用、礼乐辞藻等方面,可谓浩淼博广。 本稿详笺证而略校勘。以万历本为底本,校以四库本等。笺证详其所出,而注释其意旨,并增益实证抉发。且明人引书多讹误,亦订正之。又据《名义考》之溯源训释法,间或补证之。
本书汇编太平天国财经资料,分20章,从太平天国革命理想到太平天国之政权架构,以及太平天国经济制度之运行、有关事件,太平天国及晚清工业、农业、商业、贸易、金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分类编排,条理清晰,汇集太平天国财经史料于一编,同时以 编者按 的形式加以评论,*程度地体现了作者对太平天国财经问题的研究成果。是书不仅有益于晚清政治、军事史及太平天国史之研究,同时有益于了解晚清社会之变迁。
中国*历史档案馆现存明清档案1000余万件,上起明朝洪武年间,止于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时期,跨越500余年,是迄今保存数量**为完整系统的古代王朝档案的集合,巨量的皇宫遗存档案具有独特的文献、文物和文化价值。适逢中国*历史档案馆建馆九十五年之际,该馆在近年档案整理研究的基础上,撷取经典档案100余件,其中包含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及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珍贵档案在内,分为明朝档案、清帝诏令、清帝御笔、臣工奏章、清宫生活、文化典籍、民族档案、科举档案、外交档案、晚清档案、清宫藏图等11个类项,项下按编年进行梳理,每一类项及档案均配以简要的文字说明,全书高清拍摄,印制精美,具有较高的收藏和研究价值。
本丛刊为近现代一系列重要文献的汇编。所收文献作者久历清末民初政坛、学界、报界,或熟识时局娴熟掌故,或兼擅文坛及报界。亲历清末民初诸重大事件者,各有侧记与追述文字。清末民初社会生活、外交、政局、战事、文化思潮等重大事件靡不涉及。本丛刊务存史料全豹,正所谓正史未必有载,宬档未必有存,可为研究者和文史爱好者提供重要参考。
自魏晋至隋唐,和田地区一直是佛教东传的关键之地。近世以来,西域古文献迭有出土,为当地宗教、历史、社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难得资料。近年,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博物馆收藏了一批和田地区出土的文献材料,其中以梵文、于阗文等为主。人民大学博物馆所藏材料中的梵语和于阗语文本以丝路南道婆罗谜字体书写,梵语为佛经残片,于阗语包括佛经和世俗文书。《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藏于阗文书》对人博梵语、于阗语佛经残片进行了识别、转写和比定,确认这批于阗文书写卷中的梵语写卷大部分内容属于《般若经》类和《妙法莲华经》,于阗语写本大部分内容属于《僧伽吒经》。本书的研究成果对推进西域佛教史和于阗史的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本书为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图书出版专项基金资助项目。
《清代河南巡抚衙门档案(全绿书脊)》是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和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立项资助的项目。项目组成员共10人,包括段自成、李景文、王学春、裴丹青、王会丽、马珂、朱腾云、于兆军、尼志强、姬志香。2006年10月,在项目主持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段自成教授和河南大学图书馆李景文研究馆员组织下,清代河南巡抚衙门档案的整理工作正式启动。 《清代河南巡抚衙门档案(全绿书脊)》的整理主要包括以下工作:一、复制档案;二、对档案进行录入和校对;三、对档案进行题名、标点和校勘;四、对档案进行分类、编目。王学春负责全部档案的复制,王会丽、裴丹青、马珂、朱腾云、尼志强、于兆军、姬志香等负责档案的录入、校对和试标点,段自成、李景文、王学春对全部档案进行题名、标点、校勘、分类和编目。这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