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 扫除偏见浮辞 的日本通史著作,原名《日本全史》,将 日本上千年的沧桑变迁浓缩于短短十余万字之中,鞭辟入里,字字珠玑。 全书共二十四篇:第一篇详言日本地位;第二至六篇略叙民族由来、社会演进、帝权扩张等;第七至二十四篇,分述幕府统治时期到明治维新后,在政治政策、经济制度、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发展情形。尤其关于中日交涉、蒙古征伐等内容,其叙述弥补了我国历史参考书的部分缺遗。此外,书中还对重点词句进行了标记,并在附录中列出了一系列参考书目,以供读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青海藏族简史》一书,就是将藏族在青海的发展历史简明扼要地做了叙述,其中重点介绍了青海藏族的来源、分布、习俗、宗教信仰以及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历史关系等内,特别是在族源问题上,借助近些年青海、西藏地区考古发现的古文化遗址、石棺葬等证据以及各种文献资料,进行了重新梳理,进一步确认羌藏同源关系。本书把青海藏族的发展演变过程放到整个藏族和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总进程中加以考察和叙述,既充分反映了河湟地区多元文化的风貌以及青海藏族对河湟地区发展做出的历史性贡献,并从中解析青海藏族形成原因的复杂状况,又探讨了青海地区藏族历史发展的特殊性,还阐发了它与整个藏族和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共同性,从而证明中华各民族相互之间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
南诏是华夏儿女开拓云贵高原的早期成果之一,也是西南历大的地方政权。作为一个曾在大唐和吐蕃两大强邻之间纵横捭阖、续写 后三国 神话的强邦,却在立国二百余年后突然神秘地消失了。是外敌压力使然,还是遭遇了巨大自然灾难?是多民族的血脉发生剧烈碰撞,还是文明融合过程中出现了巨大的裂痕?本书从南诏兴起的背景、王国的建立、兴盛、衰亡等方面作了详细介绍,为读者清晰地呈现了这个苍山与洱海之间的神秘古国,揭示了一段民族融合的曲折历史。
匈奴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游牧部族,兴起于公元前3世纪,衰落于1世纪,是草原文明的缔造者和传承者,在大漠南北活跃了约三百年,其后又在中原地区活跃了约二百年,对中国和欧亚大陆的历史进程都曾发生过较大的影响。 本书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和方法,对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活跃了近500年的匈奴族的文化习俗、经济生活、社会结构、政权组织、部落兴衰、政治演变以及与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的关系,做了一个比较全面而系统的叙述。内容虽然比较复杂,但语言简明、通俗,引人入胜。
蒙古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朴实、智慧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祖国统一的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蒙古族自兴起到成吉思汗再到蒙元王朝的存在,在历史的舞台上演绎了一幕幕荡气回肠的史话。然而,不为大众所知的是蒙古族在青海高原的活动也是十分频繁和知名的,成为青海历史的重要构成部分。本书除介绍蒙古汗国和元朝时期蒙古族在青海的活动状况外,重点叙述了明清时期蒙古族在青海的活动历史,对近代时期蒙古族的相关活动也有涉及。其中,蒙古汗国和元朝时期,对蒙古族进入青海以前的社会状况、蒙古族的兴起和进驻青海、元朝时期镇守诸王和蒙古人做了简要回顾。明朝初年,蒙古人外迁和被安置及 塞外四卫 的相关状况、东蒙古入迁西海及其活动、蒙古汗王与藏传佛教、明朝经略西海,是本书的重点部分之一。至清朝,和硕特部固
《巴音郭楞蒙古族史:东归土尔扈特、和硕特历史文化研究》内容简介:《巴音郭楞蒙古族史:东归土尔扈特、和硕特历史文化研究》是作者精心为广大读者朋友们编写而成的此书,可以让更多的读者朋友们从书中了解到更多的知识,从而提升读者朋友们自身的知识水平。历史是一面镜子,东归土尔扈特及中路和硕特蒙古的历史不仅是巴州历史的一部分,又是新疆蒙古族史的一部分。《巴音郭楞蒙古族史:东归土尔扈特、和硕特历史文化研究》的出版将有助于加大巴州这个“华夏州”对外宣传的力度。
