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入的系列文章,其中有对于 反封建 平等 这类 关键词 在历史文化进程中演变过程的分析,但更主要的是对传统社会与文化本身的结构性研究。笔者不满于过去流行的 租佃神话 和 宗族神话 ,主张在社会 经济分析与思想 文化分析的综合与融会中把握传统时代真正具有规定性的那些规则,跳出 反儒 与 尊儒 对峙的传统观之争,在社会结构上摆脱大共同体本位的传统桎梏而走向公民社会,在文化 象征符号体系中主张 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 ,以 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 的人格资源与民主宪政 人权保障的现代制度安排来消除那种专制制度下强权 犬儒互补的人格弊病。 《传统十论》此次再版,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增了增订版序言及两篇附录(《关于 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 的讨论》《瑞士之路》),订正了原有版本的一些错讹。
年鉴学派的一代宗师布洛赫比很多人都要清楚,自古希腊以来,历史便承担着叙述即时发生的事件真相的使命,真实(无论它是否存在)是历史的 价值。布洛赫从幼子无意的疑问(爸爸,历史有什么用呢?)入手,为历史的高贵价值作了一番慷慨激扬的辩驳,细致入微地分析了历史与人类和时间的种种纠葛,并提出了历史的考察、考证等工作的方法论。书中没有令人望而却步的理论体系,只是些娓娓道来的治史心得。这本小书被称为“年鉴派史学的宣言书”,为后代年鉴学派所发扬光大的总体史思想、长时段理论等均可在此找到源头。
......
本书由严复翰墨馆馆长郑志宇主编,陈灿峰副主编。严复为著名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是近代 睁眼看世界 、开风气之先的人物,在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深远。他的许多思想言论,关涉国家社会、政治民意、传统文化、伦理道德,以及有关个人修身持家、立身行事、教育子女等方面,都精辟犀利,直指人心,是启蒙教育国人的经典文本,对当代青年学子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书辑录严复关于政治、经济、法制、社会、教育、治学、伦理、家国等方面语录百余条,逐条注译,并以严复照片及相关书法作品为配图。
《资治通鉴名句选(上下)/中文经典100句》由 历史专栏作家公孙策编著,从《资治通鉴》中精选经典名句200则,通过“名句的诞生”“ 读懂名句”“名句的故事”“历久弥新说名句”等版块,对经典加以注释,讲述名句相关历史故事,介绍名句的用法。内容文字活泼,揉合现代人阅读的特点,趣味性高,是读者阅读《资治通鉴》的入门引导。在其笔下,名句精华 显神韵, 易读能懂。作者着眼于历史,也深刻批注历史内涵,尤其在“历久弥新说名句”中,作者讲述相关主题或主旨的古今中外故事,让读者真切发现“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加能够领会读史的作用——以史为鉴,勿犯前愆。
《三国志》为西晋陈寿所撰,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叙述三国时期的历史,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南朝宋裴松为之注,引魏晋时人著述两百多种,丰富了陈寿《三国志》文本本身。
《霓虹灯外》是一部系统研究近代上海市井生活的著作。本书梳理了近代上海城市发展转变的过程,分析了民国时期上海各社会阶层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层次,并以人力车夫为例,描摹了移民群体在当时的生存状态。通过对上海棚户区及石库门里弄的生活场景再现,卢汉超对上海中下阶层市民的居住空间和日常生活进行了深入的叙述和细致的描摹,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近代上海市井生活的 清明上河图 ,全方位展现了传统力量在市民日常生活中的非凡韧性。
《武经七书》基本包括了北宋以前的我国古代军事著作的代表作,是我国冷 时代军事思想的智慧结晶,是中国古代兵书的精华,是中国军事理论殿堂里的瑰宝。它奠定了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基础,对中国和世界发展近代、现代军事科学起了积极的作用。校定、颁行《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在军事理论建设上的一个贡献。它阐述了一系列军事战略思想和战术原则,凝聚了中国古代人们对战争的认识的精华。不论在军事理论上,还是在战争实践中,它都对后世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宋高宗时还曾 《武经七书》为选拔将领考试的内容。明太祖朱元璋提倡“军官子孙,讲读武书”,为军事斗争和教学之急需,他命令兵部刻印《武经七书》发给有关官员和高级将领及其子孙学习。17世纪以来,在日本出现了多种重刊本、译注本,而《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在欧、亚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终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跨16个朝代,录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事迹,成书二百九十四卷,是中国古代史学巨著,代表了中国古代编年体史书的优选成就。《资治通鉴》对历朝历代的施政得失、制度沿替、人才进退有详尽的记载。本书对卷帙浩繁的原著进行了精选精译,汇集中华传统历史智慧精华,普及仁君贤臣的修身处世之道,可以启迪思想,是普通大众的之书。
本书是一部研究近代中德关系史的名著。作者充分利用美国、德国、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历史档案,论述了1928 1938年中,德亲近关系建立后德国对中华民国的政权建设、军事制度、工业经济以及意识形态发展所起到的重要影响,指出了近代中国对现代化模式的选择并不只是接受西方的思想和文化,更在于与西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实质性接触。美国《亚洲研究》和《太平洋事务》以及香港《二十一世纪》等书评认为,《德国与中华民国》是研究中德关系史的一本 难以超越 的著作,是关于中华民国史和中国近代史的一项 极其出色 的成就。
《战国策》系先秦 史籍,因按国别分隶篇章,遂称国别体。其事继《春秋》以后,迄秦灭六国,多涉时人谋虑定计和慷慨陈词。书中人物繁多,但以士人为主,或重约结盟,或 谲诈,或追名逐利,或扶急持倾,刻画得栩栩如生。书中语言独特,且以说辞居多,或铺陈蓄势,或纵横恣肆,或幽默尖刻,或明畅通达,挥洒得捭阖雄奇。历来为研究战国时期历史和文学的重要资料。现同行本《战国策》,系南宋姚宏的注本(即姚本)。而这次整理,选用的是与姚本同时期的另一个 的注本鲍彪注本《战国策》(即鲍本)。该本除了鲍注以外,元代的吴师道还做了校订和补注。鲍彪对姚本的《战国策》作了重新编排,改刘向、曾巩的三十三篇为十卷。以西周为正统,“不得后于东周,定为首卷”,其后依次为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 每一
卫西琴(Alfred Westharp,1882-1952),又名卫中,即 捍卫中华文化 之意。德国人,家境优越,父亲为德国银行家;先在德国慕尼黑大学攻读音乐学和心理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音乐心理学;后受蒙台梭利影响,转而研究音乐教育及音乐感受。1913年,因仰慕中华传统音乐及文化,选择来华考察,而后作为思想家、教育家、音乐家在民国时期文化教育界活跃了25年,曾经名噪一时;其首篇教育论文即由严复帮忙翻译并获得中国教育学界诸多赞赏;因对孔子、中国传统音乐的崇拜而被保定直隶高等师范学校聘为音乐教习;后带领学生到太原第五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大会演奏中国《诗经》中的几章受阎锡山青睐,聘为山西大学教授、山西外国文言学校任教务主任等。其与中国近代教育名人蔡元培、胡适、陶行知、黄炎培、梁漱溟等均有密切往来;在《最后的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