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史》叙述了从秦汉至民国近2000年纳西族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活动,并探寻一些规律,力图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几千年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足迹中,以及古今中外民族兴衰比较中,对纳西族一些文化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多角度的探索研究,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从本书叙述中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界定什么是『胡人』什么是『汉人』了。这种界定的依托就是上述中原农耕地区和北方草原地区的经济和生态等自然条件制约下人类群体生活习俗形成的差别,以及据此而确立的思想和意识的特殊定型化的状态。
你有没有曾经注视过镜中的自己,虽然皮肤不算白皙却应该怎样也称不上是黄,然而东亚人长久以来却都被称为“黄种人”,这种说法显然不是在客观描述我们的肤色,而是冲着西方“白种人”而被“发明”出来的。 此书着力于再现西方社会对东亚人群进行描述和理解的观念史变迁,考察了“黄种人”观念的起源,人种分类理论中“黄色蒙古人种”在西方科学界的定型,以及这一学说如何传播至东方并为东方社会广泛接受的知识过程。只有深入了解种族思维的历史发展过程,我们才能知道种族观念、人种分类知识是多么的荒谬和危险。
《古代民族关系论稿》收录的文章,有些在报纸杂志刊发时做了较大的压缩,这次基本按原稿发排;有些论文存在部分交叉重复的现象,这次在保持基本框架的前提下,做了适当的删节,供读者阅读参考。
近年来,高丙中教授开始带领研究生到海外(包括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德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去进行田野调查,取得了一批虽然初步但却重要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虽然尚属初步性质,但却具有的标志性意义:它标志着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工作者开始从本国的需要出发,运用一种世界性的眼光来去对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海外世界进行实地性的考察。《海外民族志与中国社会科学》选取了高丙中教授及其团队在这方面所取得的部分成果。其中部分收入的三篇文章主要讨论了“海外民族志”研究对于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第二、第三部分则分两个主题具体呈现了该团队在海外从事民族志研究的部分成果。
在中国历史上曾建立西夏政权的党项族,其早期历史过去学界研究不多,且因史料阙如,许多问题难以解决。然而,早期党项史(即在西夏政权正式建立前的党项史)对于中国民族史、隋唐五代史及西夏史、宋史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 1988年本书作者曾经出版了《唐代党项》一书,获得学界好评。十余年过去了,随着西夏史(包括西夏文献)研究的深入,新出土的文物考古资料不断发现,有必要对《唐代党项》一书进行增补。本书利用新的文物考古资料及西夏学研究成果,增加了五代后至北宋初(1032年)的内容,解决了许多过去早期党项史中的疑难问题,阐发许多个人的新见解,可以说是目前外相关研究中学术水平较高的著作。
抗日战争和随后而来的国共内战从未远离我们。对于这两场战争,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它宏大的一面。然而,战争终究是由普通人承担的,对于战争中的普通人我们却知之甚少。《当兵:华北根据地农民如何走向战场》以实证的方法研究这两场战争中一个很小的截面,即中共领导下的华北农民是如何走向战场的,以及他们走向战场之后面临的问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普通人面对战争时的痛苦和挣扎,也可以看到传统、乡村、革命和战争如何在普通人身上交错。
《中华史纲》是台湾当代知名历史学家李定一创作的中国通史杰作,起于上古传说时代,止于近代辛亥革命巨变,记叙了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变迁。作者独具匠心地将中华历史划分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创始与发展、新陈代谢、定型、发展和没落六个时期,以司马迁式的典雅简练文笔,对几千年的史事进行了浓淡分明的叙述,虽为史纲,但“简得其当”。对于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与事件,作者皆能从独特的角度阐发新颖的见解。如从全球文明史的角度看待大禹治水对于中华文明的重要性;于后汉士人只知有家庭、朋友、师生的士风中,探讨东汉末年分裂格局形成的时代因素;从北魏孝文帝的教养背景中去探寻他力行“汉化”的原因;于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中断里寻找鸦片战争爆发的缘由等。此外,对于一些似有定论的“史实”,如秦始皇“焚书坑儒”、王莽篡汉、
本书从新的视角深入和系统研究满族与长白山历史与文化的密切联系,除了将肃慎——满族族系在长白山地区发展的历史源流及发展过程作为主要内容之外,还应该从更为广泛的方面进行探讨,对凡涉及的满族与长白山关系的种种方面都应该进行全面与深入的研究。这些方面包括满族在长白山地区的民族发展史、满族在长白山地区的生息活动地域、满族生产生活习俗的形成与长白山环境的关系、满族在长白山地区所形成的宗教信仰、满族文学作品中对长白山的描述与崇拜,以及长白山在满族整体民族意识中的神圣地位诸方面,从实际情况和理论认识的角度给予客观的阐述。
本书辑录并注释了160件吐鲁番、敦煌出土的古代回鹘文社会经济文书,内容涉及古代回鹘人的文化生活、土地制度、赋役制度、高利贷、阶级关系、民族关系等多方面。大部分为元代之物,只有少部分属于宋代。由于这些文献大多数都用草体字书写,故对其进行整理和诠释存在着殊多困难。但它们对了解高昌回鹘王国及敦煌地区回鹘的经济与社会关系极富意义。从中可以看出,回鹘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与中原王朝及波斯、阿拉伯诸国的影响不无关联。
《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英汉对照)(套装共4册)》根据英文原著或其他文种的较佳英文译本译出。与以往不同的是,《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英汉对照)(套装共4册)》全部用现代汉语译介,尽量避免以往译本中时而出现的文白相间、拗口艰涩的现象。本译丛还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在译介理念和用词用语方面,基本采用改革开放以来西学研究领域的共识与成论。另外,以往译本由于时代和社会局限,往往对原作品有所删改。出于尊重原作和正本清源的目的,本译丛对原作品内容一律不作删改,全部照译。因此,本译丛也是对过去译本的补充和完善。
本书是一部中华民族历史大众读物。全书撷取从史前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认定56个民族为止漫长的历史时空内,中华民族成员间发生的影响民族史进程的重要事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展现中华民族从古代几百上千个大小不等的族群,经过不断分化、重组、融合、演变,逐渐从“多元”走向“一体”,发展成为今天56个民族相依相偎、血脉相通、文化相同的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过程。 全书共 6 卷,各卷书名及主要内容如下: 卷:《根的记忆》。讲述中华民族的起源和祖先的故事。 第二卷:《天下万邦》。讲述夏、商、周时期大约 1300 年间众多民族的故事,中华民族早的核心族群——夏族形成。 第三卷:《从华夏到汉族》。讲述从春秋战国到汉朝大约 1000 年间的民族故事,中华民族的核心成员——汉族形成。 第四卷:《华胡混血》。讲述从三国到五
戴维·范·雷布劳克著的《刚果(一个民族的史诗上下)》收集了从1870年起至2010年刚果独立50周年纪念,准殖民、殖民到殖民后这一漫长历程中,整个时代变迁的喜怒哀乐。他的记叙聚焦于奴隶贸易以及19世纪后期的橡胶繁荣的影响,生动地展现了比利时对其奴隶化进程以及刚果为了独立而进行的战争;详细介绍了自1996年开始的这场继二战后死伤 惨重的冲突的起因,以及卢蒙巴的悲剧命运和莫布托的独裁。