1715年,沙皇宫廷正在为彼得大帝新诞生的王子举行庆典,乌拉尔地区矿主向彼得大帝呈上了一份独特的贺礼。这是一批装饰着雪豹、鹿、狮等动物纹的金器,它们做工精湛、造型生动、充满张力。因此,欧亚草原上掀起探险热潮,沉睡千年的游牧王者的坟冢被渐渐打开。琳琅满目、精美绝伦的随葬品展示着草原霸主昔日的辉煌。古典史家笔下神秘尚武的斯基泰人在东西方文化传播与交流中竟扮演着非同一般的角色。
在一个震惊过世界的民族背后必有一段非同寻常的奋发故事,更有后人必去解读的历史密码。 在曾经的十三世纪,让人类和世界大吃一惊的民族就是当今蒙古人的英雄祖先。那么,他们来自哪里?他们是如何冲出古时蛮荒的?他们走入历史的初理念是什么?他们经历过怎样的聚散离合?是什么使他们败落谷底?他们是以怎样的生存形态进入成吉思汗时代?成吉思汗是如何把他们拉上马背,又一同走向复兴和崛起?古代蒙古人和成吉思汗版图认同的密码是什么?他们是怎样完成古时中国生存版图完全的无障碍对接?从蒙古民族匆匆走过的历史行程中,我们能够看到怎样的成败得失,能够得到怎样的智慧启迪? 本书就是对这些悬念及蒙古民族历史风云的激情解读!
犹太人是谁?判断犹太太的标准是什么?犹太人为什么历经浩劫而不灭?犹太文化的精髓是什么?谁是犹太人心目中的英雄?怎样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怎样成为一个有权力的人?怎样成为一个富裕的人?怎样成为一个令人尊敬的人?本书通过妙趣横生的论述来掲开犹太人的种种神秘面纱,是洞悉犹太文化和犹太智慧的一把钥匙。
本书即以传世先秦文献和陆续出土的考古资料为依据,参考古今有关论著,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传统的历史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研究方法,力图完整展示夏商周三代民族思想、政策的产生和发展脉络,探讨其民族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与民族产生、国家更替以及与民族政策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其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等。并在对这一时期所有民族观的思想、言论和实践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加大了对儒家以外其他诸子学说(如《吕氏春秋》、《墨子》等)在民族思想上的内容研究,也尝试着挖掘商代卜辞和周代铭文中所反映出的民族思想,同时又加大了对春秋战国各主要诸侯国民族政策的分类研究。
吕思勉与陈垣、陈寅恪、钱穆被人推崇为现代史学四大家、其一生刻苦钻研,勤勉著书,尽瘁于国学,尤殚精于历史研究和教学,形成了自己的史学思想和教授风格,亦成为后世历史教学门径和阶梯之一。 《中国学术文化名著文库:吕思勉中国民族史》在“总论”之后分为十二章,对中国民族的十二支族系的起源及演变,进行了详细的叙述、考证和讨论;对于不同族系之间的关系,也作出了比较清晰的交代和说明。在研究过程中,作者运用新观念、新方法,系统整理了古史材料,且疑古、考古和释古,三者并举,使这部著作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学者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之一。
以《长江魂》护长江之“身” ??1986年,我次来到长江源,格拉丹冬雪峰周围的原野上,成百只一群的在奔跑;1993、1994年我再到同一地点,最多的一群只有11只。1993年,在通天河800里无人区漂流中,我发现昔日山坡上的草地已变成一座座黄色的沙丘,非法淘金者破坏了这里的植被。 全球温室效应使青藏高原持续干旱,雪线上升,冰川退缩,湖泊消失…… ?? ???书中没有抒情,也没有说教,
《民族与古代中国史》是傅斯年先生有关中国上古先秦史的研究性论文集,一共收入了五篇代表作:《夷夏东西说》、《姜原》、《周东封与殷遗民》、《大东小东说》、《论所谓五等爵》。篇与篇之间有联系,有系统性,探讨涉及到了中华文化的发端、早期发展、正统传承等史学界长期关注的问题。这几篇都是在发表当时 新意,对古史研究有突破性和开创性意义的论述,其中的发现使史学界对中国上古史的认识有了系统的脉络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